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63年來首次「雙重罷工」,是AI惹的禍?演員、編劇控訴什麼?解析背後4個難題
好萊塢63年來首次「雙重罷工」,是AI惹的禍?演員、編劇控訴什麼?解析背後4個難題

好萊塢的罷工行動持續擴大,代表約 16 萬名表演者的「美國演員工會暨美國廣播電視演員工會聯合會」(SAG-AFTRA)表示,在談判後勞資雙方仍未能在薪酬、AI 使用等問題達成協議。因此演員也將在今日加入編劇的罷工行列,這是 63 以年來,首次演員和編劇同時停工的「雙重罷工」,全行業的罷工行動恐讓電影與電視製作陷入停擺。

以下為《經理人》在 5 月時針對好萊塢編劇罷工的報導:

好萊塢(Hollywood)5 月初爆發 1 萬 1500 名編劇罷工事件,起因於編劇不滿勞動環境變嚴苛,薪資卻未上漲,美國編劇工會(Writers Guild of America)為此向影視製片協會(Alliance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Producers)以及 Netflix、迪士尼(Disney)等好萊塢製片廠爭取更高的薪資( ),然而談判破局,美國編劇工會遂於 2 日宣布罷工。

註:美國編劇工會與影視製片協會 3 年會簽一次合約,加入工會的編劇,可以依照合約,訂出最低工作條件、以及最低保障薪資。

此次事件,是好萊塢繼 2007 年罷工 100 天後,再度大規模罷工。 專長為影視幕後商業運作的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分析,這次罷工有 4 大因素,並且從編劇們抗爭的背後,可以看到串流平台普及化,對影視產業帶來的顛覆與衝擊。

串流平台衝擊影視產業,使編劇工時更長、收入更少

這起罷工發生的原因,大多來自於電視台與串流平台的產製模式、工作方法的差異。 首先,是串流平台講求獨家內容的經營模式,衝擊到編劇的長期收益。 以往,美國有線電視播出電視劇或影集,會先給編劇一筆編劇費,當這檔節目後續在其他頻道、或是授權到其他國家播映,這時編劇就會拿到另一筆「重播費」(residual)。

換句話說,如果編劇寫出叫好叫座的劇本,能長期得到收益,在愈多地區播放,收入也愈高。然而,串流平台如 Netflix、Disney+、HBO Max 等,他們一開始就是全球化經營,影集也是以獨家為主,並不會「一魚多吃」,編劇也就少了這筆重播費可領。

其次,串流平台影集的人員編制更精簡,使得編劇的工作量增加了。 在有線電視年代,一部作品可以演 10 幾年,好比美國長壽劇《實習醫生》(Grey's Anatomy)從 2005 年迄今,已經續播 20 季,每季都有 20 多集;《謀殺入門課》(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也從 2014 年播到 2019 年,共 6 季劇本。

在這些影集裡,由於集數多,需要的編劇也較多,工作期也更長,「也就是說你一旦入局了,加入了這個劇集,你就可以工作很久。」馮勃翰舉例,長達播 20 季的《實習醫生》,大約需要 8~10 個編劇,每個人各司其職,去寫不同角色的故事。

相較之下,串流平台的影集則是主打「輕薄短小」,當紅影集如《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只有 7 集,《魷魚遊戲》(Squid Game)只有 9 集,每部戲只需要 2~3 位編劇。相較於長壽劇,編劇雖然不需要把內容灌水、加長,但必須在 10 集左右的迷你影集內,抓到閱聽眾的注意力,其實是更高負荷,「他們要花更多心力,去組織故事架構跟人物,以及塑造新的世界觀。」馮勃翰說。

后翼棄兵.jpg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分析,相較於有線電視年代製作的影集動輒好幾季,串流平台的影集則講求「輕薄短小」,必須在 10 集左右的迷你影集,抓到觀眾的注意力。(圖為 Netflix 播映的影集《后翼棄兵》)
圖/ Netflix提供

第三,串流平台的軍備競賽,導致編劇提案成本提高、新人發揮空間縮小。 馮勃翰指出,以往電視台主導的戲劇開發過程,是編劇寫好第一集劇本後,電視台會挑選有潛力的劇本,出錢拍攝「試播集」,等到廣告預售季節,再把試播集拿給廣告主看,來決定要播出哪些影集。

而在從 2019 年下半年開始,串流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向各方廣邀提案、展開軍備競賽。製作公司或是編劇團隊,為了讓平台選中他們的劇本,必須大量生出提案。過程中會很多提案失敗的情況,卻沒人補貼他們的開發成本。馮勃翰說,這會使得編劇團隊只用有經驗的老鳥,

