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中學習的30代
高壓中學習的30代
2001.12.01 | 科技

先來看一些怵目驚心的報導:「台灣9月份失業率5.3%,受影響人數超過百萬,創下16年來最高」(主計處與BBC News);「虧損國營企業,不排除裁員減薪……」(2001年4月自由時報標題);「14日內高居熱門進修課程點閱率排行榜前三名者,只集中在兩種類別:電腦與英文」(104教育資訊網)。
再來看一則從明年開始,台灣即將走入邪惡與美麗新世界的新聞:「陳水扁總統在昨天下午2時45分,於總統辦公室簽署批准WTO入會的歷史性文件……明年元月一日生效成為正式會員國」(2001.11.23中國時報)。
是的,從全球經濟衰退到世界貿易組織(WTO),就好像被魔術棒點著一樣,世界,就這麼突然進入了我們24小時的生活。過去10年,30代的工作環境歷經兩次波峰波谷經濟循環,雖累積了多頭與空頭市場的工作歷練,但突然之間,屋頂與圍牆驟然消失,身不由己地被置於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中,面對的是來自中國對岸、香港、新加坡甚至全世界的30代,以及吸收能力與機動能力也不輸人的20代──未來10年,30代在職場的生存壓力,以MHz的速度增加中。

**主動與自我驅策地學習

**
面對全球化競爭,以及不確定的未來職場生涯,30代不但得像變形蟲般學習轉型,也必須培養「孤獨學習」、「自我學習」的能力,以期適應未來不同的工作環境與內容。
「危機感、主動性、以及自我驅策能力,是工作者能否在職場上不斷提升自己的3個重要因素,」也是30代一員的中時人力萬象網執行副總經理賴莉珍歸納。她觀察,經過這陣子企業縮編、裁員的風潮,工作者的「危機感」大多都已建立,但接下來該怎麼辦?「想」學習的人多,但真正付諸實「行」且持之以恆的人少,但這卻是30世代在職場上得以勝出的關鍵。
賴莉珍以「不要像小孩穿大衣」來勉勵工作者。拿學習英文為例,總機有總機必學的英文,秘書有秘書得熟練的英文,到了高階職務,除了日常應對進退外,更包括了開會協商談判的用語,依照不同職位逐步學習,不但能減少「知識浩瀚無涯」的心理障礙,也較能一步步堅持下去。
寶來證券總經理室特別助理林宜養,就是一位抗壓性高的學習者,使他除了擔任寶來證券的核心幕僚,也肩負中國大陸市場研究重任。
林宜養認為:不僅企業要朝「微笑曲線」轉型,個人亦應該朝「微笑曲線」自我砥礪。所謂微笑曲線,是宏碁董事長施振榮提出,認為企業要往一端是研發,一端是市場的高附加價值領域轉型;套用在個人實力累積上,林宜養也同樣把增加自己新商品研發能力,以及了解中國投資環境與市場變化,作為學習與轉型的要項。
然而林宜養更讓人佩服的地方,是他自我實踐的毅力。自言採取「目標管理」督促自己的他,除了常參加研討會增廣視野外,也不吝惜自費報名參加各種課程,並把在外面所學寫成報告,與公司同仁分享。此外他還規定自己每年一定要出一本書,「藉著寫書,累積沉澱自己的知識,就好像寫大型報告一樣,」像今年初他就出版《前進中國股市60秒》一書,正好趕上2月中旬中國宣布境外人士可投資B股的中國投資熱潮。
不僅靜態的吸收,他更不放棄任何動態、教學相長的機會。專注中國投資環境的他,除了常接受大學、社會團體邀請,分享中國投資經驗外,也在學校教授投資學課程。「其實我的口才一開始並不好,」受訪時語句流暢的林宜養,卻令人驚訝地透露自小有大舌頭毛病,緊張著急起來會不自覺愈講愈快甚至口吃;但現在的他,卻可以在學校授課,順利完成兩個鐘頭的演講,甚至上電視接受現場播出訪問。「演說是一個Plan、Do、See的過程,」林宜養分析,從一開始的計劃準備,到現場演說,但最重要的是事後回顧自己的表現,從聽眾反應提醒自己有哪些不足。
要有這樣的成績,林宜養可是花了大力氣。從高三到大二,他每星期用錄音機錄下自己唸報紙社論的聲音,校正咬字;到後來變成朗讀《孫子兵法》,在上學途中邊聽邊背,熟悉古人的智慧;同時要求自己每堂課一定要發問,練習自己發問的膽量與當眾發言的組織力。
當然其中也有令人沮喪的時刻。年初那波中國熱,讓他必須從幕後立刻走向幕前,接受電子媒體現場直播訪問。曾有一次接受電視台訪問,不但不知道眼睛得隨著攝影機紅燈的位置流轉,被影棚照明弄得汗流浹背的他,也開始支支吾吾有點失常,回想那25分鐘就像「待宰的羔羊」般。但自言曾在花蓮秀姑巒溪幾乎溺斃,有過生死交關經驗的他,碰到這種事情倒是樂觀以對,「據說連東吳大學教授郭正亮都花了一年時間面對鏡頭練就台風,」他鼓勵自己,剛開始一兩次失誤難免,何必耿耿於懷?

