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2011年時領導了微軟(Microsoft)雲端運算平台Azure的開發,後續更被比爾.蓋茲(Bill Gates)相中,從2014年開始擔任執行長。納德拉憑藉改革公司文化與業務,擺脫作業系統Windows的束縛將公司未來押注在雲端技術上,最終讓微軟成為亞馬遜(Amazon)AWS的競爭對手,締造超過2億美元的市值。
即使如此,微軟依舊未能重現90年代的榮光,但在過去一年內由ChatGPT引爆的AI浪潮,有可能會是微軟的下一次機會,現在微軟決定把籌碼押在AI上,隨著熱潮率先發布了能夠輔助工作的Copilot技術,而今年2月將聊天機器人整合進搜尋引擎Bing,更是震撼了全世界。
藉由AI這一戰,納德拉證明了自己不單是一位好管理者,更是能夠妥善發揮微軟龐大資源,創造更大價值的領導者,如今也讓微軟成為這股AI熱潮中的核心公司,他們的一舉一動,他的理念看法,都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納德拉表示,他們是從GPT 2.5升級至3時注意到AI的潛力,開始訓練AI編寫程式,「就在那時我成為了(AI的)信徒,心想『哇,這真的開始了。』」而正是AI編寫程式的能力促使他們開發Copilot。
目標AI民主化,印度已開發農用GPT
就如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希望通用人工智慧(AGI)能夠造福全世界,納德拉也期待AI技術將能讓編寫程式變得民主化,不必使用專門的語法降低門檻,進而實現全球80億人的富足。納德拉表示,工業革命發生很久後,才惠及他出生成長的印度,他認為通用人工智慧可能會是比工業革命更顛覆性的科技發展,並且能夠快速造福全球人類。
而這已經有苗頭出現,印度過去有一套文字轉語音系統,演示中能讓農民用語音查詢補助計畫,但現在一位開發人員利用GPT技術,讓這套系統甚至能協助填寫表格。「幾個月前在美國西岸打造的東西,已經傳到印度開發者手上,讓農民可以透過WhatsApp的機器人享受到AI的好處。」
AI好處一去不復返,應對風險須加速制定標準
至於AI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成為「人類最後一個發明」,他也坦承這項技術存在風險,但不代表科技的發展要走回頭路,或者暫停AI的開發,而是應該加速建立協定、制定標準,妥善應對強大技術帶來的影響。
納德拉也透露,他們之所以將AI命名為Copilot──也就是副駕駛之意,代表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讓人類駕馭強大的技術,而不是被技術主導,並讓模型符合人類的價值觀,而為了AI符合現實世界的價值標準,「你沒辦法只在模擬中實現,必須讓AI進到現實世界。」
且經歷過AI帶來的神奇體驗後,就連納德拉也表示他們已經回不去了,「當我用過Bing Chat後,我回不去了,甚至只是原來的Bing都不行。」倘若Outlook現在沒有Copilot協助整理郵件、草擬大綱,都會讓他對工作無所適從,「這一刻就像電腦首次出現在工作中一樣,我對我們的產品各方各面都有這種感覺。」
資料來源:Wired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