「為了要用即戰力,就要找最好的人,這種體制之下,新人的成長空間會變小。」

憂 AI 取代部分工作,編劇盼能規範機器人的使用

第四,是針對 AI 是否能加入寫劇本的爭議。 美國編劇工會的其中一項訴求提到,希望能規範 ChatGPT 此類 AI 聊天機器人的使用,禁止其撰寫或改寫劇本,然而這項訴求卻遭到製片廠駁回。「他們(美國編劇工會)會擔心,以後會不會製片都是找 ChatGPT 去發想故事大綱,再交給人類編劇改稿與發展,造成編劇的工作機會受到壓縮、作品也不算原創。」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提到, 雖然 AI 未必能自行寫出偉大的作品,劇本最終還是得交由人類作家進行修改,但 AI 能透過機器學習大量的劇本,並提出可行的故事架構或素材,這或許能取代部分編劇的工作,而且還是免費的。 美國編劇工會擔憂,編劇們的工作成果會被用來訓練人工智慧,進而影響到他們未來的酬勞。

串流平台多數虧損,資方短期不會妥協、讓步

目前這場罷工仍持續著,馮勃翰分析,以現階段來看,資方並不會有讓步空間。主要原因是,除了 Netflix 以外的串流平台,大多數都是虧損或負債,媒體巨頭的考量,是如何減債、砍計畫、樽節支出,而不是優化編劇的工作環境。他評估,編劇有可能不會占上風,討不到便宜 (編按:編劇不會贏,但罷工有可能持續好一陣子。知名作家喬治.馬汀(George Martin)就放話說,這次罷工可能比以前更久)

另一方面,串流平台已使影視產業國際化,且有產業外移的現象。例如,Netflix 開始把重心放在韓劇上,該平台 4 月宣布,未來 4 年之內將投資 25 億美元(約新台幣 750 億元),製作韓劇影集、電影與實境節目。

對串流平台來說,在美國製作費太高,如果把產業外移,可以省下不少成本,像是《魷魚遊戲》的一整季的製作費(約 2000 萬美元),拿去拍《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第 4 季,還不夠拍 1 集(該季製作費 2.7 億美元,每集平均約花費 3000 萬美元)。

馮勃翰表示,這波好萊塢產業鏈外移的趨勢,對台灣影視產業工作者來說,也是一個機會與課題,「台灣能不能走向國際化,關鍵在於影視的內容、標準、品味能否做到更好,使產業鏈對接,把握住這波浪潮。」

延伸閱讀:好萊塢63年最大規模罷工,恐陷嚴重停擺!什麼原因讓編劇、演員都不幹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

責任編輯:蘇祐萱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掃地機器人到智慧座艙,凌陽科技C5晶片如何在AI時代掌握邊緣算力主控權?
從掃地機器人到智慧座艙,凌陽科技C5晶片如何在AI時代掌握邊緣算力主控權?

掃地機器人也會說話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不只會自動導航和避開障礙物,還能經由辨識主動發問:「前面是水漬,要幫您拖乾嗎?」這不再是實驗室裡的遠景研究,而是IC設計大廠凌陽科技即將推出的C5平台晶片技術中,正準備實現的日常智慧場景之一。

創立於1990年的凌陽,從消費性多媒體IC設計起家,逐步拓展至車用數位影音、沉浸式聲學系統單晶片等領域。近年來,凌陽提出「C+P Plus 1」的晶片架構策略—也就是以核心運算晶片(Computing, C Chip)加上外部裝置(Peripherals, P Chip),形成一個策略性整合的應用單元(Plus 1),形成模組化、可客製的系統解決方案。這樣的設計方式,不僅能透過先進製程打造更小、更有效率的小晶片(Chiplet),還能透過與生態系夥伴共研周邊模組,降低創新應用的門檻,加快產品落地速度。

這樣的晶片模組策略,展現出凌陽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洞察,也顯示在 AI浪潮的趨勢下企業的積極轉型。而如今打造C5平台的能力,正是建立在 C3平台的技術累積與經驗之上。

讓機器「看得見」,C3平台打開邊緣AI應用之門

C3平台具備 AI 影像辨識能力,應用於智慧設備場景。
C3平台具備 AI 影像辨識能力,應用於智慧設備場景。
圖/ 數位時代

「C3的任務,是要讓機器能看得見,」凌陽產品總監黃興生如此定義這款SoC晶片的角色。他表示,C3 平台是一款整合AI加速器的影像處理系統單晶片(SoC),具備即時辨識功能,能運行CNN(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等深度學習模型,適用於智慧相機、掃地機器人、安防設備等場景。透過感測與辨識畫面中物體、人臉、動作等關鍵資訊,C3讓終端設備不只是可以看見,還能提升裝置主動判斷能力還具備判斷的能力,像是避障、偵測跌倒等功能。

