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在去年成為科技界的戰場,科技巨頭與新創的相關產品百花齊放,試圖佔據AI市場的一席之地。但有個在AI大戰中沉寂許久的科技巨頭,把未來押在虛擬世界「元宇宙」導致錯失了先機,同時在軟硬體設備都難以與最新技術匹敵──那就是Meta。
根據路透社報導的Meta內部備忘錄,首次揭露了Meta近期難以迎頭趕上的內部細節。報導指出,在去年9月20日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召集了高層探討Meta使用最新人工智慧技術的可能性以及問題。儘管Meta在AI的投資相當高調,但仍難以跟上微軟、Google的腳步,再加上ChatGPT在去年11月橫空出世,Meta整頓AI基礎設施迫在眉睫。
但他們還面臨許多問題,不只是軟硬體,還包括產能緊縮、領導層變動和放棄的自產AI晶片計畫。
軟硬體落後一大截,Meta跟不上人工智慧浪潮
微軟支持的OpenAI在去年11月30日首次公開ChatGPT,爾後就飆升成為歷史上使用次數成長最快的消費者應用程式。科技巨頭之間的軍備競賽正式開打,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產品百花齊放。人工智慧識別資料中的模式,到根據提示詞創造全新的文字或圖像內容,都需要大量的演算能力。
根據路透社報導,五位消息人士表示,生成式人工智慧需要如此大量的演算能力,加劇了Meta增加數據處理與容量的緊迫性,而問題的根源可以追溯到Meta遲遲沒有接受圖形處理器(GPU)用於人工智慧。
GPU非常適合用於人工智慧,因為它們可以同時執行大量任務,來減少處理數十億條數據所需的時間。但直到去年,Meta主要還是使用大量的普通CPU來運行AI工作。雖然CPU多年來已經稱霸資料中心幾十年,是許多資料中心的主力,但在人工智慧工作方面表現不佳。
先前Meta也有在內部設計屬於自己的晶片來訓練人工智慧,但到了2021年,他們才發現這樣雙管齊下(普通CPU加自家設計的晶片)的方法比GPU更慢、效率更低。在運行各種人工智慧模型時,Meta所設計的晶片也比不上GPU的彈性與靈活度。
因此,有消息人士指稱,Meta在2022年取消了推出大規模訂製晶片的計畫,轉而訂購價值數十億美元的 Nvidia GPU。這時Meta已經落後Google了,Google早在2015年就已經開始部屬訂製的GPU,並稱之為TPU。
在2022年初,Meta也著手開始重組AI部門以及數據中心,除了要容納更多GPU,也是在這時有十幾位高層離開了Meta。而後,Meta也重新制定了新的內部計劃,來開發更具野心的訂製GPU,能用以訓練AI模型。消息人士指出,這個項目尚未公開過,預計2025年可以完成。
沒加入生成式AI戰局,是為了社群廣告和短影音,還是只是來不及?
著手更新數據中心的GPU的同時,Meta目前幾乎沒有什麼大展身手的空閒,只能任由微軟和Google等競爭對手不斷發布商用生成人工智慧產品。
Meta財務長Susan Li在今年2月份表示,Meta並沒有把目前的大部分的計算能力投入到生成式AI,並表示,「基本上我們所有的AI能力都用於廣告、動態消息(Feeds)和Reels。」Reels指的是類似於TikTok的短影音動態內容。
但根據消息人士表示,直到去年11月ChatGPT推出之後,Meta才把生成式AI列入優先事項。他們表示,儘管Meta的研究實驗室FAIR(Facebook AI Research)自2021年底以來一直在發布AI技術的原型,但Meta似乎沒有成功這些研究成果轉化為膾炙人手的產品。
但隨著投資者對人工智慧的興趣增加,祖克柏在今年2月份宣布組成了新的生成人工智慧團隊,並表示將「加速」Meta在該領域的工作。
被「元宇宙」耽誤,AI部門資源不足
Meta難以快速趕上,另一個更被大眾所知的關鍵因素大概就是「元宇宙」了。這個由擴增實境為主要技術的虛擬社交平台,在Meta投入百億開發以後,仍不見用戶的廣泛接受,同時,這也分散了Meta在人工智慧的資源,導致無法從容應對競爭對手TikTok的崛起、以及蘋果主導的廣告隱私變化。
但也不是沒有Meta高層注意到這個問題。前Meta董事會成員Peter Thiel於 2022年初辭職,沒有給出任何解釋,但知情人士透露,在Thiel離開前的一次董事會會議上,他告訴執行長祖克柏以及其他高層,他們對於Meta的核心社群媒體業務感到過於自滿,同時又過於關注元宇宙,讓Meta更容易受到TikTok等新的競爭對手挑戰。
改革重組、更新設備導致財務緊繃,裁員還不會停下來!
據Meta披露,在設備、團隊等改革使Meta每季度的資本支出增加了約40億美元,這幾乎是其2021年支出的兩倍。
這段時間也恰逢科技公司在疫情後最低迷的一段時期。他們因此暫停或取消了先前在四個地點建設數據中心的計劃,同時,也是大眾所知的,他們啟動一輪又一輪的裁員計畫,去年11月大量裁員1.1萬人,預計未來幾個月還會再裁1萬多人。
資料來源:路透社、Business Insider、Fortune
責任編輯:蘇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