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焜耀,向宏碁說再見!
李焜耀,向宏碁說再見!
2002.01.01 | 科技

繼宏碁之後,台灣電子業又有一家公司自創品牌,要在國際市場上爭取更大價值。巧的是,這家公司也出身宏碁集團,是專攻電腦周邊和通訊產品的明碁電通。「我們是台灣第二家打國際品牌的公司,」11月4日中午、在蘇州的明碁中國總部辦公室接受《數位時代》訪問,明碁總經理李焜耀難掩興奮之情。
11月5日下午,在蘇州舉行的記者會上,明碁正式脫去綠色的acer(之前為Acer)制服,換穿紫色的Benq新裝,並以「Benq」做為明碁的新商標,行銷全球。「我非常喜歡冒險,」對著台下的老長官施振榮、蘇州市委書記陳德銘、滿場的明碁工作人員、以及兩百多位中外媒體記者和貴賓,李焜耀意氣風發地說:「我正在做一生中最大的冒險。」
他的確是。「K.Y.(李焜耀的英文名)很有guts(膽量),特別是在全球景氣衰退時逆勢出擊,」在蘇州廠顯示器生產線快速移動的輸送帶旁,明碁視訊廠資材管理部經理陳俊光豎起大姆指說。
1987年,施振榮將宏碁創始的英文名字Multitech改為Acer,發動一場全球品牌戰。14年後,李焜耀要用Benq再次挑動全球品牌戰。這位流著正統宏碁血液的戰將,正努力走出宏碁的大傘,迎向更寬廣的天空。「一個產業要成功,至少要有3家知名品牌公司撐起來,台灣資訊業已有acer,再有Benq進來,會更容易,」施振榮期許。

**事前保密工夫到家

**
這一次,一如9個月前明碁和聯電宣布旗下的TFT-LCD面板廠達碁與聯友合併,事前保密工夫到家,反映明碁2001年訂下的「紀律、效率、戰鬥力、執行力」4大準則。在蘇州廠區和桃園龜山辦公室牆上,都有這4條,員工隨身攜帶的名牌上也有,時時提醒。
代工業務仍佔一半以上的明碁,為何自創品牌?整軍經武、換穿新裝的Benq,要打一場什麼樣的仗?勝算和挑戰如何?
與25歲的老大哥宏碁一樣,年輕8歲的明碁,最初也是生產PC。當宏碁訂單做不完,就轉到明碁,等到宏碁產能有剩,明碁的單子就被抽回去,「好像宏碁的工廠,做接單的彈性處理,」一位明碁資深主管回憶。
為了脫離附屬地位,1990年,負責明碁業務的宏碁老將莊人川,毅然停掉明碁的PC事業,斬斷與宏碁的臍帶關係,讓明碁跨出自主的第一步。1991年,結束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MBA課程,李焜耀回到宏碁,從莊人川手中接下明碁棒子。那一年,明碁營收約1億美元。

**集團內的反對黨

**
被部屬認為率直、嚴厲、甚至有些急躁的李焜耀,是標準的宏碁第二代,與現在的緯創董事長林憲銘和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宏碁算同梯,李焜耀和施崇棠還是台大電機系同班同學。李焜耀管生產線、施崇棠負責研發、林憲銘跑業務,在當年的宏碁王朝中,3位中生代各有所長。
一位早期與李焜耀共事的部屬描述:「K.Y.很兇,經常跑來跑去,到處巡視,看看每個人手上工作做完沒有,如果進度落後還會罵人。」同業更將他封為「宏碁集團內的民進黨」,因為他是第一個和宏碁的競爭對手做生意,把產品交給聯強(神通集團)去賣的宏碁主管。
有guts、很兇、具反對黨形象的李焜耀來到明碁,確定明碁走PC周邊產品,與做PC的宏碁區隔開。10年下來,從鍵盤、顯示器到光碟機,一步一步,明碁奠下在PC周邊產業的地位。從台灣的龜山、到馬來西亞的檳城,再到中國的蘇州,串聯起明碁版圖。2001年,明碁的營業額達到20億美元(國內17億,海外3億);若合計旗下子公司(友達、達信、達方和達宙),則達32億美元。
明碁以生產PC周邊產品衝大規模,但在李焜耀心中,明碁賣的東西,更像「講求個性」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接近電視和音響。為了找到自己的路,明碁苦思方法。
1993年,明碁初試啼聲,以「Vuego」品牌顯示器在國內銷售,但成績並不突出。1995年,在宏碁集團再造計畫下,施振榮要求統一主打Acer品牌,Vuego順勢走入歷史。
從Vuego的經驗中學到,光有品牌無法創造價值,品牌只是必要條件,產品的差異化才是充份條件。要做到產品差異化,「必須有技術和工業設計能力做後盾,」李焜耀從經驗中累積。
在擁有品牌之前,明碁還有更大的難關要過。明碁所在的PC周邊產業,台灣多已是世界第一,意味廠商的毛利率急速下滑,生存非常辛苦。以顯示器業為例,在明碁之前,有誠洲、中強和美格等大廠,但現在都已退出或無足輕重。
掃瞄器是另一個殺戮戰場。1996年,台灣勇奪掃瞄器業世界第一,全友、鴻友和力捷三家聯手瓜分大半市場,最後卻形成自家人關門互砍,接下來幾年都賠錢。「把全球市場都給你,不表示你就能賺錢,大多數公司都在水平成長(發展新事業)時落敗,」李焜耀觀察。