凌陽當初推動C3平台的關鍵決策,來自對邊緣AI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AI技術正從單純的資料擷取,邁向即時決策的全新階段。與其將大量影像資料傳回雲端進行處理,凌陽選擇在裝置邊緣端直接完成分析,不僅大幅提升反應速度,也確保資料安全性與隱私。

這項技術路線不僅展現凌陽在AI應用上的前瞻佈局,更幫助品牌客戶打造具備差異化的智慧產品,為其搶占市場先機。C3平台目前已廣泛應用於IoT、長照與消費性電子等領域,讓凌陽在相關市場搶得先機。

然而,隨著語音助理與生成式AI技術的迅速崛起,凌陽也意識到僅具備影像辨識與判斷能力的C3,已難以滿足未來市場對「互動性」與「理解力」的高度期待。下一代晶片勢必得導入語言理解與生成能力,才能真正滿足客戶對於AI在各場景應用的想像。

早在2023年中、全球掀起ChatGPT與大模型熱潮之前,凌陽就已開始密切關注生成式AI的應用趨勢。當時,凌陽團隊在分析C3平台的市場反饋時,發現儘管機器已能「看懂」影像,卻仍無法「聽懂」語言、更無法「理解」使用者的真實意圖,導致智慧裝置的互動體驗始終停留在被動回應的階段。

用C5迎戰AI互動時代,從晶片到平台加速少量多樣的AI應用

「下一代AI晶片,不該只是影像辨識的機器視覺工具,而應該是一個能『理解場景、理解語意』的互動平台,」黃興生回憶道。正是在這樣的思維驅動下,C5平台的構想逐步成形。

但這項轉型也意味著凌陽必須面對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為了支援大型生成式模型運算,晶片所需的記憶體頻寬從過去的10GB/s躍升至100GB/s以上,晶片面積、功耗與資料搬運效率都成為設計瓶頸。開發C5所需的資源與技術複雜度,遠超以往,這已不再是單靠企業內部團隊即可獨力完成的任務。

因此,凌陽科技決定參與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藉由政府資源挹注,加速推動C5晶片架構的研發、IP整合及場域驗證工作。在本計畫的支持下,凌陽成功建構完整的SDK(軟體開發工具包)工具鏈、模組化平台與開源開發架構,同時擴編軟體開發團隊。「與其說C5是一顆AI晶片,更貼切地說,它是一個完整的開發平台。」黃興生表示。

面對AI應用「少量多樣、快速導入」的市場特性,C5從一開始就被定義為模組化、可擴充的開發平台。凌陽同步提供韌體、SDK、開發板與可視化工具鏈,並開放原始碼,協助不同領域的業者依場景快速部署。比起 C3強調即時影像辨識的單點功能,C5進一步整合語音輸入、自然語言處理(NLP)與大型視覺語意模型(VLM),具備情境推論與語音互動的能力——讓機器從「能感知」真正走向「能理解」。

舉例來說,在C3的掃地機器人應用中,晶片可辨識障礙物與髒汙物並繞開它們;但在C5平台上,同樣的機器人不僅能看到,也能主動提醒使用者:「前方髒汙,是否需要啟動拖地模式?」或依據內建情境判斷,自主決策是否清理,並提供語音互動回饋。而在長照場域中,則能透過語音確認長者意識狀況,例如在偵測跌倒後主動詢問:「您還好嗎?需要我幫忙聯繫照護人員嗎?」

凌陽產品總監黃興生展示C3平台,奠定了推動 AI 視覺晶片C5平台的基礎。
凌陽產品總監黃興生展示C3平台,奠定了推動 AI 視覺晶片C5平台的基礎。
圖/ 數位時代

目前C5已完成初步晶片架構設計,預計將於2026年第二季投片,並於2027年進入應用導入階段。凌陽同步規劃將C5平台推廣至智慧座艙與工業機器人等領域,結合車內語音控制、駕駛監控與乘客情緒辨識等功能,打造真正具備語音理解與空間感知能力的智慧終端。「AI晶片的競爭力,不再只在於速度與功耗,而在於能否真正理解使用者與環境。」黃興生強調。 C5 不只是凌陽邁向 AI 世代的關鍵一步,更代表台灣 IC 設計產業朝整合平台與價值鏈重塑的重要實踐。。當晶片能讓終端設備具備說話、回應與推論的能力時,象徵的將不再只是技術進化,更是人機關係的重新定義。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凌陽科技
● 董事長:黃洲杰
● 核心技術:車用智能座艙系統、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無線音頻系統、家用影音娛樂系統與Edge AIoT小晶片等產品之研發。
● 資本額:新台幣59億8000萬元
● 員工數:320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