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上渦輪引擎的一代
裝上渦輪引擎的一代
2001.12.01 | 科技

今年5月,《財星》(Fortune)雜誌把張瑞展選入全球25位明日之星,因為他不但看到未來,更有能力實現它。
31歲的張瑞展,在台灣出生,國一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從紐約大學到哈佛博士班,橫跨政治、經濟、企管和公共政策等多元領域。他目前投入的寬頻事業,是資訊經濟的骨幹,台灣有機會繼南韓之後,成為亞洲走得最快的國家之一,甚至攻進中國。
張瑞展參與創辦的和信超媒體,股價雖因.com崩盤而大幅縮水,但他卻是台灣極少數有能力把公司帶上Nasdaq的人。上市當天和之前的巡迴說明會,他以流利英文應答,讓投資法人印象深刻。
他展示了30代的優勢能力,而更多的30代工作者,正在打造自己的優勢。

**快速學習因應新挑戰

**
11月8日,平常的星期四晚上,台北市忠孝東路的Sogo百貨一帶,人潮照樣熱絡。同一時間、同樣在忠孝東路、離Sogo百貨1個路口的大樓內,11位企業主管加上1位美國教授,正在進行EMBA課程。
這堂課的主題是「領導」(leadership)。教授把準備好的投影片一一秀出,說明領導在政治、宗教和企業等各領域的起源,以及不同的領導模式,像「參與式領導」(participatory leadership)、「獨斷式領導」(autocratic leadership)、「魅力式領導」、(charismatic leadership)和「情境式領導」(situational leadership)等,所代表的意涵。
課堂上,教授不斷丟出問題,請學生以自己或公司的經驗說明,常引起熱烈討論。上課過程和教材都以英文進行。
一位自己創業的女老闆,談到她所從事的土木工程業的領導風格,多屬於男性且較為草根。另一位來自菲律賓的華僑,則從佛教徒的觀點,分析菲律賓的天主教領袖風格,以及對於菲國政治的影響。
「他們都是非常積極的學生,很有主見,也很敢批評,這正是我們要的,」指導這門課的蘇珊.奧特莉(Susan Aldridge)教授觀察。她是阿拉巴馬州的特洛伊州立大學(Troy State Univeristy)副校長,負責到海外設立分校及教授課程。這一班學生,是特洛伊在台北開辦的第一班。
整套學程,預計14個月密集上完,通過後可取得碩士學位。特洛伊標榜所有師資都從美國校本部過來,所有作業和考試都用英文進行。儘管整套課程要89萬台幣,報名仍算踴躍。
「我需要快速學習企管知識並加強英文溝通能力,以應付新的競爭,」麥田資訊總經理倪惠姝說明來上課的原因。她從土木系畢業,一直在相關領域工作。10年前,台北捷運和北二高等大型公共工程開工,帶來土木工程業的春天,她順勢創辦第一家公司。
近兩年,國內缺少新的大型工程,但各種資訊應用和企業e化工程卻方興未艾,倪惠姝積極吸取新知,創辦第二家公司麥田資訊,主攻土木業的e化市場。而持續推動各項大型工程的中國,也是她關注的標的。「面對未來,有期待,也有憂慮,總得先把自己準備好,」她說。

**景氣差卻是充電好時機

**
菲律賓首都銀行(Metropolitan Bank & Trust Co.)台北分行業務發展部經理王夏利也指出,今年景氣差,沒有去年忙,正好用來充電,而帶有美國觀點的師資陣容很吸引他。「我們都有工作,很難辭職跑到美國唸書,特別是911之後,」在首都銀行的位子上,王夏利邊看公文邊說。
來自菲律賓的王夏利、來自阿拉巴馬州的奧特莉教授、在台北和另外10位同學一起上課,學習已無國界。11位學生大多是30代,大多自己花錢。奧特莉分析,20代的工作者,還在建立專業能力,30代的工作者,大多已是組織中堅,企圖心和學習力最旺盛。譬如張瑞展!
30代必須如此。沒有冒出名號的眾多「張瑞展」,正散布在各個起跑位置。
從1995年開始,美國電信法規鬆綁、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會議召開、東南亞國協(ASEAN)成型、香港回歸、亞洲金融風暴、歐盟正式運作、中國市場起飛、日本採零利率政策、道瓊指數首破萬點、Y2K、全球手機人口破5億、歐洲3G執照開標、.com暴起暴落、911事件、兩岸將加入WTO等影響全球經濟的大事,在這6年內接連發生。

