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些怵目驚心的報導:「台灣9月份失業率5.3%,受影響人數超過百萬,創下16年來最高」(主計處與BBC News);「虧損國營企業,不排除裁員減薪……」(2001年4月自由時報標題);「14日內高居熱門進修課程點閱率排行榜前三名者,只集中在兩種類別:電腦與英文」(104教育資訊網)。
再來看一則從明年開始,台灣即將走入邪惡與美麗新世界的新聞:「陳水扁總統在昨天下午2時45分,於總統辦公室簽署批准WTO入會的歷史性文件……明年元月一日生效成為正式會員國」(2001.11.23中國時報)。
是的,從全球經濟衰退到世界貿易組織(WTO),就好像被魔術棒點著一樣,世界,就這麼突然進入了我們24小時的生活。過去10年,30代的工作環境歷經兩次波峰波谷經濟循環,雖累積了多頭與空頭市場的工作歷練,但突然之間,屋頂與圍牆驟然消失,身不由己地被置於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中,面對的是來自中國對岸、香港、新加坡甚至全世界的30代,以及吸收能力與機動能力也不輸人的20代──未來10年,30代在職場的生存壓力,以MHz的速度增加中。
**主動與自我驅策地學習
**
面對全球化競爭,以及不確定的未來職場生涯,30代不但得像變形蟲般學習轉型,也必須培養「孤獨學習」、「自我學習」的能力,以期適應未來不同的工作環境與內容。
「危機感、主動性、以及自我驅策能力,是工作者能否在職場上不斷提升自己的3個重要因素,」也是30代一員的中時人力萬象網執行副總經理賴莉珍歸納。她觀察,經過這陣子企業縮編、裁員的風潮,工作者的「危機感」大多都已建立,但接下來該怎麼辦?「想」學習的人多,但真正付諸實「行」且持之以恆的人少,但這卻是30世代在職場上得以勝出的關鍵。
賴莉珍以「不要像小孩穿大衣」來勉勵工作者。拿學習英文為例,總機有總機必學的英文,秘書有秘書得熟練的英文,到了高階職務,除了日常應對進退外,更包括了開會協商談判的用語,依照不同職位逐步學習,不但能減少「知識浩瀚無涯」的心理障礙,也較能一步步堅持下去。
寶來證券總經理室特別助理林宜養,就是一位抗壓性高的學習者,使他除了擔任寶來證券的核心幕僚,也肩負中國大陸市場研究重任。
林宜養認為:不僅企業要朝「微笑曲線」轉型,個人亦應該朝「微笑曲線」自我砥礪。所謂微笑曲線,是宏碁董事長施振榮提出,認為企業要往一端是研發,一端是市場的高附加價值領域轉型;套用在個人實力累積上,林宜養也同樣把增加自己新商品研發能力,以及了解中國投資環境與市場變化,作為學習與轉型的要項。
然而林宜養更讓人佩服的地方,是他自我實踐的毅力。自言採取「目標管理」督促自己的他,除了常參加研討會增廣視野外,也不吝惜自費報名參加各種課程,並把在外面所學寫成報告,與公司同仁分享。此外他還規定自己每年一定要出一本書,「藉著寫書,累積沉澱自己的知識,就好像寫大型報告一樣,」像今年初他就出版《前進中國股市60秒》一書,正好趕上2月中旬中國宣布境外人士可投資B股的中國投資熱潮。
不僅靜態的吸收,他更不放棄任何動態、教學相長的機會。專注中國投資環境的他,除了常接受大學、社會團體邀請,分享中國投資經驗外,也在學校教授投資學課程。「其實我的口才一開始並不好,」受訪時語句流暢的林宜養,卻令人驚訝地透露自小有大舌頭毛病,緊張著急起來會不自覺愈講愈快甚至口吃;但現在的他,卻可以在學校授課,順利完成兩個鐘頭的演講,甚至上電視接受現場播出訪問。「演說是一個Plan、Do、See的過程,」林宜養分析,從一開始的計劃準備,到現場演說,但最重要的是事後回顧自己的表現,從聽眾反應提醒自己有哪些不足。
要有這樣的成績,林宜養可是花了大力氣。從高三到大二,他每星期用錄音機錄下自己唸報紙社論的聲音,校正咬字;到後來變成朗讀《孫子兵法》,在上學途中邊聽邊背,熟悉古人的智慧;同時要求自己每堂課一定要發問,練習自己發問的膽量與當眾發言的組織力。
當然其中也有令人沮喪的時刻。年初那波中國熱,讓他必須從幕後立刻走向幕前,接受電子媒體現場直播訪問。曾有一次接受電視台訪問,不但不知道眼睛得隨著攝影機紅燈的位置流轉,被影棚照明弄得汗流浹背的他,也開始支支吾吾有點失常,回想那25分鐘就像「待宰的羔羊」般。但自言曾在花蓮秀姑巒溪幾乎溺斃,有過生死交關經驗的他,碰到這種事情倒是樂觀以對,「據說連東吳大學教授郭正亮都花了一年時間面對鏡頭練就台風,」他鼓勵自己,剛開始一兩次失誤難免,何必耿耿於懷?
