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山賣蛋賺近2億,即將上市!用AI穩定產量,加碼供貨給全家、全聯,怎麼辦到?
大武山賣蛋賺近2億,即將上市!用AI穩定產量,加碼供貨給全家、全聯,怎麼辦到?

全台規模最大的單一蛋雞飼養場大武山申請股票上市,證交所於今(21)日將進行審議,與此同時,大武山更是第一家申請股票上市的純蛋商。

大武山2022年稅前淨利1.94億,每股稅後盈餘為2.91元。身為全台最大規模的單一蛋雞飼養廠,大武山專攻高單價市場,客戶涵蓋日本餐飲業者Sukiya 、丸龜製麵,還有麥當勞以及也是全家便利商店冷藏蛋的獨家供應商。
2013年,大武山由家族二代魏毓恆接手,他除了擴大增建牧場,推動數位轉型,採用科技數據來養雞,像是導入AI有效穩定品質與供給等等方式,成功扭轉虧損。

2022年全台引發缺蛋危機,不過大武山並沒有因此鬧蛋荒,甚至能穩定供貨加碼供應給全聯、全家,究竟大武山是怎麼從年年虧損到成為即將上市唯一的純蛋商,以下為2023年5月報導。

「我印象非常深刻,有日本客戶親自帶團隊來大武山,要試試看雞蛋,我們還在想是煎蛋或做蛋布丁料理,結果,他們直接要一個盤子,打了蛋,就喝下去了。」

大武山牧場營運長魏毓恆用這個小故事,道出蛋雞產業第一個經營關鍵:品質穩定。「對日本人來講,要吃生蛋,才吃得出蛋的好壞。」故事裡的日本客戶,分別是連鎖餐飲業者 Sukiya 和丸龜製麵,他們「在台灣使用的第一顆蛋,就是大武山牧場的蛋,直到現在。」

就算你沒進過這兩家店,你還是很可能已經是大武山的顧客,因為「麥當勞大約有 7 成的蛋是我們供應的」,也是全家便利商店冷藏蛋的獨家供應商。

2013 年,魏毓恆離開在群創光電的業務工作,回到家裡協助父親和股東在 2007 年投資創立、年年虧損的大武山牧場。透過從源頭飼養到終端營銷的全面盤整,如今在全台為數約 2000 座牧場中,大武山已經是最大規模,能做到自養、自產、自銷一條龍營運的單一蛋雞飼養場,日產約 80 萬顆蛋,2021 年營收年增 35%。

大武山牧場.jpeg
大武山是全台最大規模牧場,能做到自養、自產、自銷一條龍營運的單一蛋雞飼養場,日產約 80 萬顆蛋,2021 年營收年增 35%。
圖/ 大武山牧場提供

不受缺蛋潮影響,還能加碼供應通路需求

即使在 2022 年初引發消費者搶購的「缺蛋危機」中,大武山牧場也沒有鬧蛋荒。不僅穩定供貨給餐飲客戶,甚至還能加碼供應給全聯(增加 3~4 成)、全家(增加 2~3 成)等通路商。

這又點出了第二個經營關鍵:「 今年缺蛋,大武山客戶大部分是不缺蛋的,就會覺得你的價值是有辦法穩定供應農產品。

除了持續擴大規模、增建牧場之外,魏毓恆認為更重要的是「風險控管」,不能因為雞隻生病淘汰或新飼養,造成產量劇烈波動,影響客戶或自己的營運,於是開啟他在傳統的畜牧業中,推動數位轉型、數據養雞之路。

從源頭降低風險,有效穩定品質與供給

「像我們這種生物產業,不能保障百分百沒狀況,雞跟人類一樣,也會咳嗽、支氣管炎。」為了分散風險,許多蛋雞業者會把雞隻分散養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大武山牧場現階段只有 2 個廠區(台南和屏東),而光是屏東廠就養了 70~80 萬隻雞。

魏毓恆解釋,動物難免都會有一些疾病,要降低染病風險,就要設法在牠們發病前或病徵比較小時,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幸運的是,大武山在創立之初,就大手筆添購了許多在當時都是台灣第一台的設備,包括二氧化碳偵測器、氨氣偵測器、洗選機等,意味著廠房裡的多個偵測器,早就能夠蒐集包括氨氣、溫度、濕度、風速在內的數據,只是未被善加利用而已。

2020 年起,魏毓恆透過友人, 與亞馬遜旗下的雲端服務 AWS 及伊雲谷(雲端服務供應商)合作,導入 AI(人工智慧),將數據上雲端整合並加以分析,已經能做到從雞隻的飲食量、活動量等數據,提前了解病徵,搭配獸醫師與飼養員的專業,判斷雞隻健康狀況、及早治療,避免因健康欠佳而降低產蛋量。 「我們現在都還在學習,不能說已經很完整,但對我們很有幫助。」

魏毓恆_大武山牧場營運長_2022-10-31_侯俊偉攝影_ (2).jpeg
大武山牧場營運長魏毓恆 2013 年離開在群創光電的業務工作,回到家裡協助父親和股東在 2007 年投資創立的大武山牧場。
圖/ 侯俊偉攝影

魏毓恆的父親魏尚將經營的台禽,原本就是台灣土雞契作龍頭。當年幾位股東本著投資好設備、飼養好蛋雞、生產好雞蛋的單純邏輯,成立大武山牧場,不料因成本過高,連魏毓恆自己都說,「我常跟媒體說,這當初對公司是個錯誤決策。」如今魏毓恆改觀了,「當初選這個產業也是選對了。」

展望未來,在銷售雞蛋之外,推出周邊產品「蛋入蛋捲」,2022 年也與知名甜點店法朋聯名蛋蛋嘉年華禮盒、贊助台北時裝周,更持續將雞糞轉化成的有機肥,用比化學肥料還低的價格,賣給合作農民,希望透過不同產品與管道的露出、飼養方式的改變,重新定義畜牧產業。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

責任編輯: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