**2倍薪水3倍生產力

**
「接下來,變動的腳步會更快,經濟、科技、社會價值和工作技能會全面轉型,」著有《2005全球趨勢》(Global Trends 2005)的美國國際事務專家麥可.馬扎爾(Michael J. Mazarr)預測。
面對變革,未來的工作者是什麼樣子?長期觀察社會和組織發展的英國趨勢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大膽提出解答:未來工作者=1/2 x 2 x 3。1/2代表「受雇人員只剩一半」,2 代表「薪水增為2倍」,3代表「產出增為3倍」。
要與全球的工作者競爭,將個人生產力提升為3倍,成為留下來的一半,30代必須具備專業、英語流利、移動力強和增加吸收新事物的管道。「不管你來自那裡,都要能隨時到任何地方工作,」高盛(Goldman Sachs)亞洲証券台北分公司董事總經理張果軍建議。
張果軍從台大畢業後,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管理碩士,畢業後進入高盛,在紐約受訓9個月,接著被派往倫敦工作。到倫敦報到第一天,張果軍在3個籃球場大的交易大廳找到位子坐下,在幾近聯合國的環境中,「前面講德語、後面講比利時話、左邊講法語,大家彼此聽不懂,」張果軍回憶,「但是有共同目標,就是建立一起工作的團隊。」
張果軍後來又輪調東京和香港,然後回到台北分公司。在高盛選才全球化的目標下,他現在有25%的時間,面試台灣的大學畢業生,錄取者一樣先到紐約受訓,再由公司分派工作地點。「我們用面試哈佛和MIT學生的標準,來面試台大和政大學生,包含語言和專業,錄取後給的薪水相同,要求也相同,」張果軍指出。
人才,已不分國籍,而團隊合作更是超越膚色。高盛把在各地錄取的新人,集中到紐約受訓,便於建立同梯情感,為將來的合作鋪路。「各自分發到不同地區後,還是保持聯絡,遇到問題,就可打電話到倫敦、紐約或香港辦公室的朋友求助,」張果軍說。

**善用網路建立人脈

**
為了方便員工與員工聯繫,加快回應提高生產力,高盛有一套語音系統,員工不管身處何地,都可以撥回自己分機聽取留言。在會議空檔、進電梯前或車上,高盛員工都會拿來聽留言。
「我都等到最後1分鐘才登機,」高盛亞洲証券台北分公司執行董事余佩佩談到她如何打發候機時間,「就是用來聽留言。」即使周末到陽明山玩,她仍然維持每1至2小時聽1次留言。她一天平均收到20通。
把人際網路結合網際網路,構成快速流通訊息的社群,是另一種取得資源的方法。頻繁往來美國和亞太區的思科(Cisco)全球網路方案設計部經理張瑞宏,有一份50位朋友的電子郵件名單。平時,彼此互通訊息,交換對於市場、技術或產業走向的看法,有好的工作機會,也會互相留意介紹。
從加大洛杉磯分校電機博士班休學,張瑞宏曾在洛杉磯工作5年,於1998年回到台灣,但仍保持和美國的朋友用電子郵件聯絡。他在洛杉磯的1位印度同事,後來進入由華人李廣益開設的新創公司Transmedia,並透過電子郵件通知他有適合的職缺。張瑞宏因此回到矽谷,加入Transmedia,這家公司在1年後被思科買下,他也跟著過來。
「你要設法讓自己變為有用資源,出現在其他人的名單上,串聯起關係網路,」每天至少查詢7次電子郵件的張瑞宏說。他有思科、hotmail和Yahoo!3個帳號,分別用來處理公事以及和朋友聯絡。
對30代工作者來說,「懷才不遇」將成為字典中缺席的詞,因為他們主動串聯資源,從中找到機會,在「對的時機進到對的位置」(right time at the right place)。趨勢專家詹宏志分析,下一階段,需要的是「書目式的技能」(propedia tech),不必看完大英百科全書,但遇到問題知道查那一章找到答案。英特爾董事長安迪.葛洛夫(Andrew S. Grove)也提醒,「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

