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生產高達4億噸的塑膠垃圾,聯合國指出估計到2040年的塑膠汙染將成長1倍。各國提出的減塑政策中,包括禁用一次性塑膠杯,改為紙杯、環保杯等替代材料,台灣在今年也於部分縣市的飲料店實施塑膠杯禁令。但,紙杯真的比較環保嗎?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的一項研究顯示,所謂的環保紙杯對於自然環境和人體的有害毒性,可能與塑膠杯沒有兩樣。
研究人員測試不同材料製作的一次性杯子對蚊子幼蟲的影響,他們將紙杯和塑膠杯浸泡在溫水和沉積物中長達4周,再放入幼蟲,觀察杯子滲出的化學物質如何影響幼蟲,實驗最終結果,2種杯子都對幼蟲造成了生長遲緩、尺寸縮小等負面影響。
由於紙張容易吸收食品和飲料中的水和油脂,因此用於食品包裝的紙杯需要於表面塗上一層塑膠薄膜防止內容物滲入。這層塑膠薄膜通常由聚乳酸(PLA)的生物塑膠(Bioplastic)製作,其以可再生資源如玉米、木薯或甘蔗生成,而非製造傳統塑膠的化石燃料。儘管PLA被視為可生物分解,但這項研究指出它仍可能具有造成生物體危害的毒性。
「生物塑膠在進入環境和水中時並不能有效分解,在自然界中殘留的塑膠微粒,仍然可能被動物和人類吞食。」參與研究的生物環境科學系教授阿爾莫斯(Bethanie Carney Almroth)表示,同時呼籲塑膠製造業者應具備透明度要求,強制清楚所有產品包含的化學物質,如同製藥產業一樣。
另外,紙吸管的環保性也產生疑慮。比利時的一項研究分析市面上39種品牌的吸管,包含紙、竹子、玻璃、不鏽鋼和塑膠5種不同的材料,檢測顯示除了不鏽鋼吸管,大多數吸管都含有全氟/多氟烷基物(PFAS)的人造化學物質,尤其是使用植物性材料的紙和竹子中最為常見。PFAS被稱作「永遠的化學物質」,不僅難以被分解,長期使用相關製品也會在人體內逐漸累積,進而造成潛在的疾病風險,可能會影響人類性生殖、生長和其他身體功能。
責任編輯:蘇柔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