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10兆美元,就能換地球永續發展?怎麼做?特斯拉「宏偉計畫三部曲」詳文出爐!
只要10兆美元,就能換地球永續發展?怎麼做?特斯拉「宏偉計畫三部曲」詳文出爐!

特斯拉今年3月1日的投資人日,由執行長馬斯克 (Elon Musk) 在演講中公開了其長期願景「宏偉計畫三部曲」(Master Plan 3),內容包括了關於特斯拉轉向永續能源的願景。而近日特斯拉團隊又發布了長達41頁的白皮書,更詳細地說明了宏偉計畫三部曲,如何擁抱永續能源的計畫。

這篇報告並未明顯提及未來新車款,而是分析目前「全球」再生能源的潛力、以及汽車電動化需求,並訂定未來發展目標在於「透過使用者端電動化、綠色能源以及儲存設備,實現全球再生能源的發展路線」。值得注意的是,和宏偉計畫的第一部、第二部相比,第三部曲跳脫了交通和電動車發展主題,而是轉向布局更為宏觀的能源方向。

在特斯拉3月投資者日中,馬斯克就針對宏偉計畫第三部分表示,「我真心希望今天在場的,不僅僅是擁有特斯拉股票的投資者,而是真正的地球投資者」,說明了他透過這場發表會來展現未來永續能源的走向。

能源轉型後成本更低?7個數據一次看懂

在報告一開始特斯拉就釋出了能源轉型後的幾個數據:

這篇報告的圖片中指出,假設全球經濟完成電動化生產,將可以達到240太瓦小時的儲電量,以及30太瓦的再生能源發電量,而這都只需要10兆美元的投資、當今一半的能源以及全球0.21%的土地來架構基本建設,而這將提升10%的GDP成長。無法克服的資源限制是0。

特斯拉呼籲, 全球實現能源100%再生化完全可行,且不管是投資金額或是資源開採量,都要比現今使用的化石燃料更為實惠 。馬斯克也已在3月投資者日中提及,再生能源預計只需要利用0.21%的陸地面積來建造風能和太陽能等基礎設施,也無須大量開採礦石材料,聲稱只需要地球上不到30%的鎳。

報告文件也指出,全球能源轉型應包括三個部分:
- 電力需求:由於再生能源就足以滿足全球能源需求,因此應該減少、甚至停止使用化石燃料。
- 電力供給:建立足以支撐即時電力需求的最低成本發電和儲存資源組合。
- 材料投資:確立再生電力系統材料可行性以及實現所需的製造、投資。

馬斯克表示,這都只需要10兆美元製造業投資,而「相對於全球經濟而言,這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

能源轉型要從哪邊開始?6個目標,淘汰化石燃料

而在轉型投資應該往哪邊去呢?特斯拉推薦了6大方向,來修正目前過於浪費的能源模式:

1. 改用再生能源為現有電網供電

特斯拉指出,化石燃料發電的效率低下,因此造成更多浪費與耗損。報告中指出,全球的電力部門每年的一次能源供應約為65PWh/年,其中化石燃料佔約46PWh/年;然而,由於化石燃料轉化為電能的效率低下,每年僅能產生26PWh 的電力。如果電網改用可再生能源供電,則僅需要26PWh/年的永續能源發電。

2. 市場大幅轉向電動汽車

本業是製造電動汽車的特斯拉也指出,電動汽車的效率大約是內燃機汽車的4倍,因為電動汽車的設計,會讓電池的動力與成效更好。不只是小客車如此,輕型卡車與8級貨車也是4倍。

3. 自用、商用和工業大量改用熱泵

除了許多工業製程之外,熱泵( 將低溫熱源的熱量轉移到溫度高於環境溫度的物體,從而獲得熱量的機器) 也用於住宅和商業建築中的空間供暖、熱水和乾衣機。特斯拉指出,熱泵使用的能源比煤氣爐少約3倍,每單位能源消耗可提供 2.8 單位的熱量,是現在改造住宅燃氣爐最適合技術。

4. 工業製程儲熱化、氫電化

特斯拉認為,由於工業製程中的高溫過程佔了化石燃料使用的55%,因此高溫工業製程應直接使用電阻加熱、電弧爐,或通過儲熱進行緩衝。

5. 飛機、船隻使用環境友善合成燃料

特斯拉指出,不論是國際或洲際海運都可以通過優化設計速度和路線,長途路線可以考慮使用更小的電池、並增加停下來充電的次數,來實現電動化;短途飛行也須優化飛機設計和飛行軌跡。

6. 擴大再生能源經濟規模

除了太陽能板和風力渦輪機之外,氫能也是再生能源之一,但由於發電設施的限制,特斯拉認為,至少要約30%的美國現有地天然氣設施來改造成氫氣儲存設施。

特斯拉呢?回顧宏偉計畫二部曲⋯⋯

回顧宏偉計畫在2016年發布的前一部曲,目標集中在電動車擴展產品線、自動駕駛功能以及太陽能板業務,顯然還有一些沒有完全達成:
- 以無縫整合的電池,創建太陽能屋頂
- 擴大電動車產線,以涵蓋所有主要細分市場
- 透過大規模車隊學習,開發比手動駕駛安全10倍的自動駕駛能力
- 讓車主在不開車時,也能靠車賺錢(全面自動駕駛的機器人出租車)

雖然特斯拉推出了太陽能屋頂業務,但安裝進展緩慢,還有客戶指出加價幅度過高。而特斯拉的全自動駕駛汽車計劃還不確定,儘管已經擁有「全自動駕駛」(FSD)系統,但這仍需要駕駛持續的監控,日前甚至被「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認為有事故風險。

延伸閱讀:你在特斯拉上罵人、出車禍的尷尬影片,員工全都看得到!還當娛樂在群組瘋傳

資料來源:TeslaCleanTechnicaThe Verge

責任編輯:陳建鈞、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