**最具爆發力的指標股

**
明碁也走過這一段。比方到蘇格蘭設廠、研發生產「16:9」的寬螢幕電視、跨行投資做人力仲介的逐鹿網和《酷才週報》等,並沒有成功。但是,繳了學費的明碁,在開闢液晶顯示器(LCD monitor)、光碟機、手機和投影機等新產品上,算相當成功。
而屬於明碁旗下,從日本IBM引進液晶面板(LCD panel)技術而成立的達碁(已和聯友光電合併為友達)、生產光碟片的達信、生產被動元件的達方,研發第三代無線通訊基地台設備的達宙,更是明碁從單一公司長成集團的種子。
集眾多熱門概念於一身,不少投信視明碁為2002年最具爆發力的指標股。在2001年底這一波2000點大反彈中,明碁股價從25飆破50,漲幅達1倍。不過,明碁在2001年的本業獲利達成率偏低,前3季只達成35%,第三季單季獲利更僅680萬,引起不少關切。明碁表示,今年獲利不佳,主要是認列友達虧損,在液晶面板價格回升下,獲利情況可望好轉,而明碁會以處份轉投資事業來達成獲利目標。
以知名的波士頓顧問集團(BCG)的策略矩陣圖分析,明碁正逐步淘汰映像管顯示器和鍵盤等夕陽產品(狗),從賺錢的液晶顯示器、投影機和光碟機(金牛)取得資金,用來支持手機、數位相機、和液晶面板等剛起步的事業(明日之星);正在研發的無線區域網路產品,則是明碁的新武器(問號區)。「現在大家看到的,還只是冰山一角,」李焜耀指出。
從明碁的布局,突顯它不甘只做代工的企圖,以及跨出資訊業,進入消費電子市場的決心。有著銀白和黑色外殼、流線造形的明碁581液晶顯示器,擔任先鋒打入IKEA賣場,與設計活潑的傢俱一起陳列。

**品牌知名度的考驗

**
「PC淪為配角,周邊產品已躍升為主角,」李焜耀舉例,2001年11月的美國Comdex電腦展上,PC(不含顯示器)只有3種價格:499、599和699美元,但是1台17吋的液晶顯示器就賣649美元。
收掉Vuego品牌的7年來,明碁咬牙拿出每年營收的4%投資研發,雖然每股獲利減少,卻賺得技術力。到2001年底,明碁在全球有超過1000位研發人力,取得670項專利,主要在通訊和PC周邊領域,其中手機相關技術就超過100項。「聯想現在要和西門子合作開發手機,已經晚了,我們7年前就開始,」李焜耀比較。
羽翼豐滿後,明碁先在2000年把中文名從「明碁電腦」改為「明碁電通」,反映定位的改變。2000年底,施振榮大幅調整宏碁集團,包含縮編網路事業,把PC代工業務獨立成為緯創。在宏碁的事業結構打破重組時刻,李焜耀趁機爭取,讓明碁發展自有品牌。2001年中,宏碁宣布與宏科合併,Acer代表的不再是硬體產品,而是服務事業,明碁發展自有品牌更成定局。
總的來看,投資品牌所創造的價值,大於純做代工,但是過程也更辛苦而漫長。
第一個挑戰是創造品牌知名度。之前,明碁每年付營收的1%給宏碁,分攤使用品牌的費用。明碁要如何在全球打響Benq知名度,尚在規劃,確定的是未來每年投入打品牌的費用,將高於營收的1%。幾位過去在宏碁負責品牌工作的大將,已陸續被延攬至明碁就位,負責打響Benq品牌。
問題是:同樣擁有液晶顯示器、光碟機和手機等產品、性質和明碁類似的韓國三星和荷蘭飛利浦,已是全球品牌,明碁要如何殺出重圍,說服消費者Benq和Samsung與Philips比起來,更值得他們青睞?
一位來自荷蘭的產業記者就質疑,飛利浦在上述市場都不是第一,競爭相當辛苦,這幾個擁擠的市場,是否有多餘空間讓明碁再分一杯羹。

