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後,有產業遭到重創、有產業面臨衝擊,但也有產業找到機會、受到了激勵。兩岸同時入會,在同一國際組織規範下往來,也可預見了中國這片離我們最近的新大陸,將對台灣未來產業的掌舵方向影響鉅大。台商應該如何在保護的圍牆倒塌後,面對沒有疆界的草原,還能重拾當年拚出經濟奇蹟的衝勁,向外攻
城略地,化危機為轉機?
**Telecom電信產業──不看台灣,看中國!
**歷經數年談判,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已進入倒數計時,從談判之初迄今,有的產業不起波瀾,有的卻已改頭換面,電信業便是後者最顯著的例子。
對於台灣的電信業者而言,隨著加入帶來的徹底自由化,他們得以與國際級電信業者(例如日本 NTT DoCoMo、美國AT&T、新加坡電信)更加緊密合作,加入全球無國界的電信競賽──善用全球資源,打造最低成本。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對岸的中國,但不一樣的是,中國聚集了全球電信業者的焦點,21世紀的中國市場,被視為「市場中的市場」。今年七月底,中國行動通訊用戶數已超過1.2億,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大陸方面已經同意,入會之後6年內廢除呼叫器及行動電話的進口管制,外資持有行動電話及資料服務業的股權,最高可達49%。
在結構上,由於中國入會必須接受 WTO 的基本電信協議,中國承諾依據成本定價、平等接續、主管機關獨立性等原則,實行鼓勵競爭的市場政策,勢必對大陸電信產業產生「解構性」的實質影響。例如,過去一向「球員兼裁判」的中國信息產業部已計劃退出電信事業的經營,單純扮演監督管理的角色,並將進行把中國電信公司「一分為四」等系列重大的改革。
當然,大陸電信產業也計劃利用其優勢地位,積極向外拓展版圖。大陸未來很可能利用 WTO 服務貿易協定的跨國貿易方式,向周邊的WTO 會員國提供電信業務,例如跨東南亞國家的衛星通訊,以規模經濟提供優惠價格,通吃大陸境內和東南亞的國際衛星通訊業務。
兩岸同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電信產業上,卻面臨不同的未來。台灣的電信產業已經相當飽和,除了新科技(例如3G),市場胃納量有限,想要再突破成長,只有與國際同步,向大陸進軍。
第一步的結盟動作正在進行之中,遠東集團拉攏 AT&T Wireless 與新加坡電信、和信企業與日本 NTT DoCoMo 結盟,都是為進軍大陸電信市場積極暖身。AT&T Wireless 也以合資公司名義與中國電信旗下公司,合資取得上海浦東地區的固網通訊執照,創下外資進入大陸電信服務業的首例;NTT DoCoMo 的總裁立川敬二更不諱言地說,以170餘億元入股台灣和信電訊,就是著眼拓展大中華市場。國營中華電信公司也曾向交通部申請,希望能參與投資大陸的衛星事業,但受到國營事業身分敏感所限,被迫暫時放棄。
對於手機製造與通路商而言,如果大陸遵守入會承諾,未來可望鬆綁「手機產銷管制政策」,先取消現有對台商定點配額的限制,比照國民待遇;入會2至3年後,可望進一步全面開放大陸行動電話內銷權,明碁、大霸等自有品牌手機,至少有「春天的燕子」可以期待。
