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援引《今日印度》、印度《經濟時報》等多家印媒5日報導,莫迪政府可能會在定於9月18日至22日舉行的議會特別會議上,提出一項把印度(India)國名更改為「巴拉特」(Bharat)的決議。
印度或將改名為巴拉特(Bharat)?為什麼?
《今日印度》稱,透過修改憲法將印度更名為「巴拉特」的呼聲愈演愈烈,有消息人士稱,中央政府可能會提出一項重新命名印度國名的決議。《經濟時報》指出,包括阿薩姆邦首席部長在內的多位人民黨領導人,5日在社交平台發聲支持將印度國名更改為「巴拉特」。
《今日印度》說,印度總理莫迪也表達過類似觀點,2022年8月15日,他曾在講話中呼籲該國擺脫一切奴隸制的痕跡。「值得注意的是,用於運送總統、副總統和總理的專機上也刻著「巴拉特」的名字。」報導指出。
與此同時,《經濟時報》補充,國大黨領袖賈伊拉姆・拉梅什在社交平台上發文證實,印度總統府向即將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與會國代表發出的9月9日晚宴邀請函上,就寫著「巴拉特總統」,而不是「印度總統」。
巴拉特(Bharat)意思為:尋找光明/知識的人
據印度「TimesNowNews」網站介紹,根據公開資訊,「Bharat」是梵語詞彙,字面意思是「承載/攜帶」,實際意為「尋找光明/知識的人」。印度在歷史上被稱為「巴拉特」,意思正是「尋找光明/知識者」。
另據《印度快報》報導,「Bharat」、「Bharata」或「Bharatvarsha」詞根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獻往世書和史詩《摩訶婆羅多》,往世書將「Bharata」描述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間的土地。還有一種說法稱,古印度雅利安人時期有一位名叫巴拉特(Bharat)的賢明君主;而印度(India)這個稱謂要到英國殖民時期才確立起來,歷史相對短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3年前就曾有人向印度最高法院申請將印度國名從India改為Bharat(巴拉特)或Hindustan(印度斯坦),但最終被駁回。
環球時報2020年6月報導,此前,有人向印度最高法院申請將印度國名從India改為Bharat(巴拉特)或Hindustan(印度斯坦),理由是:India這個詞源於外國語言,而Bharat或Hindustan更能反映印度歷史傳統。但是印度最高法院法官認為,印度憲法已明文指出India就是Bharat,不清楚申請人為何還要改國名。
據了解,古印度雅利安人時期有一位名叫Bharat的賢明君主,用先賢Bharat代稱自己的國家有點類似於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Hindustan這個叫法始於莫臥爾時期,是Hindu(波斯語對印度河的稱呼)和Stan(古波斯語中「地區」的意思)的組合。
印度的歷史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面積約29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4.2億。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創立了婆羅門教。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把佛教定為國教。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形成中央集權大國,統治200多年。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
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人由中亞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臥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開始入侵印度。1757年印度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領。1947年6月,英國透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憲法正式生效,印度成立共和國,同時仍為大英國協(Commonwealth realm)成員。
本文授權轉載自:網易科技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