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廠招募,為何更重視「3跨」能力?應材低離職率背後,揭3大經營心法
半導體廠招募,為何更重視「3跨」能力?應材低離職率背後,揭3大經營心法

「台灣應材的離職率一向低於業界,即使這幾年人才市場蓬勃,我們公司離職率也只在6%上下。」半導體設備大廠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以下簡稱應材)台灣區資深人資長羅淑貞接受《數位時代》專訪,並對半導體人才策略提出看法。

從數字來看,與設下在2025年離職率降至7%的其他半導體企業相比,應材離職率的確不高。不過近半年來,科技廠裁員動作不斷,卻從未停止招人,呈現左手裁員、右手徵人的現象,人才短缺問題始終無法解決。

羅淑貞分析,過去三年半導體產業的高峰期來得又急又快,讓人才出現強烈需求,「預期將來缺才仍會持續。」

台灣應材
台灣應材台灣區資深人資長羅淑貞接受專訪時表示,高薪並非解決人才問題的解方,打造企業和員工都具共鳴的僱主品牌才是解決之道。
圖/ 蔡仁譯攝影

甫畢業就坐擁百萬高薪,是不少半導體廠祭出的搶才手段。不過羅淑貞認為,薪資並不是唯一吸引人才的方法,指出若能善用企業核心優勢,並暸解員工對企業價值的想法,建立雙方都有共鳴的「雇主品牌」,才是創造人才永續的王道。應材也從過往經驗,分享3大經營心法。

3大心法打造人應材永續人才庫

經營心法ㄧ:從實習中展現企業魅力,抓緊新世代的心

與大學合作開設學程、學分班等,是多數半導體大廠都會執行的攬才手段。然而,與聯電、台積電等台灣本土廠商相比,應材一開始在學生間的知名度並不高,羅淑貞坦言:「在2013年以前,許多大學生不認識應材是什麼樣的公司。」

面對新世代,應材積極走進校園,與台、清、交、成等大學合作開設先進半導體與顯示器製程技術學分班、舉辦應材日活動以及增開暑期實習。也與公關部門協力經營臉書(facebook)、IG、LinkedIn等社群媒體,從只與企業往來到走入人群,逐步打開在年輕人間的知名度,「這樣慢慢布局,現在學生認識應材比以往都多。」

在碩一暑假進入應材實習的施美全,曾於其他台系半導體在中國的廠區實習,在經過比較後最終選擇應材並擔任物料規劃專員。施美全指出,和主管相處方式是她選擇是否加入公司的重要考量,「應材沒有上司對下屬的感覺。」

台灣應材
在碩一進入台灣應材實習的施美全表示,平等的工作風氣,和任務完成的成就感,是她選擇進入應材的主要原因。
圖/ 蔡仁譯攝影

這意味著平等的企業文化,是新世代願意選擇投入企業的主因。104人力銀行就指出,1995年以後出生的Z世代員工,對職場的期待為「平等無階級的溝通方式。」

然而這樣的風氣並非一朝可成,羅淑貞說,應材也回頭同步對內部主管進行文化再塑,扭轉錄取觀念並改變用人策略,「以前會希望雇用有經驗的人,而不是還要從頭教的畢業生,但現在主管都樂意帶著社會新鮮人慢慢學,是慢慢『洗腦』下的成果。」

經營心法二:2成人才來自於轉職,避免人才流失

內部轉職,是應材留才的重要心法。優秀人才在職探索的過程中,若有新職務的嘗試念頭,應材內部也相當鼓勵轉職,除能做到適性發展,也可避免好人才白白流失。

從材料系畢業,即加入台灣應材擔任製程工程師的方碩彥,在累積約三年多的工作資歷後,獲得要當小leader(領導者)並負責對外報告的機會,「在整個過程中,我覺得我蠻擅長溝通。」

台灣應材
方碩彥原為台灣應材製程工程師,在探索職涯後萌生轉職想法,經由應材內部培訓後,現為行銷部門業務人員。
圖/ 蔡仁譯攝影

方碩彥表示,應材的主管對於他的轉職幾乎都予以正面態度。在經過訓練後,他目前已轉至銷售部門擔任業務角色。

在應材內部,擁有像方碩彥這樣職涯歷程的員工不在少數。羅淑貞透露,在應材每年開出的職缺中,約有兩成來自內部員工轉調,「我認為這也是一種留住員工的方式。」

而工程師出生的方碩彥,在業務的工作範圍內也具備一定的優勢,「工程師轉業務其實蠻吃香的,特別是在半導體設備商,和客戶在語言上可以很快接上。」

訓練教室
台灣應材提供多元豐富的內訓,包含英文視訊會議、簡報、談判或說服力等技巧課程。
圖/ 台灣應材提供

不過,作為業務所需具備的商業知識方碩彥一開始並不具備。方碩彥表示,諸如商業基礎、商業談話(business talk)、談判協商(negotiation)等技能,都是之後靠著企業內訓來補足專業。