電信產業講究全球化競爭策略,也是最符合 WTO 架構與精神的產業,值此關鍵時刻,不但全球化腳步不能停歇,大陸市場更不能放棄,入會後的新競爭時代已經來臨。
**Finance金融業──資本、人才全面搬風
**
若我們說過去兩年,「合併」是金融業的熱門字眼;未來兩年,勢必還有另一項更熱門的詞彙登上台灣金融業舞台,那就是「國際化」。
台灣金融業的國際化,相較於同為亞洲島國的香港、新加坡,一向都只扮演「追隨者」角色,素有「台灣先生」之稱的月涵投顧總經理谷月涵便比較,屬於英美海洋法系統的香港是以「判例」為依據,法律系統可以很迅速地隨著社會現實改變;而台灣、日本等國則屬大陸法系統,定了後便不易更改,「等到新法律制定好,社會情況早就變了」。
因此,在以英美體系為主的WTO架構下,一向受到政府保護的台灣金融產業,是否能戮力捕捉英美金融業「產品整合」與「快速創新」精髓,努力強化自己體質跟上國際腳步,是「土產」金融業者的「非常任務」。
加入WTO,對金融業來說究竟是危機?抑或轉機?認為國內金融、證券、保險業在加入WTO前就已允許外商進入經營的台灣工銀證券,覺得台灣市場原已飽和,影響應屬中性;甚至加入WTO後國內產業可增加大陸投資,本國銀行若能配合台商推展業務,將是另一處活水。但群益證券策略研究部經理蔡仲宗則提醒:外資金融業在專業性與創新能力上遠大於國內業者,到中國設立分行面對的是歐美大型金融集團的競爭,短期可見的預期獲益實在有限。
即使業內人士都承認在台灣金融創新程度與國際有落差,但可喜的是,觀察政府與金融業的心態,可明顯感受他們試圖急起直追的努力。
與3年前相較,台灣金融市場已相對開放,國際化腳步也加快不少。如花旗集團入股富邦集團策略聯盟,華信銀行與建弘證券跨集團異業籌組金融控股公司,寶來證券與KGI中信證券斥資研發跨國交易平台,甚至隨著法令逐漸鬆綁,消費者可享受到國內銀行填表、國外銀行開戶,購買投資型保險商品、使用兼具金融卡性質的信用卡、以及透過網路自行設定共同基金贖回價格等服務,現在都紛紛浮出檯面,而這些努力,套句KGI中信證券總經理辜仲 的解釋,「轉變的原因很簡單,一切都只為了『生存』兩個字,」這位曾在高盛證券服務過的總經理直率地說。
保誠投信研究部副總經理余睿明,則將WTO視為「玩資本」及「玩人才」的遊戲架構。以資本這個層面觀察,他認為台灣的優勢外匯存底依然充沛,余睿明樂見WTO將增加國內開放的推力,而開放法令讓市場自由運作,正是讓資本市場更有效率的必要條件。
事實上,由於過去10年金融業設立門檻大幅降低,已讓國內業者歷經過一波「優勝劣敗」洗禮。如大華證券總經理王慎便說,組織重整,研發新金融商品,以及擴大金融版圖,這套「三部曲」幾乎是國內金融業者的共同的策略,只不過從明年開始,這套三部曲將會有更多外來和尚參與念經行列。
而剛因併購而成為匯豐集團(HSBC)一員,目前擔任匯豐中華投信行銷企劃部副總經理的林志明,更以香港與日本的金融業為例,指出扣緊國際脈動的重要,千萬不要關起門來自己建造「大型恐龍」。他分析,香港最大的匯豐銀行,是全球排名第二的金融集團;而日本第一勸業、興業與富士三家大型金融合併,雖然成為日本資產排名第一的金融機構,但合併後三家銀行卻有四個人事部門,競爭力依然無法跨出日本。
誠如保誠投信總經理曹幼非所說,WTO基本精神在於「自由開放」與「公平競爭」,過去受政府保護愈少的產業,受到的影響會愈少。誰能勝出?「現在還言之過早,」目前還處於調整期的台灣金融業,答案起碼要兩年後才能揭曉,但可確定的是,過去早就與與世界握手的企業,將能看到更多的「機會與市場」;而過去只在圍牆內孤芳自賞的花朵,在金鐘罩遠離後,面臨的將是更多的冰風暴。