**以海綿為師,廣泛學習
**
前大眾集團投資總監,目前自行創業的呂宗耀,身旁有位1970年出生,才30歲出頭的得力左右手張偷祥,他學習與閱讀的寬度,以及努力吸取前人智慧的速度,也同樣讓人刮目相看。
每天早晨7:30到公司,晚上8、9點離開辦公室是家常便飯,而如果要到中南部拜訪企業主,清晨6點起床趕飛機,再轉兩、三個小時車子到達廠房,當天下午回來台北寫報告,更是常有的事。
閱讀範圍很雜的張偷祥,用「理工世界」與「商業世界」來區分學習的策略,以求面面俱到:理工世界的學習如同金字塔,愈學愈專,是「內向取材」的過程,如從一開始的基礎物理學,到氣體物理學,再到氣溫對這個定律的影響等,這是一步步愈來愈細緻的研究過程。但在商業世界,卻是「倒金字塔」式的學習,大一時從企業概論開始念起,大二時開始研讀較專業的會計、財務、行銷知識,而隨著產業別不同,進入社會後更還得加上產業的特有知識才行,那是一種「外向取材」不斷加入新知識的過程。
曾任職國泰人壽、外商銀行與證券公司承銷部門,如今跟著呂宗耀跑遍全省南北、甚至到中國大陸拜訪企業、廠房,明顯感受到大組織與小公司的差異,讓張偷祥非常珍惜現在彈性的工作環境。他形容,在大組織中,員工通常是一部大機器的小螺絲釘,學習的方向「深且專」;但在小公司,卻有全面關照學習的機會,再加上兩年來,跟著呂宗耀拜訪過上百家公司,聆聽許多業界高人的經驗對談,無形中視野比同年齡者提高很多。
因此,他絕大多數的知識,幾乎都是在步入社會後,才像海綿般快速累積的。從小在私校的打罵教育中成長,他是典型考上政大企管系後就過著「任我玩4年」的例子,「我大學念的是──麻『將』省理工學院,」他笑著說;但令人驚訝的是,張偷祥每個月花在買書的費用將近1萬元,身上最多的塑膠卡片竟是書店貴賓卡。看書速度驚人的他,當問及買這麼多書怎麼看得完時,他說就如同「80/20法則」一書所接櫫的概念,並不是每本書都精華到必須從頭看到尾,「像我老闆有可能因為一句話、一個概念就買下一本書,」張偷祥說,重要的是知道那個概念存放在什麼地方,而那個概念能對自己產生哪些啟發。
**新的調適: 給心靈一方幽靜角落
**
然而,別以為30代的學習只有「智識」層面,另一股自我省視的「心靈」力量,學習如何化解壓力,與壓力和平共存,是在30代另一束逐漸抬頭的聲音。
「有沒有發現,為什麼最近電視上星座、占卜的節目那麼流行?」中時人力萬象網賴莉珍以她自己與周遭朋友的經驗觀察指出,現在「心靈類」書籍與電腦科技、行銷管理的書籍,幾可在暢銷排行榜上相互較勁,心理靈修類架上的新書輪替速度也增快不少,更別說坊間常見諸如芳香療法、修禪靜坐的課程大行其道。
遠東大聯投信協理林穎秀就自承,她是一位不論服飾或下班後的生活都崇尚「簡單」的30代高階經理人。受訪時穿著一襲黑色套裝,笑說衣櫃裡絕大多數衣服是黑、白兩色的她,休閒時喜歡研讀心靈類書籍,通常也只買心靈類書籍送給友人,如談論心理的《我們是怎樣發瘋的》、討論上癮症的《愛是一種選擇》等,都是她曾與朋友分享的書籍。
除了閱讀,也有人用孤獨旅行的方式沉澱自己。如推動國內第一套網路下單系統,今年年中剛卸下英特連總經理職務的林伯伋,走遍全球近10個城市,做了趟環遊世界之旅。在旅途中,他思考如何轉型,也跳脫演戲者身分,有機會真正靜下來好好觀察別人。走過前一段網路的潮起潮落,旅遊,讓林伯伋重新思考了許多事。
從智識到心靈,從深度到廣度,30代所必須面對的學習,的確已產生了量變與質變。從量來說,網路讓我們坐在辦公室一角或家中書房,就可擷取世界各地大量的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從質的層面來看,30代面對舉目而來的大量資訊,能否隨時保持一顆平靜、平衡的心,採擷資訊成為自己專屬的智慧,會是更重要的技能。
身為30代的你,已經準備好成為學習花園中的大海綿嗎?現在就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