經營心法三:舊愛還是最美!離職員工回流創造價值

第三,羅淑貞透露,有一部分的人才來自於應材的離職員工。在每年開出的職缺裡,這批回歸應材的就職者約占37%,算是相當高的數字。透過這樣的方式,應材能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找到相匹配的人才,前員工也可被視為另一個潛在人才庫。

延伸閱讀:半導體是台灣的美麗與哀愁!大家都來看你的美,但有些人你不喜歡

40分鐘英文簡報測試!「3跨」能力因應半導體發展

隨著半導體先進製程變得更複雜,加上台灣在先進製程上的關鍵地位,應用材料在台灣的投資額也越來越大,2019年於南科投資30億元的第二座顯示器廠房也已落成啟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應材在招募上也有新的觀點。

羅淑貞表示,接下來跨文化、跨領域和跨世代的「3跨」能力,是應材於招募上的重點。

在跨文化的部分,應材是跨國企業,與不同國籍者共事幾乎是員工的日常,部分事業群會基於工作常態,對英文能力有所要求,「新人應徵時,主管通常會請他們事先準備做40分鐘的英文簡報。」羅淑貞説,剛開始也擔心選才過於嚴格,但實施下來後發現能順利做到的應徵者,進來之後的適任效果也很不錯。

TC building
作為跨國企業的台灣應材,與不同國籍者共事已是日常,因此對英文和溝通能力也格外重視。
圖/ 台灣應材提供

其次,由於應材業務涵蓋顯示器以及半導體製程設備,因此公司在制定內部培訓計畫時需顧及多元面向,讓內部人才能在組織內流通,或與不同部門者溝通,具備跨領域的能力。

GTLC_2
台灣應材技術培訓中心是應用材料在全球的第三座工程師培訓大本營。
圖/ 台灣應材提供

第三則是跨世代能力,羅淑貞指出:「不同年齡層之間的溝通和相處很重要。」對此,應材會在內部舉辦為期3天的新人成長營(New College Graduate, NCG Camp),模擬新人在職場上可能遇到的情況,例如跨部門協調、困難求助等,縮短新人的學習曲線。

目前應材當前全球員工數為3萬3,000人,台灣則有約3,800名員工。羅淑貞透露,台灣女性員工比率約占2成,與過去約15%相比有所進步,是長年文化塑造後的成果。未來應材對於中高齡、外籍人才的雇用,以及評估參與政府的產學攜手合作計畫2.0,也會有更進一步的規劃。

延伸閱讀:日月光、美系手機搶要它!點膠機小兵萬潤如何靠「快攻」打贏日商?

責任編輯: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不是我不理你,是有個頻段我真的聽不到。」律芯科技董事長薛宗智這麼說著,也就這樣一腳踏進了半導體產業的創業戰場。在創辦律芯之前,薛宗智早年在半導體大廠擔任工程師,長時間待在無塵室中機台操作,那些看似無害的低頻噪音,卻在這那幾年間悄然無息的侵蝕了他的聽覺神經,這種慢性且不可逆的損害,也成日後創業的契機。

2019年,Apple 首度發表 AirPods Pro,掀起降噪耳機熱潮,同年薛宗智也接獲一家聲學技術團隊的邀約,洽談抗噪耳機技術的投資合作。對市場極具敏銳的薛宗智卻反其道而行思考,從自身戴不住耳機的痛點出發,提出了「有沒有可能不塞入耳朵也能享受安靜?」的想法。也就是這個念頭引領律芯開展了新的研發賽道:聚焦開放式降噪晶片的開發。

瞄準開放式降噪,用「後發制人」技術創造靜音世界

薛宗智觀察到,目前市面上許多採用數位IC的抗噪系統,雖能有效降低環境音量,卻無法辨識聲音的「危險性」與「必要性」。他指出,像是火警警報、煞車聲、鳴笛等重要高頻警示聲音都可能被一併消除,造成潛在風險,「很多人戴著抗噪耳機走在路上以為很安靜,其實他們聽不到後面來車。」薛宗智強調。