**Tourism觀光業──悲欣交集!
**
台灣加入WTO後,國內產、官、學界普遍認為,雖然因市場開放,會面臨國際旅遊業者的激烈競爭,但也可能帶來更多旅客的商機,對旅遊相關產業的影響各有利弊。
台灣加入WTO後,因應市場開放的承諾,允許外人投資經營「出國旅遊業務」(Outbound)或「來台旅遊業務」(Inbound),但兩者卻對國內業者衝擊有所不同。在出國旅遊業務上,由於在1995年已開放外國人來台投資旅行社與外國旅行社來台設立分公司,這些年來並未對國內業者造成影響。旅行商業同業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曾盛海指出,國內旅遊業者多利用「社區領袖」(如鄰里長)為其招攬出國業務的特殊生態,外國業者在地利、人和均不如國內業者吃香的情況下,在出國旅遊業務方面未必佔到便宜。
但在來台旅遊業務方面,外國業者可能挾其財團雄厚資金在台設立子公司或分公司,母公司在當地大力促銷,勢必對國內業者造成影響。世新大學觀光系張朝服教授就指出,明年日本三大旅行社(日本近畿旅行社、JR東日本旅行社、日本航空旅行社)即將與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合併,成為世界最大旅行社。而台灣最大的觀光輸入國為日本,以去年為例,日本來台旅客為91.6萬,約佔來台旅客總數的35%。依日本人民族主義的消費習慣,若日本在台灣有分公司,日本旅客來台業務絕不假手他人,來台旅遊市場就可能重分配。
曾盛海亦認為,加入WTO對台灣旅遊業上比較大的衝擊,為國外財團式旅行社的競爭,與國內旅遊業經營方式的改變,影響較大的是中小旅行社或是財務不健全的大旅行社。長期以來國內旅遊業的弊病──「靠行」,在國外財團式旅行社的競爭下,會漸漸失去生存的空間,亦或可能變成大公司的下游代理商。
加入WTO的另一重要意義為開放中國來台觀光旅遊。開放中國旅客來台,短期內對台灣旅行業是一種商機;但長期以後,必定不是商機。就經濟層面而言,因為開放之後,兩岸雙方可以互設旅行社,中國旅遊業仍屬國營事業的集團式經營,論經濟規模國內業者無一能比。在政治層面上,我國要求與中國做對等的談判,但中國無法接受,協商兩敗俱傷的結果,可能讓在兩岸都設旅行社的第三國(如日本、美國等)漁翁得利。
然而,加入WTO對國內旅館與餐飲業則是個利多的好消息。中國與其他旅客的大量湧入,能為國內觀光景點的帶來不少商機。台灣觀光協會秘書長曾前訓認為,吸引外國人士來台應朝台灣特有的風土民情,結合當地文化資產與地方美食著手。只要事前規劃得當,旅館和餐飲業是加入WTO後產業的最大受惠者。
加入WTO給了觀光業者一把鑰匙,至於是開門還是鎖門?就要視各人的智慧了。
**Agriculture農業──少耕些!轉行作服務!
**
東方天際才隱約透出些許光芒,彰化溪湖早已是一片熱鬧,喊價交易聲此起彼落,卡車一輛接一輛地進出這個只有5萬人的小鎮,溪湖不僅是彰化縣的重要穀倉,更是台灣重要的蔬果產區,從稻米、高麗菜、小蕃茄、包心菜,溪湖果菜市場裡一應俱全,每到颱風季節,這裡的一舉一動,牽動全台2000萬人吃的權利。
但這樣的景象,可能因為台灣加入WTO而有所改變,政府承諾加入會後,農產品平均關稅將由現行20%,至2002年調至12.9%,部份敏感產品則延至2004年完成,整體關稅稅率水準將調降至日、韓之間,此外還將削減境內農業支持,取消價差補貼及其他各項農業投入補貼、獎勵金等項目。
然而,台灣農業屬於小農經營型態,規模小,平均耕戶面積只有1.1公頃,隨著經濟快速成長,工資上漲,雖因大量資本投入吸納部份工資支出,但產銷成本仍高,農業經營不易,當農業大國挾大面積機械耕作的成本優勢進入市場,台灣農產品在成本價格劣勢下,衝擊空前。
