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二度裁員砍近700人!但為何能狂吸Z世代,穩操「乾貨」營收翻倍?
LinkedIn二度裁員砍近700人!但為何能狂吸Z世代,穩操「乾貨」營收翻倍?

繼今年5月裁員716名員工後,微軟旗下社群的職場社群平台LinkedIn於週一(16日)宣布將進行第二輪裁員,會在工程、產品、人資和財務團隊中裁撤668名員工。

微軟表示,LinkedIn正面臨招募放緩和廣告支出下降。「在我們調整組織結構時,將繼續投資未來的策略重點,確保能持續為會員和客戶提供價值。」LinkedIn週一在部落格文章中寫道。對此有分析指出,由於使用LinkedIn找工作的求職者、企業招募越來越少,因此LinkedIn的服務需求逐漸下滑。

今年截至目前為止,LinkedIn共裁員將近1,400人。

LinkedIn在今年第二季的營收成長 5%,用戶總量超過 9.5 億,雖然透過LinkedIn找新工作的求職者減少,但也吸引許多Z世代開始使用LinkedIn,這個職場社群平台有何魅力?以下為整理報導。

社群平台正處於群雄爭鬥的戰國時代,Instagram與短影音爭搶你的眼睛,推特(Twitter,現改名X)被馬斯克(Elon Musk)收購後一團亂,更讓其他社群平台如Mastodon、Bluesky、Threads成為網友盼望的避難所,但現在殺出重圍的,卻似乎是微軟(Microsoft)旗下的職場社群平台LinkedIn。

每個社群平台總是勝任著不同任務,推特是和陌生網友抬槓爭辯的廣場;Instagram是展現完美自拍的舞台;臉書(Facebook)則是和往昔好友敘舊聊八卦的酒吧,而只有找工作時會在LinkedIn上更新看似專業的工作履歷,然後時不時收到要你去恭賀好友工作滿周年的系統訊息。

然而這樣的LinkedIn,現在卻愈來愈受到網友喜愛。微軟的財報中提到,LinkedIn年營收成長至150億美元年增5%,幾乎達到5年前的3倍數字。與此同時,該公司透露今年春季LinkedIn上的發文較去年同期增長41%,對一個有著20年歷史的社群平台,可說是相當罕見的高成長。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LinkedIn SlideShares.PNG
圖/ 數位時代

不靠廣告賺錢,LinkedIn推創作者「乾貨」吸用戶

一部分原因或許出在競爭對手上。在LinkedIn上擁有10萬粉絲的網紅瑟蕾娜.雷茲瓦尼(Selena Rezvani)指出,各個社群平台都在改變演算法或規則,讓部分用戶無所適從。過去1年或半年可行的方法,現在卻可能完全行不通。

臉書及Instagram紛紛推出Reels與TikTok競爭,將重心放到了短影音上,甚至修改演算法的優先順序,主題式內容凌駕了親朋好友貼文。推特也好不到哪裡去,馬斯克一個突發奇想,就能要求平台優先推播他的個人推文,還嚴格限制非付費用戶只能看最多1,000條推文。

相較之下,LinkedIn不會在新產品上線時調整演算法。LinkedIn不依賴廣告賺錢,而是提供業務及人資訂閱服務,讓他們在平台上尋找合作夥伴及人才,不必對用戶的使用時間及注意力錙銖必較。

LinkedIn的性質,也讓用戶的發言更為溫和、講道理。「在LinkedIn上,你會看到人們表達反對意見時更有分寸。」雷茲瓦尼指出,「他們的老闆會看到。」

且在臉書及推特降低文章連結觸及時,LinkedIn仍然加強與創作者、新聞媒體的合作,並推出新聞通訊、Podcast 及影音工具幫助創作,用戶也很喜歡這些「乾貨滿滿」的內容,今年6月LinkedIn的調查顯示,希望看到不同內容的用戶比率,下降了多達80%。「Z世代及千禧世代的年輕人更願意轉換跑道、改變自己的角色。」LinkedIn總編輯、高級副總裁丹.羅斯(Dan Roth)表示,這也導致人們需要一直進修、分享所學及推銷自己的機會。

疫情也是成長契機,工作與生活的界線在這段期間變得更模糊,人們意識到善用所學建立個人品牌專業形象,是創造額外收入機會的重要基礎。Meta、亞馬遜(Amazon)等科技巨頭的大裁員,更是給予這群人才轉向LinkedIn的契機。

不過現在X也盯上職場社群平台的商機,在8月底推出測試版人力平台X Hiring,認證企業可以在介紹頁面顯示招募職缺,不僅憑藉龐大用戶群體讓X成為媒合人力的平台,也藉此邁出成為超級App的第一步。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數據驅動體驗升級!全台唯一上櫃電商「美而快」如何打造成長引擎
數據驅動體驗升級!全台唯一上櫃電商「美而快」如何打造成長引擎