**壓力下火速前進

**
去年6月被聯合報派駐華盛頓的記者張宗智,正經歷新的學習歷程。在台北跑了6年新聞,聯合報的資源豐富,採訪政府官員或駐華使節,大多沒有問題。他曾在1998年到南非採訪南非和台灣斷交新聞,也曾跟著前任副總統連戰到格瑞那達採訪,經驗豐富。
但是到了華府,「人家不知道《聯合報》是什麼,即使見一位科長,也必須透過華府公共關係室安排,一切從零開始,」他透過越洋電話說。他在華府的辦公室離白宮僅2個路口,走路只要5分鐘,但是要切入華府的權力核心做採訪,卻是路途漫長。在正式的政府會議上,媒體不容易進去,特別是外國媒體。他估計,全世界派駐華府的媒體超過6000家。
張宗智觀察一陣子,決定從外圍切入,找和兩岸或美國國家安全有關的研討會參加,這類會議不涉機密,通常對媒體開放,有些官員又會受邀發言,是認識學者和官員的好機會,「從點到線,慢慢建立起人脈。」特別是和兩岸事務關係密切的國務院亞太局官員,更是他列為必須認識的對象。1年後,他取得國務院通行證,也受邀參加布希總統和鮑威爾國務卿的記者會。
今年,是華府記者忙碌的1年,從年初錢其琛訪美、中美軍機擦撞、陳總統過境美國、再到911攻擊等,大新聞不斷。張宗智清楚記得,911那天早上,他趕到受創的國防部現場,看到五角大廈缺了一角,「那種怵目驚心的感覺,不是在台北看外電可以體會的。」隨後他還被趕來的安全人員架出去。
在華府工作,張宗智學到美國政府發布的資訊很豐富,很多會議紀錄都會上網,查詢方便。而透過網路,他也更容易掌握台灣這裡的新聞,「網路把我跟台灣綁得很緊。」
台灣正努力學習,爭取在國際上更大的發言機會,不管在政治或商業活動上,但是相較鄰近的香港和新加坡,腳步仍落後,也壓縮台灣30代工作者的空間。
台灣思科總經理孫永祥舉例,思科的亞太總部在新加坡,當地有300位員工,僅60位負責新加坡業務,另外240位負責亞太區業務。思科高階主管來亞太區,一定到新加坡,當地員工有機會接觸到這些主管,從中學習他們處理事情的技巧,累積足夠的經驗,將來就有機會成為主管。
孫永祥指出,現在上海也做同樣的事,爭取成為區域中心,並從香港證交所找人過去主持。「台灣如果不能提供這種環境,人才就要勇敢走出去,自己找機會,」他以40代的觀點提出警告:「台灣的人力結構已不是金字塔,而是斗笠型,該帶起中下階層的30代,反而被拉著一起向下,而他們好像不自覺。」

**培養跨國工作的格局

**
現任阿爾卡特(Alcatel)亞太區行動電話事業部總監、管理範圍涵蓋紐西蘭和澳洲的袁健馨,今年4月剛接這份工作,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擔心英文不夠好,不知紐澳員工會怎麼看待我,一開始有點不自在。」
他後來發現,在澳洲向他報告的,其實是菲律賓人,在紐西蘭向他報告的,則是當地毛利人,而袁健馨自己要向在上海和巴黎的主管報告。雖然大家都用英語溝通,但是腔調和用法略有不同。「語言不僅是溝通,而是培養格局(scope),你透過語言去了解別人的想法,是接觸外界的管道,」他分析。
現在,袁健馨鼓勵別人多看CNN新聞,因為CNN的主播群各種膚色都有,可以聽懂不同語系的人講英文的習慣和語調,「再聰明能幹的人,講的話別人聽不懂,聽不懂別人講的話,也沒用。」
阿爾卡特是法國公司,去年之前,內部的正式語言一直是法文,目前已全面改用英文。阿爾卡特每年挑選公司內部的「年輕菁英」(Young High Potential)時,英文流利是必備條件。
但是,在多元文化的情境中工作,如何做好管理?長期關注情境管理議題的「領導研究中心」(Center for Leadership Studies)創辦人包羅.赫西(Paul Hersey)建議,「多元」的同義詞就是「差異」,管理者要尊重差異,而不是消滅差異,「情境管理沒有所謂最好的方式,保留彈性是必須的。」