農委會很清楚台灣農業的確到了需要轉型的關頭,做了許多因應措施,首要工作是推動「經濟規模」和「精緻化」。透過同業與異業間的結盟,結合資源與人才、先進技術與資訊網路,改造產銷體系,建構農產品行銷網,發展農產品物流中心、電子商務、休閒旅遊、加工等業務。有了規模經濟,進而發展精緻與休閒農業,像是台南白河蓮花節、新竹柿餅推廣活動,使農業由被動之防禦改為主動行銷,以市場或消費者為導向,發展具競爭優勢的產品。另外也提撥300億做為農業發展基金、100多億的農產品進口救助金,也已經開辦了52期相關職訓服務。在促進農地資源合理利用上也有相關配套法案。
「台灣加入WTO是以優勢的土地生產率,還有資本報酬率跟其他國家競爭,」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陳希煌在政策說明座談中強調,台灣在農作技術上的優勢,仍有能力與他國一較高下,陳希煌舉例,像台東釋迦、屏東黑珍珠蓮霧,都是一個很好的轉型證明。
「如果今天不開放,台灣的農業會變得更好嗎?」中華經際研究院國際經濟所副所長陳信宏反問,他觀察,台灣農業的問題除了「規模小」的劣勢,最大的問題在於「經銷管道不健康」,「有沒有颱風來,農民的收入都是一樣低,真正關鍵是:大盤控制了農業銷售的管道,」陳信宏直言,當市場熱絡,農民並沒有跟著賺大錢,但價格崩盤時,最先血本無歸就是農民,他認為WTO未嘗不是導正台灣農產經銷體質的好機會。
台灣農業能否真正地深耕土地,長出甜美果實,撤除保護之後,播種的動作現在才正開始。
**Auto汽車業──由備胎變主胎
**
製造流程複雜的汽車業,一直扮演著驅動地區產業經濟的角色,但一如台灣的眾多產業,面臨規模經濟不足的問題,台灣汽車業之路走得相當辛苦,近年來台灣汽車市場有下滑趨勢,自1995年全年40萬輛的銷售額,到去年減少至35萬輛,市場成長力道衰退,自然加劇業者間的廝殺動作,
隨著WTO入會進程的近逼,各國車輛將不受配額的限制,關稅也將降至17.5%,同時也取消汽車零件中須有40%自製率的規定,對消費者來說是個大利多,不僅選擇更多,價格及服務也會更加優厚。但對大型車廠業者來說,優劣勢參半:一方面已經不大的市場將顯得更擁擠,但另一方面卻可以從中建立更具成本優勢協力體系;在這場新賽局中受衝擊最大的一群,也許是台灣眾多的中小型零件商:過去的保護優勢打破,業者不能只靠製造取勝,提升研發能力成了業者最重要的課題。
業者目前努力的方向是:避免價格流血戰的情況出現,再逐步轉型。台灣汽車業龍頭裕隆汽車,早在5、6年前便開始轉型計畫,逐步將汽車製造業轉行動服務業,「提高附加價值,才能建立品牌形象,吸引消費者的認同,」裕隆汽車總經理劉一震說。而以代理為主的業者也沒有掉以輕心,高級跑車Jaguar台灣總代理執行總裁胡開昌指出,業者都意識到,一旦競爭規則走到價格戰,就表示產業也沒有什麼新把戲,站在代理的立場,並不會因為關稅降低而調降售價,特別是高級車種,但會提供更多樣的車款,及附加的服務供消費者選擇。
台灣申請入會至今已12年,因此業者普遍認為,入會一事早在預料之中,而全球的汽車業也早已進行整合,裕隆執行副總陳國榮說,「如果現在才動作,根本就不用再玩下去!」他認為,對台灣汽車業影響較大的,反而是中國入會成功。
根據國貿局的分析,中國入關後,將在2005年廢除汽車進口配額,市場規模也將由20億提高至60億美元,未來每年仍將以15%成長,汽車零組件關稅也會降至10%,這些重要的訊息都將成為台商未來登陸後,爭取商機籌碼的最大利基。
中部地區源恆、全興、健生與安全導線等公司,各在台灣鋁圈、汽車內裝座椅、照後鏡與車用煞車、加油、排檔導線等汽機車零組件內銷市場已取得近似獨佔或寡佔的地位,這些知名汽車零組件業者,已在中衛體系母廠中華汽車「母雞帶小雞」策略運用下,齊赴彼岸福建省閩侯縣東南汽車工業城設廠投資,展開跨海產銷布局。經濟部長林信義在擔任中華汽車副董事長任內,所推動與大陸福州汽車廠各出資50%在閩侯縣青口鎮成立的東南汽車廠,在洽商過程中表現一直相當強勢,居於主導的地位,而為排除三十餘家台灣協力廠商的投資障礙,甚至還特別在東南工業城內成立「事務局」,以單一窗口方式服務中衛體系成員,效率相當高,開創了台商赴大陸投資的全新模式。
