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所8月7日成立!三大營運項目揭曉,林修銘:先從碳諮詢做起
碳權交易所8月7日成立!三大營運項目揭曉,林修銘:先從碳諮詢做起

台灣企業該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尤其在減碳上可以做出什麼實際作為,一直是各產業不斷思考的議題。國泰金控4日舉辦「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分享永續金融的策略,會中也談到台灣碳權交易所即將在8月7日正式成立。

這是國泰金控第七度與台灣證券交易所攜手舉辦「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據國泰內部資料顯示,今年論壇總計有1,873家企業或組織參與,其中,上市公司市值近40兆元,占台股市值約75%,碳排放量超過全台總排碳總量50%。

論壇中,談到台灣碳權交易所的營運內容,主要分成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碳諮詢等3大項目;初期將以「碳諮詢」為重點進行,而國內碳權交易子法確定後,才會進行國內碳權交易。

未來碳費徵收及碳權交易的細節,勢必將成為台灣產業必須關注的焦點。對於氣候變遷及永續淨零,國泰金控有什麼「說到做到」的決策,台灣碳權交易所如何協助企業因應供應鏈減碳?

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
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表示,從近期國際趨勢觀察發現,企業面對環境挑戰更勝以往,更需積極採取行動。
圖/ 國泰金控

蔡宏圖:碳關稅、碳定價一定更嚴格!台灣企業要提早關注

論壇一開始,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先行分享對氣候變遷的趨勢觀察。他強調,國際企業界面對氣候挑戰更積極採取行動,尤其自從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舉行,各國都同意減碳、並淘汰沒有效率的石化燃料補貼,其中,已開發國家更同意提供資源來協助新興市場的轉型,金融業該如何有更多參與,也倍加期待。

「碳關稅、碳定價等議題,是國際社會現在關注的重點,台灣企業也要提早因應準備。」蔡宏圖表示,除了歐盟有碳邊境調整機制、美國碳關稅《清潔競爭法案》實施,亞洲如東協各國也積極推進綠色經濟與永續產業的標準分類,因此他認為,未來應該也會在亞洲實施更嚴格的產業分類及碳稅費。

換句話說,碳稅及碳費的徵收,正是國際面對氣候變遷的趨勢。他提醒,這些議題將從歐美擴散至亞洲,台灣企業應該提早關注氣候變遷議題,「我們也看到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積極討論應對方案,在這全面推動的趨勢之下,對台灣將有重大影響,值得台灣在新南向拓展時加以關注。」

蔡宏圖說,台灣今年初已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環保署升格環境部、並新設氣候變遷署,將開徵碳費;證交所也將在8月正式營運碳交所,「相信聚集大家的力量,一定可以讓台灣脫胎換骨。」

國泰金控舉行「2023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
國泰金控舉行「2023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由左至右分別為世界氣候基金會主席尼爾森(Jens Nielsen)、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台灣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等人合影。
圖/ 國泰金控

「碳權交易所」8月7日即將開幕!台灣企業要接受碳費的轉變

台灣將於8月7日正式成立碳權交易所,由證交所與國發會合組公司,總部位於高雄,並規劃高雄、台北兩地同步運作;在碳交所營業內容上,可分成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碳諮詢3大項目。

「碳盤查是基本功。沒有碳盤查,就沒有後續的碳定價、碳減量。」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強調,要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碳盤查是重要的方向,必須要先設定目標後,才有機會知道減碳效果,台灣企業要逐步接受碳費的轉變。

以鄰近國家為例,林修銘說,韓國最早在2014年開始嘗試碳權交易平台,並於2015年正式實施,用100%核配比例的方式,規範企業必須達到減碳標準,否則就要扣稅;日本則是在2022年開始試營運,今年更延伸計畫要建立碳信用市場及碳排放交易系統,也就是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管制的作法。

而在新加坡方面,則因為是「城市」的規模,沒有製造業,所以大部分採取外放式政策、計畫做國際碳權的買賣。

不論是參考哪個國家的方式或政策,林修銘認為,台灣必須打造碳權交易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因此,台灣首先要透過碳盤查機構、組織或課程,將「碳諮詢」實踐,並培育更多專業人才投入。

