維珍軌道不飛了!曾比貝佐斯早9天上太空,布蘭森為何夢碎?營運航太公司有多難?
維珍軌道不飛了!曾比貝佐斯早9天上太空,布蘭森為何夢碎?營運航太公司有多難?

比貝佐斯早9天上太空、2021年曾以70歲高齡飛向宇宙的維珍銀河創辦人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太空夢碎了!英國太空企業維珍軌道(Virgin Orbit)宣布將停止營運,維珍軌道執行長哈特(Dan Hart)向員工解釋,「由於籌措資金失利,無法為公司開闢一條清晰的道路,因此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實施立即地且極其痛苦的變革。」

根據CNBC報導,維珍軌道將裁員675人、約占員工總數的85%,

長哈特(Dan Hart)於3月27日在給員工的電子郵件中,表示該公司將繼續停運。而持有該公司75%股份的創辦人布蘭森卻在這波動盪中出奇「沉默」;有人認為,除了是維珍軌道業務狀況太糟,加上整體經濟環境劣勢,布蘭森不再願意投入更多資金。

幾年以來,維珍集團與他們的創始人布蘭森都被認為是太空旅行產業中的重要角色,尤其4度成功試射火箭、共將33顆衛星送上太空軌道以來,一舉擊敗了同樣對太空有所興趣的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Jeff Bezos)。

延伸閱讀:比貝佐斯早9天!維珍銀河創辦人布蘭森正式上太空,抵達宇宙邊緣向下一代激勵喊話

但今年1月,維珍軌道首次在英國發射的火箭計畫因技術故障而失敗,從那時以來,該公司的業務狀況與股價連連下墜。目前該公司頻臨破產,位於美國加州長灘總部的所有員工皆暫休無薪假。

5.維珍銀河太空旅行2
維珍銀河太空旅行 90分鐘,NT$1,400萬元起。
圖/ Virgin Galactic

太空產業為何如骨牌,難以久撐?

維珍軌道在僅成功完成2次飛行後,就於2021年底以SPAC(A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用途收購公司)併購現有上市企業(通常是空殻公司)的方式上市,當時市值超過35億美元。與使用地面發射系統的其他競爭對手不同,維珍軌道用改裝的飛機發射火箭,從而將小型衛星送入太空。

延伸閱讀:7張圖,看懂SPAC怎麼運作!Grab、WeWork都靠它掛牌

但專家們警告說,航太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市場,可能撐不起太多企業;而2021年掀起的SPAC交易熱確實讓許多太空股權投資大幅增長,尤其在2021 Q1就達到了可觀的356%成長率; 不過維珍軌道上市之初就沒有預想得順利,目標是籌集近5億美元,但以SPAC交易上市帶來的融資只有2.28億美元。

Richard Branson.jpg
比貝佐斯早9天上太空、2021年曾以70歲高齡飛向宇宙的維珍銀河創辦人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太空夢,恐怕要碎了。

因此可以說,從維珍軌道的上市,就不是一個順利的開始。太空諮詢公司Quilty Analytics研究部門負責人Caleb Henry也表示,「維珍軌道只是第一個倒下的骨牌。未來透過SPAC交易上市的企業將會更艱難。」

原因一:太空產業高資金、高風險,經濟逆風就只能撤退

太空產業是高資金、高風險的產業,早期發展就非常需要資金的投入;因此維珍軌道上市後的收入仍然微薄。去年該公司完成兩次火箭發射,其中單次火箭發射的價格就大概1,200萬美元。而今年1月該公司在英格蘭西南部發射失敗,預定部屬的9顆衛星全數被毀,導致維珍軌道股票暴跌,並打亂了原本今年提高發射效率的計劃。

而去年以來的經濟衰退,使這些資本密集型公司更難籌集資金。航太分析師Chris Quilty就形容,「當潮水開始退去,就可以看出誰有穿泳褲⋯⋯此時的倖存者就可能是籌集資金最成功的人,而不一定是走得最遠、或擁有最佳運載火箭設計的人。」

5.維珍銀河太空旅行
由於籌措資金失利,維珍軌道(Virgin Orbit)宣布將停止營運。
圖/ Virgin Galactic

原因二:航天工業泡沫化,又難與SpaceX競爭

小型火箭發射公司近年來大幅增加,目前已有數十家公司提供火箭製造與發射,為將小型衛星送入軌道,供政府及其他公司使用。顯然這個產業競爭已經相當激烈;除了維珍軌道,還有例如Astra(近期面臨被納斯達克退市),都是想要用小型火箭為小衛星客戶提供價格更低的發射服務。

不過這又面臨另一個挑戰,就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早就已經在提供大型火箭,同時讓多個衛星以較為便宜的價格飛入軌道。雖然大型火箭的單次發射成本會更高,但可以讓多個客戶分攤成本,為客戶節省資金

因此這個產業已經開始面臨「適者生存」的挑戰;聯合發射聯盟(ULA)執行長Tory Bruno就在華盛頓舉行的衛星行業會議上表示,小型發射市場只「有一到兩間公司的空間⋯⋯也許是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然後最多再加一間。」

航太公司「不能只靠會發射火箭賺錢」

一些分析師表示,能把火箭發射到軌道,可能不足以讓一家公司維持下去。「過去20年所有成功進入軌道運行的公司,他們都會告訴你,光靠發射是不夠的。」Space Capital的Chad Anderson表示,「 他們都在沿著價值鏈向下游移動,從建造太空飛行器、衛星服務再到月球著陸器。

對於火箭發射公司來說,要成功,可能意味著不只是會發射衛星。像是SpaceX旗下也提供了像是「星鏈」(Starlink)的寬頻網路衛星來獲取額外收入,火箭實驗室也有自己的衛星製造部門。

資料來源:彭博社CNBCAxios

責任編輯:陳建鈞、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