自1996年7月產出第一部商用車後,迄今產能正穩定攀升中,去年該車廠共產銷了5300輛得利卡商用車,今年則預計售出2萬輛以上;而隨著中華汽車計畫把目前在台灣市場上熱賣的Freeca商用車、Lancer新車型發展成亞洲車種,移往大陸生產,並拓銷東南亞市場,再續第二春。
「全新的定位,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副所長陳信宏指出,台灣入會談判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所以業者及政府基本上都早有準備,WTO反而是汽車業者走出台灣的契機。跨出竹籬笆的台灣汽車業,已從危機中發現轉機,正昂首邁向亞洲大舞台。
**IT資訊科技業──分工到中國
**
在WTO這場世紀賽局中,台灣資訊科技業算是影響最輕微的產業,「資訊業一開始就是以全球化格局在思考,」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主任詹文男說。
WTO相關承諾事項中,與資訊業者相關的是1996年於新加坡部長會議中簽定的「資訊科技協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 ITA),協定電腦硬體周邊、電腦軟體、通訊產品、光電產品、IC設計及半導體測試等6項產品,自1997年7月份起,分4年5次調降關稅,至2000年達到零關稅的目標,但以現行產品關稅僅2%至3%之間,所以對消費產品面的影響幅度不大,反倒是中國入會後的市場重組,及海外資額度的放寬,才是業者關心的議題。
台灣工業銀行針對台灣加入WTO後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電子業中最具世界競爭力的,如晶圓代工、PC製造、主機板及其它零組件業,因各國的關稅逐步取消後,加入WTO後受惠最大。
另外,中國承諾要開放外資,及電子產品內銷權及通路經營權,也使得台商在中國得以化暗為明,做更積極的布局。
生產筆記型電腦的倫飛電腦副總經理吳正德便表示,WTO會加深兩岸產品交流的速度,未來中國聯想電腦的產品,也將有機會進入台灣,對業者而言,一個轉機是,台灣資訊業者有機會脫離代工生產的層次,朝行銷品牌之路發展,吳正德不諱言地表示,倫飛已積極規劃從事代理產品事宜,讓以生產為主的倫飛,變成具有行銷能力的公司,強化企業的競爭力。
經發會後,張忠謀在9月份威盛的科技論壇上,終於鬆了口,首度表態台積電將前進中國,「半導底體產業重心轉移到中國已經是明顯的趨勢,與其讓中國自行摸索打亂遊戲規則,不如積極參與,協助中國加入全球化架構。」演說隔天,便傳出台積電決定赴上海設立辦事處的消息,使晶圓廠西進布局由傳言成為事實,但相較於年初電子業西進熱潮,張忠謀的動作也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摩根士丹利證券(MSDW)報告曾指出,台灣因為擁有專業的技術,在全球資訊科技的供應鏈上,站在一個相當安全的策略性位置上,加上台灣電子業將產能大量轉移到中國,享有的低廉勞工及成本,更加增強台灣在資訊產業的競爭實力。有人擔心,中國加入WTO將引發另一波西進中國的熱潮,使台灣產業空洞化速度加快,「想去的業者早就行動了,那會等到現在。」詹文男回應。