至於國外碳權買賣,林修銘表示,國際較大型碳權計畫機構及提供者,預計在今年底把國外碳權上架至國內碳權交易所,進一步讓台灣上市公司基於ESG需求、產業供應鏈因素,來購買國外碳權;不過,國外碳權、國內碳權的抵換比例,要由環保署來決定,「一般來講,應是5%至10%。」

此外,林修銘也說,國內碳權交易相關子法今年底將正式宣布,屆時包含交易機制、碳費設定等後續將可開始實施,台灣採用自動、自願減量方式進行。

國泰金控率子公司主管出席「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
國泰金控率子公司主管出席「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由左至右分別是國泰產險發言人許嘉元、國泰證券總經理周冠成、國泰人壽總經理劉上旗、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國泰世華銀行總經理李偉正。
圖/ 楊絡懸攝影

國泰金控旗下5大子公司,如何設定減碳目標?

國泰金控承諾2050年全球營運據點達到使用100%再生能源的目標,同時也積極參與各項綠色投資的倡議,到底該如何達成目標呢?

1. 國泰人壽:積極布局「綠電」

國泰人壽在全台有近200處營業據點,是全台最大商辦大樓的房東,更是國泰金控旗下最大的子公司,資料顯示,用電量占集團50%,因此,「採購綠電」來達成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是重要關鍵。

據了解,國泰人壽有3大具體目標,分別是「配置轉型」、「氣候議合」及「綠電事業」。首先在配置轉型方面,主要為檢視並擴大低碳綠能投資目標,評估氣候解決方案投資機會,並擴大支持綠色產業;另在氣候議合方面,則是成為台灣首家以氣候為主題與企業進行深入對話的金融機構,並建立具體議合目標。

在綠電事業方面,國泰人壽也看好能源轉型政策的機會,積極投資太陽能電廠、參與國泰電業合併案,成為全台灣首家成立太陽能電廠子公司的壽險業者,協助更多企業取得綠電上的使用。

2. 國泰世華銀行:協助產業轉型及實踐零碳政策

國泰世華銀行的角色,就猶如提供全方位氣候金融解決方案者,協助產業轉型及實踐零碳政策。

舉例而言,在「永續連結貸款」方面,國泰世華銀行目前授信餘額達239億元,承作直接、間接減碳目標或低碳轉型目標,案件總額約133億元,並在菲律賓寫下當地金融市場「首件永續連結貸款案例」,協助菲律賓最大的民營水資源公司PrimeWater降低漏水,確保永續管理的目標。

另像是「促進客戶響應氣候議合」方面,則承諾針對油氣石化、電子製造、半導體、一般製造等長期貸款的4大產業推動議合,目標在2025年時,協助這4大產業總碳排放量能達到減少40%目標。

3.國泰產險:提高氣候風險的韌性

國泰產險的永續策略藍圖,則以「保險保障、損害防阻」為核心,進一步來發展多項永續保險商品,同時也創建「零事故研究所」網站,提升社會大眾的風險意識。

像是提升綠能保險的專業,推動保險保障;協助企業建立自然風險意識、提升氣候韌性,發揮防阻影響力來預防風險,這些都能強化抗災的應變能力。

4. 國泰證券:成為資金中介者的角色

國泰證券持續關注不同利害關係人重視的永續議題,結合券商核心本業,來發揮資金中介者的角色。

像是打造電子下單方式進行交易、搭建議合平台,或透過「永續專區」協助投資人了解企業ESG評級資訊,幫助投資人揭露台股投資組合的ESG能力,甚至提供一站式永續投資的服務,讓投資人能用手上的資金,支持對ESG表現良好的企業機構。

5. 國泰投信:打造「永續辦公室」

至於國泰投信,則是集結多元人才成立「永續辦公室」,2022年也首次聘用執行氣候風險分析管理的大氣研究所氣候專才,包括永續管理師、資料專家等專業人士,從最高層面統籌永續事務。

國泰投信也集結「氣候資料庫」、「系統化管理」氣候風險對策,將氣候數據納入新建立的投資管理系統,管控對高排碳公司的投資;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足夠低碳轉型證據,就不能投資。

此外,國泰投信還設立2023年科學基礎減量(SBT)溫度下降6.7%的目標,朝向2050金融資產淨零排放邁進,更期望對00878持股中排碳貢獻達70%以上的個股進行議合,並成立私募股權基金(PE Fund)等業務,助攻永續發展。

責任編輯:蘇祐萱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