**以海綿為師,廣泛學習

**
前大眾集團投資總監,目前自行創業的呂宗耀,身旁有位1970年出生,才30歲出頭的得力左右手張偷祥,他學習與閱讀的寬度,以及努力吸取前人智慧的速度,也同樣讓人刮目相看。
每天早晨7:30到公司,晚上8、9點離開辦公室是家常便飯,而如果要到中南部拜訪企業主,清晨6點起床趕飛機,再轉兩、三個小時車子到達廠房,當天下午回來台北寫報告,更是常有的事。
閱讀範圍很雜的張偷祥,用「理工世界」與「商業世界」來區分學習的策略,以求面面俱到:理工世界的學習如同金字塔,愈學愈專,是「內向取材」的過程,如從一開始的基礎物理學,到氣體物理學,再到氣溫對這個定律的影響等,這是一步步愈來愈細緻的研究過程。但在商業世界,卻是「倒金字塔」式的學習,大一時從企業概論開始念起,大二時開始研讀較專業的會計、財務、行銷知識,而隨著產業別不同,進入社會後更還得加上產業的特有知識才行,那是一種「外向取材」不斷加入新知識的過程。
曾任職國泰人壽、外商銀行與證券公司承銷部門,如今跟著呂宗耀跑遍全省南北、甚至到中國大陸拜訪企業、廠房,明顯感受到大組織與小公司的差異,讓張偷祥非常珍惜現在彈性的工作環境。他形容,在大組織中,員工通常是一部大機器的小螺絲釘,學習的方向「深且專」;但在小公司,卻有全面關照學習的機會,再加上兩年來,跟著呂宗耀拜訪過上百家公司,聆聽許多業界高人的經驗對談,無形中視野比同年齡者提高很多。
因此,他絕大多數的知識,幾乎都是在步入社會後,才像海綿般快速累積的。從小在私校的打罵教育中成長,他是典型考上政大企管系後就過著「任我玩4年」的例子,「我大學念的是──麻『將』省理工學院,」他笑著說;但令人驚訝的是,張偷祥每個月花在買書的費用將近1萬元,身上最多的塑膠卡片竟是書店貴賓卡。看書速度驚人的他,當問及買這麼多書怎麼看得完時,他說就如同「80/20法則」一書所接櫫的概念,並不是每本書都精華到必須從頭看到尾,「像我老闆有可能因為一句話、一個概念就買下一本書,」張偷祥說,重要的是知道那個概念存放在什麼地方,而那個概念能對自己產生哪些啟發。

**新的調適: 給心靈一方幽靜角落

**
然而,別以為30代的學習只有「智識」層面,另一股自我省視的「心靈」力量,學習如何化解壓力,與壓力和平共存,是在30代另一束逐漸抬頭的聲音。
「有沒有發現,為什麼最近電視上星座、占卜的節目那麼流行?」中時人力萬象網賴莉珍以她自己與周遭朋友的經驗觀察指出,現在「心靈類」書籍與電腦科技、行銷管理的書籍,幾可在暢銷排行榜上相互較勁,心理靈修類架上的新書輪替速度也增快不少,更別說坊間常見諸如芳香療法、修禪靜坐的課程大行其道。
遠東大聯投信協理林穎秀就自承,她是一位不論服飾或下班後的生活都崇尚「簡單」的30代高階經理人。受訪時穿著一襲黑色套裝,笑說衣櫃裡絕大多數衣服是黑、白兩色的她,休閒時喜歡研讀心靈類書籍,通常也只買心靈類書籍送給友人,如談論心理的《我們是怎樣發瘋的》、討論上癮症的《愛是一種選擇》等,都是她曾與朋友分享的書籍。
除了閱讀,也有人用孤獨旅行的方式沉澱自己。如推動國內第一套網路下單系統,今年年中剛卸下英特連總經理職務的林伯伋,走遍全球近10個城市,做了趟環遊世界之旅。在旅途中,他思考如何轉型,也跳脫演戲者身分,有機會真正靜下來好好觀察別人。走過前一段網路的潮起潮落,旅遊,讓林伯伋重新思考了許多事。
從智識到心靈,從深度到廣度,30代所必須面對的學習,的確已產生了量變與質變。從量來說,網路讓我們坐在辦公室一角或家中書房,就可擷取世界各地大量的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從質的層面來看,30代面對舉目而來的大量資訊,能否隨時保持一顆平靜、平衡的心,採擷資訊成為自己專屬的智慧,會是更重要的技能。
身為30代的你,已經準備好成為學習花園中的大海綿嗎?現在就開始吧!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