「廠商到中國投資,其實是力量的延伸與擴張,」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研究所所長高長在一場資訊業兩岸分工的研討會中指出,對於業者西進動作,也許可以用比較正面的態度看待。中經院國際經濟所副所長陳信宏也提出,如果單從垂直水平分工的角度,資訊業的移動的確令人擔心,但如果從整合統禦的方向思考,台灣可以在中間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進行全球資源分配的協調工作,「未來將是區域與區域間的競爭,而不是國與國的零和遊戲。」
**Electronics家電業──大陸品牌低價挑戰台灣
**
叩關10年,WTO終於對台灣及中國大陸敞開大門,國內軟體業者普遍認為台灣軟體產業早就面臨國際化競爭,像友立資訊、趨勢科技等,未來,主要戰場則會搬移到更為吸引人的中國大陸市場。
大陸企業成長快速,軟體建置需求高,是軟體產業新機會。鼎新電腦董事長孫藹彬說,多年前大陸製品相當粗糙,後來台商或外資開始進入設廠,當地工廠不堪品質低落,紛紛失去競爭,於是大陸企業為了提高效能,孫藹彬觀察,一年半前中國大陸e化腳步開始加快,他預測,未來3到5年,將是大陸企業e化高峰,也正是軟體廠商未來的機會。
思愛普(SAP)台灣區總經理江忠亮也表示,中國大陸軟體發展,遠落後台灣5年,更遑論與歐美差距,因此中國大陸加入WTO,對台灣軟體產業發展絕對有正面幫助,只是他認為,國際大廠多使用思愛普等知名軟體,迫使配合廠商也不得不使用同一品牌軟體,以提高效能,江忠亮強調,國內軟體公司必須和國外公司合作,或做出利基市場,否則生存空間將受到擠壓。
國內ERP龍頭廠商鼎新電腦可不這麼認為,董事長孫藹彬強調,思愛普等大廠做的生意,屬於台灣金字塔頂端的客戶群,鼎新鎖定台灣70萬的中小企業,「即使人性崇尚國際品牌,可是也要看買得起買不起,」孫藹彬說。除了系統整合軟體外,另一個受惠於兩岸加入WTO的,便是套裝軟體,特別是遊戲軟體。德盛投顧資深經理傅子平說,之前大陸盜版太嚴重,台灣廠商售價都訂得很便宜,甚至買雜誌附遊戲光碟,嚴重影響廠商獲利,但在WTO後,國外廠商會要求大陸保障智慧財產權,基本上對軟體廠商比較正面。
至於曾讓人怦然心動卻又失望的網路業呢?同樣的,大陸也是各廠商虎視眈眈的大餅。
Yahoo!奇摩台灣區總經理鄒開蓮表示,網路服務是跨地域,全球靠網路流動的資訊與金流,早已打破疆界。蕃薯藤執行長陳正然也認為,台灣政府過去對外資投資網路事業,並無太多規定,「想進來的都進來了」,對整體產業影響微乎其微,但對中國市場的情況可就大不相同。
「以往在中國,外資除了不能經營網站,人力仲介也受到國家管制,」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舉例,家住新疆卻要到上海工作,當地民眾絕不能自行遷移,必須層層申請,得到政府同意才行,所以「機會只能用來看,」楊基寬說,但大陸開放後,「舞台就加大了。」因此一年半前,104人力銀行位於蘇州的團隊,開始負責產品當地化,比如說104心理網主要以台灣人做基準,在實地訪談當地人力與台商後,調整產品線,楊基寬樂觀地說,今年底要把104人力銀行模式,成功地從台灣複製到大陸。
國內幾大入口網站,如新浪網、蕃薯藤等,也已零星播種。一向扮演台商西進橋樑的新浪網,在今年8月推出「中國外貿交易動態資料庫」,提供數十萬筆中國廠商對北美貿易提單內容,協助台商尋找大陸產品供應商,或做簡易徵信之用。蕃薯藤也在大陸投資3家公司,包括做股市、期貨等金融服務的上海大時,提供ASP服務的賽勃網絡信息服務(Cyberyam)及3C賣場賽博數碼廣場(Cybermart),蕃薯藤執行長陳正然表示,賽博數碼廣場是蕃薯藤在大陸布局的重頭戲,目前位於長江沿岸的8個據點,今年營收可達5000萬人民幣。10月中旬,陳正然更打算走訪杭州,與當地公司再談一樁合作,寄望搶在中國入會前,做好萬全準備。
