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遭遇打壓,陷入失望和迷茫,中國企業和印度仍然難分難捨。
8月2日,根據外媒報導,富士康(鴻海)計劃投資6億美元在印度卡納塔克邦設立兩家工廠。據知情人士透露,其中3.5億美元將建立生產iPhone等蘋果零部件工廠。富士康這次建廠有些出人意料,因為不久它剛撤出籌備不到兩年的半導體工廠。
就在上個月,富士康發布了一條關於「退出印度合資半導體工廠」的公告聲明。聲明指出,富士康將退出與印度金屬石油集團Vedanta的半導體合資項目,該項目價值195億美元。
這家工廠建立的時間並不長,但經歷坎坷。去年2月,富士康宣布將與Vedanta合作,在印度建立一家半導體工廠,富士康將投資1.187億美元,持有該合資公司40%的股份;9月,富士康與Vedanta簽署協議,投資195億美元建立半導體和顯示器的生產設施。
然而,今年6月底,印度市場監管機構因Vedanta違反披露規定對其罰款。此外,印度政府還一再延宕價值100億美元的獎勵計劃,要求富士康重新提交成本預估報告申請補貼。
印度政府的頻頻注目和遲遲不到的補貼讓富士康已經信心動搖。他們不得不懷疑,或許在印度做高端製造並非明智之舉。
但富士康依然難捨印度市場,因為其最大客戶蘋果公司對印度頗為關注。今年4月,蘋果公司CEO庫克訪問印度,並表示希望在印度擴大生產規模和智慧手機銷量。摩根大通預計,到2025年,蘋果將在印度生產四分之一的iPhone。
即使在業內印度的營商環境不佳已成共識,但囿於上游強勢客戶蘋果的需求,富士康等企業也不得不再入這塊次大陸。
掘金南大陸
合資建設半導體工廠是富士康在印度這個人口紅利國家的一次嘗試,試圖從低端裝配向高端製造轉型。但顯然,這一步邁得太快。對於目前的印度來說,其優勢仍在中低端製造業。畢竟此前富士康在印度基本是為蘋果產品的裝配佈局。這次再建工廠依然延續了這一策略。
回顧富士康在東南亞的佈局,其在2014年便已在印度、越南等地建設工廠,但由於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工人培養不夠成熟等原因並未有明顯起色。
隨著製造企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印度政府端出激勵政策等原因,「富士康們」再次注意到印度。
印度政府最初給出了實際好處。據印度媒體報導,自2021年8月印度電子製造激勵計劃(PLI)實施以來,約產生了10萬個新工作機會,蘋果三大供應商富士康、和碩與緯創創造了其中60%。目前富士康是印度iPhone最大代工廠,已有超過3萬名員工。而在未來十年,富士康還將在當地僱傭10萬人。
除富士康外,小米、OPPO、vivo、realme等中國知名手機企業也在不斷深入印度市場。
2014年,OPPO、小米、vivo相繼進入印度。僅僅兩年過後,中國廠商在印度智慧手機市場的份額便達到46%。時至今日,小米等企業依然牢牢佔據印度手機市場的前段班。根據Counterpoint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vivo、小米、OPPO和realme位列印度智慧手機市場第二到四名,市佔達54%。
印度政府無法坐視不理中國企業對其消費市佔的佔據,但也需要中國企業提供就業、稅收,培養人才。於是,當中資企業在印度風頭正盛時,兩方的博弈也暗流湧動。
印度政府為防止其成為中國消費品的傾銷地,增加產品的進口關稅,倒逼富士康、小米等前往印度開設工廠。截止2020年,小米在印度已有7座工廠。
印度政府以巨大的消費空間和人口紅利為誘幾乎成為主導者,通過關稅讓中國企業陷入被動。企業當然清楚其中的風險,但在誘惑之下,富士康和小米們選擇冒險。
逆向而行
在印度這樣政治和經濟體制缺乏透明度的地域,企業根本無法抗衡國家機器的力量。
作為印度最大的iPhone生產商,富士康即使響應當地政府高端製造的呼籲,也依然因為等不到補貼等原因而被迫放棄項目。印度政府政策搖擺不定,並在黑箱中運作,成為懸在中資企業頭上的「達摩克斯利劍」。
這一判斷源於近兩年印度政府對中資企業的針對態度。2021年年底,小米、OPPO遭遇印度稅務局(Income Tax Department)突擊檢查,被指存在多重稅務問題,此後半年多時間裡,小米、華為、OPPO、vivo等中資手機企業先後遭遇印度政府不同部門的稅務調查。據專業人士估算,可能約有六成中資手機企業遭到稅務調查,除去知名的手機廠商,還包括為數眾多的手機供應鏈企業。
而在今年6月,小米被曝出其在印度約555.1億盧比(約台幣212.9億元)的資金被印度政府凍結。有消息稱,小米在印度開始裁員。這一事件使印度市場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除中資企業外,印度政府還以違反該國法律為由對三星、亞馬遜、沃爾瑪等企業也進行數億美元罰款。其中,沃爾瑪被罰超13億美元,最終宣布退出印度市場。
印度政府以法之名「逼」走了一眾跨國企業,獲得大量罰款,並使本土企業平白獲得已搭建的供應鏈與基礎設施。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指出,印度被認為是「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
印度「難做生意」已被公認,但富士康絕不會輕易離開印度。
富士康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需要大量的流水線勞動力,而印度在這方面佔據了顯著優勢。數據顯示,印度人口整體相對年輕,其2021年勞動年齡人口為9.5億,適齡勞動者未來10年有望突破10億,無論是在勞動市場還是消費市場,都潛藏著巨大的人口紅利。
這是印度的不可替代性。東南亞當然也是富士康重點佈局的市場。以越南為例,其2022年年中該地已成為公司在中國大陸以外的最大廠區,擁有超過6萬名員工。然而,越南6700萬勞動人口畢竟無法和印度的人海相比。
況且,印度政府某些時刻會扔出一些甜頭。今年5月,印度政府調整將IT產品生產激勵計劃,將規模由10億美元增至20億美元,吸引企業對該國IT硬件製造業的重大投資,促進印度國內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生產。
即便印度如此契合富士康的需求,但這依舊是一片公認的難征服的土地。未來,富士康依舊要面對保護本土企業、心口不一的印度政府。但為了更大的利益,富士康依舊選擇加入這場賭博。
延伸閱讀:鴻海加碼190億印度設廠,開展2項計畫
本文授權轉載自:36kr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