**愈來愈多「張瑞展」

**
袁健馨以自身經驗指出,他與部屬大多透過視訊會議溝通,面對面機會少,所以傾向讓部屬告訴他解答,而不是問題,「刺激他們預設事情發生的可能,培養能帶到下一個工作的能力。」
來自菲律賓的首都銀行台北分行經理王夏利,則是入境隨俗。他自幼喜歡唱歌,在菲國曾是半職業歌手。來到台灣,他看到街頭林立的KTV,和電視的五燈獎節目,趕快報名,創造自己曝光機會,並和衛冕者唱到三度平手才被淘汰。「有同事聽到我唱歌,開玩笑說我是菲勞,我笑笑地回應,雙方就熟了,」大學讀心理系的王夏利回憶。
愈來愈多的「張瑞展」出現,真實的張瑞展卻剛走過他人生中第一道成長關卡,他在和信超媒體的創業團隊瓦解,20年前台灣最紅的30代──嘉新水泥張安平,變成他現在的老闆。但傷痛不及一周,他又英挺出現在舞台。現在每個禮拜六,他還在非凡電視台主持「科技進行式」節目,號召更多的「張瑞展」。
前仆後繼,30代,是世界的一代,進步而普及的科技(飛機和Internet),縮短他們與世界的距離,而多工多能的本事,讓他們在全球都搶手。30代與30代間共享的特質,超過他們和上一代之間,而彼此存在的文化差異,正透過共事而轉化為力量,修補了過去因誤解造成的裂痕。
他們是幸運的一代,也是肩挑重任的一代。資訊科技、跨國工作和多元文化的風潮,從50代醞釀,經40代催化,在30代擴散。「就像科技發生時,人們通常跟不上,但下一代會;工業革命時,農夫沒有進工廠,但他們的小孩都去了,」MIT媒體實驗室創辦人之一的安德魯.利普曼(Andrew Lipman)類比。
不管是「命運」還是「機會」,這一場由時代做莊的大富翁遊戲,30代都注定是最大贏家──或者輸家,就看心態上選擇做農業時代的初期工人,還是當工業時代的末代農夫。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在物價節節高漲的年代,想要確保退休後的生活品質,不能只靠儲蓄和保險,必須做好投資理財規劃。然而,投資最難的挑戰,其實不是掌握市場波動,而是如何抵抗人性的誘惑,看漲時急著追高,遇跌又容易慌張停損,原本的投資紀律往往在情緒波動中被徹底打亂。

為了協助民眾克服這道難題,金管會推動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TISA),透過制度設計降低理財投資門檻,引導民眾進行長期且規律的定期定額投資。而永豐金證券的大戶豐 App則讓這條路走得更輕鬆,藉由簡單易用的操作介面與功能設計,及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營造一個友善的投資環境,幫助投資人輕鬆養成穩定理財的習慣,也讓「紀律投資」能夠真正成為日常理財的一部分。

資產配置多樣化,打造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認為,退休理財規劃不能只追求資產成長,更應重視資產的穩健性與持續現金流,因此資金不能只放在單一商品上,最好同時配置在多個不同商品,像ETF搭配主動式基金,就是相對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ETF雖然具有低成本與有效追蹤大盤的優勢,但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而退休理財就像一場數十年的長跑,很難預料這段旅程中可能發生哪些大環境變化,此時主動式基金的價值便顯現出來,藉由專業基金經理人的專業與操盤經驗,不僅可以主動發掘被市場低估或具有高成長潛力的投資標的,當面臨重大環境變動時,也能快速調整投資策略、有效降低衝擊,並與ETF的被動追蹤策略形成良好互補,讓投資旅程更加穩健。