「台灣有尷尬的優勢,」陳正然笑著說,比如說大陸有殺價等特殊消費習慣,或配送、物流不健全,對刻苦過的台灣經營者來說,早以為習,「那些白領老外,才不能了解,」台灣廠商正可扮演中介角色。中國大陸市場大門的開放,正代表了台灣網路業者新一波戰局的來臨。
**Petrifaction石化業──非轉型不可
**
以內需為主的台灣家電業者,加入WTO最大的衝擊,便是大幅開放後來自中國的家電產品。
在國際市場上,家電產品已經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尤其來自中國的家電品牌,挾其龐大內需,擁有產量達規模經濟的優勢,價格具有競爭力。以中國最大家電商海爾為例,所生產的冰箱便以價格優勢成功打入美國市場。
加入WTO的挑戰,台灣家電業者這2年積極以合作代替競爭來因應。今年3月,彼此激烈競爭半世紀的東元及聲寶,宣布合併,引來市場震撼,「家族或個人的私利,都不會比聲寶能否永續存在重要,合併就是為了聲寶這品牌永續存在,」陳盛沺說。與東元及聲寶合併模式迥異的,則是歌林與三洋電機的生產策略聯盟。由於兩家擁有共同的經營團隊,為因應WTO後市場的挑戰,預計在年底,兩家的冰箱統一由三洋生產、彩電則由歌林負責,期望能達到集中生產的效益。
儘管產能差距懸殊,但是掌握通路的台灣業者,仍然擁有競爭實力。合併後的東元聲寶,擁有銷售通路近1400家,是競爭最大的本錢,陳盛沺深具信心地指出:「中國產品要打進台灣,一定得找通路商合作,這是我們鞏固台灣市場最大的利基。」
**Fabric紡織業──No.1任務:研發加值
**
台灣在石化原料的進口關稅,早已是全球最低,在產業分工嚴謹的石化業,台灣加入WTO後,對中、下游產業的衝擊,將遠高於上游。
儘管台灣目前在全球石化產業分工體系中,仍舊是重要的製造中心,但近年中國、泰國及越南,憑著低廉的生產成本,搶佔台灣三次加工塑膠產品的外銷市場,迫使許多廠商得到中國設廠。
在內銷方面,目前由於塑膠產品仍有12.5%的關稅保護,因此本土產品仍有價格競爭力,但WTO後塑膠產品關稅取消,將直接影響了廠商的生存。根據塑膠製品公會統計,台灣加工業者,總計約8500家,95%以上屬中小企業,其中超過三成已移至中國生產。未來在WTO開放後,將面臨前往中國設廠的台商產品回銷,分食台灣市場。
經濟部IT IS計畫產業分析師黃國維建議,台灣中、下游的石化加工業,不妨思考轉型為支援出口產業的原料產業。他舉例,有部份的中游化工廠商,配合台灣在國際強勢的資訊、半導體產業,提供相關化工原料,都有不錯的成果。仔細思考轉型後的定位,才能找到另一片天空。
身為台灣第三大產業,工廠超過7000家,就業人數超過27萬人的紡織業,加入WTO後,將加速產業的升級。
紡織業能否升級的關鍵,在於兩岸的產業分工。由於台灣的勞力成本逐漸提高,近年紡織業下游的成衣加工已逐漸轉移到中國,但台灣上游的紡織原料仍在國際上擁有重要地位。工總副秘書長蔡宏明認為,台灣的紡織業應朝流行服飾設計與品牌等方向轉型,將成衣半成品運回台灣加工再出口,利用兩岸各自的生產環境,規劃產業分工。
未來,中國加入WTO及兩岸貨物直航,將使兩岸產業分工條件更完備。中國逐步降低的關稅、預計在2005年解除紡織產品進口配額限制,以及大三通將先開放貨物直航,運輸成本降低,雙向貿易增加,將有利於台灣紡織業者。此外,今年全球最大紡織消費市場的美國,已給中國永久正常貿易伙伴關係的最惠國待遇,中國產品外銷至美國獲得了保障,同樣有利於在中國布局的台商。
10月份,經濟部剛完成《紡織工業國家政策》草案,重點便是提升產業的研發與技術、創造高附加價值產品、建立流行時尚中心、培育服飾設計師等。為因應加入WTO後紡織業的新情勢,分配在紡織領域的經費也成長15%。隨著勞力成本增加、資本集中在高科技產業以及WTO後大量紡織、服飾產品進口,台灣的紡織業已面臨發展瓶頸,加值與轉型是生存唯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