當電商市場告別流量紅利,企業的成長路徑也面臨改變。廣告投放的邊際效益不再、社群觸及率下滑,加上第三方 Cookie 的正式退場,使得傳統「廣撒網」的行銷模式失靈。面對變局,擁有百萬會員的服飾集團美而快,在導入直通國際ESi的一站式 CDP(Customer Data Platform)後,有效提升分眾溝通效率與顧客經營精準度,讓數據應用從行銷部門逐步滲透至營運節奏規劃,成為推動企業成長的新引擎。

流量為王的時代過去,顧客經營必須深化

「這幾年電商獲客成本增加很多,品牌若無法將流量轉為有效會員,很快會失去競爭力。」美而快總經理王志仁指出,在數位廣告成本飆升、新客轉換日益困難的趨勢下,「私域經營」就成了品牌必修課;依賴流量已不夠,如何讓顧客留下、回購、持續互動更是關鍵。

為了深化會員經營,美而快團隊開始深入分析會員行為,區分出長期未購、已回訪未結帳、潛在高價值等類型客群,再依據行為進行對應溝通與內容推播。然而,分眾管理極為繁瑣,需仰賴大量人力與反覆操作,「每天都得手動撈資料、打包受眾、分眾投遞。」王志仁直言,這是一項曠日費時、卻無法逃避的任務。

直通國際
圖/ 數位時代

對此,美而快選擇導入直通國際的客戶數據平台 CDP,以系統思維出發,打造可長期營運、可擴張、可迭代的顧客管理模式。

對美而快而言,導入 CDP 後最直觀的改變就是「效率」。例如:過去每日需手動處理的「180 天未購會員」分眾任務,現在可藉由自動化流程完成,釋放行銷人力,專注策略性規劃。同時,團隊也開始盤點冗餘的 LINE OA 投遞對象,刪除一年以上無回應的 LINE 會員,反而讓開封率與點擊率雙雙提升,ROAS 更一舉翻倍。

打通線上、線下任督二脈,CDP 為 OMO 鋪路

當 CDP 不再只是行銷工具,而是轉變為驅動企業營運的中樞系統,其價值即體現在資料整合、流程優化與策略制定的全面提升。美而快導入直通國際 CDP 後,另一個有感的突破就是線上、線下數據的打通,成功串聯集團旗下多元品牌通路,重構消費者旅程。

以 2023 年底開幕的 UR Living 實體門市為契機,美而快同步推動 App 積點與會員綁定機制,鼓勵實體顧客登入線上會員系統;同時,透過 CDP 將線下交易資料完整回收,不只實現會員輪廓識別,也為 OMO 策略奠定基礎。這套整合機制迅速展現成效——以主力品牌 PAZZO 為例,實體店開幕後,線上會員與營收成長 25%,其中近半新客來自實體通路。

「線下其實是很有效的新客來源,像 PAZZO 的新會員裡,有一半都是從線下來的,」總經理王志仁分享,若從會員結構觀察,不同品牌在線上、線下的表現其實有所差異,例如 PAZZO 線上與線下客群各占一半,而部分新品牌則在線下更具導流優勢。

有了 CDP 整合數據,美而快得以建立「雙向引流、數據貫通」的 OMO 策略,聚焦顧客行為與場域偏好,讓每一個接觸點都更精準、更有價值。

CDP 驅動商品決策,預測力成關鍵競爭力

讓數據真正驅動企業運作,關鍵在於能否跨出行銷部門,擴展至商品、內容與營運等決策核心。對美而快而言,這樣的延伸雖仍在逐步建立,卻已有方向。

服飾業的商品多為非結構化資料,細節如剪裁、材質、風格等變化極大,加上時尚週期更迭快速,除了基本的品類與顏色,很難建立細緻穩定的分類模型。即便如此,美而快仍透過 CDP 進行購物行為分析,掌握哪些商品高瀏覽但未轉換、哪些品項吸引新客,並回饋給內容與商品團隊,作為優化依據。「我們希望透過 CDP 協助商品開發,更細緻地理解交易失敗的新客行為,去改善、去優化,」王志仁表示。

「對零售業來說,不管是 AI 還是數據,最終目標都是『預測』。預測商品熱度、預測顧客行為、預測營收走向——能預測,才能控制成本、降低風險。而『數據』是每天必須做到的基本功。如果沒有奠定基礎,就無從發揮後續價值。」王志仁強調,一步一步把數據的基本功打穩,紮實累積、系統性整合,CDP 才能發揮價值,為預測力打下基礎。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