然而,對多數投資人而言,即便了解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在實際操作上仍常遇到難題。根據劉柏甫的觀察,目前民眾在基金投資上普遍有3大痛點:首先是市場基金琳瑯滿目,投資人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挑選。其次是難以精準掌握進出場時間。三為容易忽略手續費、管理費等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

針對這些痛點,永豐金證券透過大戶豐App的創新功能與貼心設計,協助投資人逐步化解困境。「大戶豐不只是交易工具,更是陪伴投資人累積財富的虛擬夥伴,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一步步達成理財目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圖/ 數位時代

6大分類,輕鬆找到心儀的基金

主導App開發的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資深經理黃亮喻進一步說明,大戶豐App如何幫助投資人篩選基金商品及掌握進出場時機。

在選擇基金商品時,投資人除了參考由TISA基金委員會嚴選的TISA級別基金,也可以透過大戶豐App提供的6大分類機制,再搭配個人投資偏好,快速 縮小範圍,找到喜歡的投資標的。例如,看重基金長期表現的投資人,可以選擇「連年正績效」分類,鎖定近2至3年持續表現良好的基金,若是對市場波動較為敏感,則可選擇「穩定超耐震」分類,篩出資產規模超過5百萬美元且過去3年波動度低於8%的基金。

智慧加減碼創新設計,量身計算每檔基金的加減碼區間

當投資人找到心儀的基金後,下一個要面對的難題就是,該在何時進出場?如何避免買到最高點?大戶豐 App 內建的智慧加減碼功能,可以輔助投資人做出更精準的決策,讓交易不再憑感覺。

「智慧加減碼雖然不是新機制,但大戶豐App的設計邏輯卻與市場普遍做法不同,」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強調。

很多數位平台的智慧加減碼功能,都是直接套用特定比例,例如下跌 5% 就建議加碼、上漲就建議減碼,這樣的操作邏輯雖然簡單直覺,卻忽略基金本身的差異性。事實上,市場上的基金種類相當多,標的可能涵蓋美國、新興市場,或是股票、債券,不同產業的操盤邏輯也都不一樣,如果以單一標準來套用所有基金,勢必會出現偏差,間接影響長期投資績效。

為了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大戶豐 App跳脫既有框架,根據每支基金的歷史表現與波動幅度,量身計算加減碼區間,當基金淨值進入「加碼區」或「減碼區」時,就立即推播通知,提醒投資人第一時間檢視是否需要調整部位。

「智慧加減碼功能自 2025 年 7 月上線以來,已吸引超過 1.5 萬人使用、累積超過6萬次的使用頻次,甚至還有客戶運用此功能找尋強勢基金,成功提升投資紀律。」劉柏甫分享,不只優化投資效果,更有助於建立長期投資紀律,原因在於,智慧加減碼是經過數據分析而得出的客觀建議,能夠幫助投資人克服「追高殺低」的人性弱點,以更理性、更科學的方式判斷是否需要調整交易策略,讓投資人能夠在市場波動中能夠穩健操作、從容應對。

「大戶豐App的核心目標,是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劉柏甫指出,這不僅體現在智慧加減碼功能的創新設計上,更展現在實質的費用優惠中,透過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降低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鼓勵更多民眾及早加入退休理財的行列。

從投資小白到高資產客戶,滿足每一位客戶的投資需求

此外,永豐金證券亦關注高資產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規劃相應的數位金融服務。例如:開放在App線上申購境外結構型商品,讓專業投資人不必倚賴傳統專人服務,可以直接在線上完成交易,提高交易的彈性與便利性。「永豐金深信,數位財富管理平台不應僅服務投資新手,而是要讓每一位客戶,無論資產規模大小,都能享受到便利且專業的數位化服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穩健累積資產 。
圖/ 數位時代

展望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強化大戶豐App的服務深度與廣度,納入更多金融產品,為客戶帶來一站式的數位投資體驗。同時,也將引入更多AI智慧功能,透過人機協作,提供更貼近個人需求的理財服務,朝著成為客戶身邊最值得信賴的「數位理財顧問助手」目標邁進。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