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台灣下個兆元產業,促使台灣成為國際級生醫創新研發樞紐,醫療及健康產業扮演其中關鍵角色。今年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以「Beyond Healthcare」為主軸,並於展會期間特別舉辦由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辦、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執行的「明日醫療趨勢論壇」,聚焦「醫健數位化-解鎖新日常」,邀請醫界、科技大廠、新創業者等國內外產業專家,針對產業趨勢、科技應用、新創商機三大構面進行探討。論壇當中完整勾勒台灣全齡健康發展面向,涵蓋保健、預防、診斷、治療、照護領域,促進台灣成為全球精準健康領航者。
啟動醫療數位革命,建構以人為本健康永續思維
上午場次由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李冠志副局長、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王熙蒙秘書長開場致詞,接著邀請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副主編暨歐巴馬精準醫學研究推手之一的美國范德堡大學終身講座教授石瑜博士,運用他在生物統計學耕耘多年的專業角度,分享研究領域可以借助與ChatGPT相同模型概念的AI深度學習技術,引進醫療診斷與醫學影像領域。石瑜特別提到發展智慧醫療需要三個要素,分別是運算能力、分析工具、以及高品質的數據。
台灣擁有龐大全民健保資料數據,要發展智慧醫療,就要擴充運算及分析工具的優勢。石瑜以GPT-4為例,說明多模態運算工具已進化到理解文字、圖像等多元形式資訊。生成式AI用來分析大量醫學文獻和臨床數據,特別應用在放射統計學(Radiomics)領域,使用資料特徵化演算法從醫學影像中提取大量的定量特徵,揭露肉眼無法察覺的疾病特徵,幫助研究人員洞察有價值的數據,進而獲得更有效率的臨床決策。
同樣聚焦在醫療數位革命的命題,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王欽堂,點出提升數位行動力,幫助實現醫療零偏鄉及遠距零時差雙重效益。他提出數位科技加速健康照護的策略建議,包含遠距醫療促進分級醫療、問診有助年長慢病或行動不便者更省成本、以及零/少接觸 減碳排落實ESG永續。至於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點出照護型態從以「病」為中心進化到以「人類」為中心,目前臺灣健康照護系統具備高覆蓋率、可近性佳、分配平等優勢,持續放大創新、數位、永續等元素,有助建構具台灣特色的永續數位健康照護系統及生態圈。
科技公司也能供自身優勢幫助醫療照護數位化,鴻海科技集團B事業群數位健康專案執行長劉秉昊分享,醫院從院內走向院外的數位健康生態系方法,抱持跨界整合及開放生態的基礎之下,集結產、官、學、研、醫、慈善及宗教民俗團體,落實「從院內走向院外」的創新模式,打造以病患為中心、醫院為主軸、科技為橋樑,不受場域限制的全方位醫療照顧服務體驗。
科技領航開拓健康新紀元,實現智慧新「醫」代
「明日醫療趨勢論壇」下午場次,著重在探討創新科技如何引領醫療健康場景更為智慧化、人性化。 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針對智慧醫療的現況與前景,引用調研數據顯示,全球智慧醫療保健市場預計2022年至2030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13.3%。為了壯大台灣智慧醫療的實力,建議可朝四大面向發展,成立臺灣卓越數位健康中心完善產業生態系、資源整合建構健康大數據平台、扶植智慧醫療關鍵技術帶動跨域與防疫科技創新、強化國際連結導引海外資金挹注生醫產業。
至於科技業者的布局,伺服器大廠廣達面對AI浪潮積極投入研發智慧醫療,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指出,目前廣達打造「QOCA醫療照護平台」,涵蓋AI醫療雲平台、AI遠距醫療平台、AI健康照護平台等應用。目標提升醫院基礎建設,將人工智慧結合企業雲端服務,讓QOCA從1.0以醫院為主體,延伸到2.0結合虛擬技術模擬、以及3.0朝向元宇宙發展。
後疫情時代對於分散式醫療需求不斷上升,在家檢測的醫療方案仍有未滿足之處,安盛生科董事長陳彥宇指出,他們長期耕耘智慧居家檢測方案,開發一套全球首款經FDA認證,以智慧型手機相機為基礎的血液檢測技術。至於個人化醫學主題,默克集團Merck KGaA Corporate S&T Organization Vice President Steven Johnston博士分享,個人化醫學的優勢包含,根據患者個體特徵和基因組資訊,提供更精準和有效的治療方案;減少治療的不確定性和試誤成本,提高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以及根據患者特徵需求,促進更有成效的藥物研究和開發。
醫療及健康產業當然不能少了新創業者持續挹注創新能量,美國高通公司業務開發總監暨「高通台灣創新競賽」計畫負責人戴郁文,分享到5G前瞻技術加速生醫新創接軌國際,持續帶動台灣新創公司與亞洲其他地區的技術跨域交流。另外,美商宇心生醫總經理張瑞中,探討從「心」開始,引領預防醫學走入居家。整天論壇帶來豐富的知識饗宴,點出醫療數位化、健康永續發展及創新的產業機會,有助於形塑新世代的大健康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