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近年數位轉型寫成一本描述冒險旅程的「王道漫畫」,那麼搶著越級打怪的角色,可能早被淘汰出局,剩下的英雄則繼續設法練等升級,因應愈發艱難的關卡,調整前進的方向。
根據PwC發布的《2022綠色供應鏈數位韌性與創新報告》,把能夠快速變現的成本和效率作為主要策略的廠商數量,已經下降了40%,認為透過系統、流程和資產部署,提升靈敏度、透明度和彈性才是關鍵的企業,則顯著提升了67%,代表企業已在不斷試錯中發現,這種放眼長期效益的投資,才能協助企業快速解決內部問題、回應外部市場變化。
作為數位轉型基石的雲端服務、幫助洞悉市場變化的MarTech(行銷科技),以及讓企業內部流程順暢的未來管理3大超能力,將是重要關鍵。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盧志浩表示,對中小企業來說,在這些工具的基礎上加入優質應用,公司規模可能會因此瞬間成長起來,甚至成為國際級玩家。但在此之前,得先集結解決方案夥伴,一起避開重重危險、養成強大超能力,才能順利破關打敗終極魔王。
解方3|未來管理
「如果每天通勤1個半小時到公司,9點準時打卡上班,你願意嗎?」思科台灣總經理林岳田分享,具備彈性工作模式與否已開始影響企業徵才。混合工作模式帶來結構性改變,也讓遠距協作順暢度成為攸關生產力的大問題。從內部員工到供應鏈都仰賴線上溝通,專案管理時也需要團隊快速同步工作。
導入新系統時 最忌諱不夠使用者友善 (user friendly),完成一個動作需要經過10個步驟、一按錯就得全部重新輸入等,看似簡單的使用問題,可能導致數位轉型失靈,員工使用意願低或是學習過程冗長、拖慢速度。因此應先談妥試用方案,讓第一線人員實際操作,確定簡單易上手再導入。
另外,林岳田建議,若有能力最好 「一站式購足」 ,因為對中小企業而言,可能會以成本為優先考量,在5家公司買5套不同的產品,系統若沒有開放的生態,工作將出現斷點,如寫完一份文件後,得切換到溝通軟體請團隊成員檢查,再開另一套軟體通知供應鏈人員等,視窗來回切換,反而事倍功半。
若資源不夠一次訂下整套服務、想利用多套系統不同的優勢,或採用買斷模式避免訂閱制的長期成本,底線是需要 確保API(應用程式介面)容易串接內、外部系統,讓供應鏈生態系、習慣往來的重要夥伴,都能使用流暢友善的介面一起工作。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資深執行副總溫紹群提醒, 訂閱制不是唯一解答。 若用量高低峰落差大、IT團隊資源不足的企業,訂閱制可解決維運管理問題,也有靈活擴張的效益,但對某些大企業來說,「講好聽叫彈性,不好聽叫難預估。」還是要審視自家需求,和財務、法務體質能否配合,避免造成管理困難。
NG!採用解決方案3大雷
1. 使用體驗不佳: 介面繁雜、步驟多,運行速度緩慢。
影響: 員工使用意願低,適應期和學習期過長,產生效益歷時也拉長。
2. 系統無法串接: 供應鏈、各部門使用不同應用程式,無法用API互相整合。
影響: 溝通流程中要橫跨多套系統,降低效率。
3. 衝動買斷、訂閱: 沒有針對公司體質定義需求,貿然決定採用買斷或訂閱制
影響: 難以評估成本,花費比預期更多,後續想轉換模式也困難。
責任編輯: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