**代工與自營品牌的拉鋸

**
要吸引消費者注意,通過資本市場或許是一條捷徑。最近明碁內部一直在規劃,到美國發行「美國存託憑證」(ADR),而旗下的友達則預定2002年第二季率先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掛牌。
第二個挑戰是通路管理,這牽涉經銷體系和客戶服務。以經銷體系來說,從店面陳設位置、促銷活動、對經銷商放款時間到庫存處理等,相當複雜;在客戶服務上,以佔全球電子產品1/3市場的美國而例,非常重視消費權益,採「滿意保證」而非「品質保證」,許多消費者在耶誕節前瘋狂採購,元旦過後再搬回店裡退貨,或一通電話打來要求解決問題,後續的客戶服務非常重要。
宏碁剛進北美市場之初,就吃了不少虧,而北美市場的虧損,經常吃掉宏碁在其他地區辛苦整年的獲利,迫使施振榮後來壯士斷腕退出。明碁中國營銷總部總經理曾文祺表示,在自有品牌產品的通路上,會先從中國開始,因為明碁在當地已扎根5年,「我們的光碟機賣的比華碩還貴一成,量卻多5倍。」不過,他也預期,在和通路商談進新品牌的過程,從2001年底到2002年3月,明碁的業績會小幅滑落,在3月過後回升。
第三個挑戰是和客戶的利益衝突。明碁發展自有品牌,和原本下單給它的客戶之間,自然形成了競爭關係。以手機為例,明碁幫摩托羅拉代工,又推自己的手機,會不會造成摩托羅拉抽單?這種潛在的利益衝突,讓代工廠商和自有品牌業者一向壁壘分明,沒有灰色地帶。
不過,隨著台灣電子業從製造代工(OEM)轉向設計代工(ODM),與客戶間的依存關係更密切,能不能化解這種利益衝突?施振榮倒相當樂觀。他指出,「過去宏碁代工的客戶,大多有宏碁所會的技術,但是現在明碁的客戶,大多沒有明碁的技術。」
明碁打算以品牌和代工產品各佔一半的策略,用代工衝大規模、降低成本,再用自有品牌提升獲利,「把cost down和value up兩件事同時做好,這是台灣製造業必須突破的,」負責中國業務的曾文祺說。
在中國,明碁叫做「明基」,因為碁字在中國的中文系統中找不到。今年,在明碁的股東會上,將提案把碁字改為基,統一和中國的用法,完成自創品牌最後一道手續。
中國市場的興起,給了明碁發展品牌的希望。雖然來自台灣電子業的華碩、英業達、廣達和威盛等,同樣有在中國經營品牌的企圖,明碁卻是第一個表態。「中國和台灣將成為WTO第143和144個會員國……,「明基」的春天正將到來,」受邀參加品牌發表記者會的蘇州市委書記陳德銘致詞祝賀,台下的施振榮和李焜耀相視微笑。
明碁中國總部所在的蘇州,是江南魚米之鄉,也是古代吳越之地。吳王夫差大敗並俘虜越王勾踐為僕的故事,家喻戶曉。勾踐被放回國後,臥薪嘗膽,歷經10年生聚教訓,終而整軍打敗夫差,重生的意涵非常濃厚。
成立18年的明碁(Acer),因為自創品牌成為明基(Benq),也進入一段重生歷程,而選在蘇州仿古代吳王皇宮而建的飯店中宣布這項消息,巧合地揭開序幕。「跟世界級名牌相比,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李焜耀比喻,「過去做製造是發揮左腦(理性、邏輯),接下來是用右腦(感性、時尚)的時候了。」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