因此,律芯決定聚焦難以處理、卻影響生活品質的「低頻噪音」,開闢不同於主流市場的創業賽道。該晶片採用硬體架構技術處理類比訊號,結合主動式降噪(ANC)原理,讓晶片接收到聲音時,能即時產出反向聲波,達到「以聲制聲」的抗噪效果。薛宗智認為,硬體架構在聲音處理方面具有即時反應與獨特優勢,律芯的第一代晶片便已能達到驚人的32微秒處理速度。

然而,空氣中的濕度、風向、溫度等環境因子皆可能影響聲波傳遞,這也成為團隊在開發晶片時的挑戰。薛宗智形容這就像武學邏輯中的「後發制人」,「我不是搶先出手,而是等你出招後,用最適合的方式接住再反擊回去。」這相當仰賴晶片所具備的高反應速度與精準度,才能在噪音抵達人耳前,完成複雜的偵測、分析、運算與反向波的發送。

薛宗智深知,這僅是律芯創業的開始。雖然第一代晶片已成功驗證技術可行性,但仍需透過人工進行被動式校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他觀察到,若要讓降噪需求朝更精細化場景邁進,晶片就必須能「自主適應」並理解環境。這也促使他決定開發第二代晶片,不僅強化性能,更是系統架構的重塑,所需資源遠超第一代的開發,也讓律芯的產品從抗噪,走向理解環境。

從降噪到理解環境,第二代晶片的 AI 進化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圖/ 數位時代

第二代晶片可說是律芯邁向智能聲學的關鍵躍進。它不僅整合了 AI 演算法,更以邊緣運算(Edge AI)為核心設計,能即時學習與感知聲源方向、反射環境與空間條件,主動判斷「哪些聲音該消除、哪些該保留」,使降噪從純物理抵銷進化為環境理解層級的智能判斷。

薛宗智以車內應用的場景舉例,這顆晶片不僅能與原有喇叭系統結合,產生針對駕駛與乘客座位區域的個人化降噪效果,更能與頭枕內建的聲學模組搭配,營造出安靜、舒適的座艙體驗。即使車輛行駛在嘈雜的高速道路上,晶片也能動態感知車內外噪音來源,並迅速調整反向波輸出策略,有效濾除不必要的聲音干擾。目前律芯也已與美、日多家車廠展開密切洽談,不久的將來更要往車用前裝市場邁進,並與整車系統商展開產品落地合作對接。

然而,技術升級的背後,往往也伴隨更高的開發門檻與沉重的資金壓力。「光是一輪投片,就可能讓新創公司資金鏈斷裂,」律芯科技執行長薛宗智直言。從晶片架構設計、模擬驗證、光罩製作到晶圓製造,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高度專業與大量資源投入,對新創團隊而言是極大挑戰。

也因此,律芯決定在關鍵時刻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晶創IC補助計畫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座聚寶盆,」薛宗智強調。在這個以硬科技為本的時代,政府選擇將資源投入在IC設計這一環,不僅協助律芯跨越資金與人才的雙重門檻,更讓半導體產業鏈得以在台灣本地持續推動與深化。

從第一代靠自籌完成,到第二代獲得政府計畫支持,對律芯而言,這不只是產品的迭代,更是整體結構的轉捩點。薛宗智相信,透過政府資源的精準投入,將有效帶動半導體供應鏈上下游鏈結與倍增產業價值,協助本土IC設計業者站穩全球市場,同時強化整體產業生態系的韌性與競爭力。

從車用晶片到無人載具,讓聲音的應用無限延伸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圖/ 數位時代

對聲音的想像,不應止於消除噪音。薛宗智指出,聲音是機器理解世界的重要感知管道之一,相較於仰賴攝影機或雷達的視覺導向技術,聲學晶片在黑暗、遮蔽或空間複雜等條件不利的環境中,反而能展現獨特優勢。隨著律芯技術站穩腳步後,也吸引海外多家重量級組織主動洽談合作。展望未來,薛宗智透露,無論是在無人載具、機器人,或其他智慧系統領域,都有許多令人期待的聲音應用場景即將展開。

「我們站在一座聲音的金山銀山前,而我們手中握著鏟子。」薛宗智說。在他眼中,聲音不再只是背景,而是驅動未來機器感知與人機互動的起點。透過晶片,律芯要做的不只是消除噪音,更是讓世界聽懂聲音的價值。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律芯科技
- 創辦人:薛宗智
- 核心技術:主動抗噪IC晶片設計
- 資本額:新台幣9,993萬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