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CHANEL都用包裝雞蛋的材料!紙漿模型是什麼?為何120年後才被重視?
NIKE、CHANEL都用包裝雞蛋的材料!紙漿模型是什麼?為何120年後才被重視?

自從 1903 年申請第一項專利以來,「紙漿模型」的製造與設計便持續發展至今。位於西班牙巴塞隆拿的平面設計公司 Aktiva 執行長 Juan Campdera 在接受 designwanted 訪問時表示,「紙漿模型」作為一種環保的包材,它的可持續性與功能性將會使它的重要性在未來不斷的提升。

「紙漿模型」或者「紙漿纖維包裝」是由各種纖維材料,例如:再生紙、紙板的邊角料,以及天然纖維,包括:甘蔗渣、竹子或者麥桿所製成的材料,這些材料組成的包材無論是其物理屬性、表面紋理,都可以視為其視覺美感的一環,目前包括 Nike、Sony、CHANEL 等跨領域大品牌在內,都曾經使用相關材料作為其產品的包材。

molded pulp packaging6.jpeg
圖/ 圖片來源 / NIKE
molded pulp packaging5.jpeg
圖/ 圖片來源 / CHNEAL

從 1903 年至今,最為人所知的「紙漿模型」包裝產品就是——雞蛋,特別在歐美,雞蛋使用該材料作為包裝已經相當普遍。從雞蛋的包裝開始,「紙漿模型」可以運用的範圍不但很廣,它的可塑性也非常的強,在設計上也相當具有彈性。面對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環保意識,以及追求永續的生活方式,品牌在包材上也不得不開始尋求可持續且環保的材質,而「紙漿模型」即是品牌所能取得的最佳解決方案之一。

可循環包裝取代過度包裝傳統,取得新世代消費者信任

既然「紙漿模型」從 1903 年首次取得專利後就已經存在,為什麼在現在這個時刻才強調它的重要性呢?Aktiva 執行長 Juan Campdera 指出,非常明顯地,當今的消費環境下,Z 世代及 Alpha 世代(專指 2010 年以後出生的人)的年輕人無不積極地尋找得以解決「過度包裝」問題的替代方案,在永續、可持續性成為公眾且共識議題的情況下,年輕人對於環保材質包裝的要求也會更為嚴苛。

環保包裝材質的核心在於減少包裝體積、利用可持續來源的材料,以及實現可回收性、確保該材料進入垃圾掩埋場時的可分解性,而「紙漿模型」則完美符合上述所有的需求。

molded pulp packaging4.jpeg
圖/ 圖片來源 / designwanted

過去,絕大部分消費者對於包裝的要求不外乎「全新」、「乾淨」且「平滑」,設計感則為其次,引此凹凸不平的「紙漿模型」包裝在過去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市場,然而如今,由於技術的進步使得「紙漿模型」也能打造出更複雜的包裝,並擁有更平滑的表面以及時尚的美感,因此它更有機會成為對細節、品質與精緻度都有所講求的品牌在包裝上的全新選擇。

當然,不可否認的,「紙漿模型」作為傳統包裝的替代品,它仍有相當程度的限制。例如:由於是環保包材,又多半處於小量生產的狀態,因此成本目前仍然較為高昂,以及在材質上,由於是「紙質」的關係,因此保存不易,必須防止與濕氣接觸,放置於冰箱或是防潮櫃中儲存,這對特定產品而言便不是一個好的選項。

循環包裝,少即是多

另一方面,從設計的角度來看,「紙漿模型」作為一種新的包裝類型,它對模型製造工藝的要求可以說是非常高,在打造相關包材的過程中,設計師必須相當精準地打造其模具。然而好處是,「紙漿模型」的獨特特性使得包裝的變化可以更多元,依照產品外型的不同而生成各種各樣的幾何、不規則形狀,並妥善地進到包裝保護產品的功能。

當然,新的材料選擇也給予了設計師重新思考「包裝」本質的機會,並且在設計上可以有更多的突破,Aktiva 執行長 Juan Campdera 認為,這樣嶄新的特質反過頭來成為吸引品牌與設計師的重要亮點。

molded pulp packaging8.jpeg
圖/ 圖片來源 / designwanted
molded pulp packaging9.jpeg
圖/ 圖片來源 / Snoy

目前,「紙漿模型」的包裝已經廣泛用於保護電子產品、精緻的商品、食品、飲料、化妝品以及各種消費性商品;而在美感提升的情況下,這種包裝解決方案也越來越多廣泛地被大型品牌選用,例如:Nike、Sony、CHANEL、Ruinart 等全球領先品牌在市場上都有突出的表現,也顯現「紙漿模型」運用在包裝上的有效性。

總結來說,「紙漿模型」包裝的設計途徑與環保、生態意識、零殘忍、純素食以及可持續性的品牌運動一致,許多品牌在接下來也都預計朝向這樣的方向邁進,透過「紙漿模型」包裝展現其極簡、少即是多的第一印象,在取得新世代消費者認同的同時,也展現品牌的社會責任。

本文授權轉載自:Shopping Design

責任編輯:蘇祐萱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