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13),微軟宣佈完成動視暴雪的687億美元收購案,這是微軟近50年的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交易,尤其是在科技巨頭面臨越來越嚴格的壟斷審查、隔壁Google正陷入拆分危機,微軟每年耗資10億美元營運的公關及法律團隊,或許在此刻突顯了影響力。
微軟動視暴雪收購案花了多達21個月才成功通關,期間經過美國、歐盟、中國、英國等眾多國家監管機構的嚴格審查,並且也遭遇美國及英國的反對,但在微軟的魅力攻勢、持續修改條款讓監管單位放心、以及多場聽證會的開誠布公下,最終仍得以完成收購。
《金融時報》認為,能通過這筆收購顯示了微軟20多年來在外交及名聲上的投入與塑造。微軟這每年花費10億美元的公關及法律團隊,為他們贏得各國政府的好感、信任與影響力,在政策、與政府交涉上取得了巨大優勢。
為了買下動視暴雪,微軟在法院上從與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訴訟中取得勝利,說服原先堅決反對收購的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CMA)點頭批准。過去微軟曾深深不受歐盟信任,但這次也獲得包括歐盟在內的監管單位放行。
微軟花20年在各國政府打好關係,成收購案通關核心?
而主導微軟對公部門影響力的,則是總裁布萊德.史密斯(Brad Smith),他在2002年成為微軟的總法律顧問,2015年被任命為總裁,2021年更成為微軟的副董事長。《金融時報》指出,長年來在他的領導下,微軟一直向監管機構展現他們更懷柔、願意配合的一面。
21世紀初期,微軟被判決違反《謝爾曼反壟斷法》差點就要被強制拆分一分為二,比爾蓋茲也在這起事件中途卸任執行長。在這起事件前,微軟對待監管部門的態度一直很強硬,而史密斯上台後則主張更溫和的作法,並且對監管部門更加透明。
另外,微軟也不斷透過給予政府各種支援,從科技政策的建議到遭遇網路攻擊時的緊急應對,用各種手段與政府建立信任。甚至2020年時,微軟在聯合國總部附近設立了辦事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就曾經造訪。
無論是幕前他們與監管單位的博弈、盡可能配合調整,消除壟斷疑慮,又或者幕後持續在世界各國建立影響力與信任,都替微軟在收購時帶來更多優勢。 一位前微軟高管表示,他們從與政府的周旋中學到,「在遭遇難題前就先建立關係,讓人們事先了解業務,效果才會更好。」
一位微軟競爭對手的公關負責人也坦承,微軟在重塑政府心中形象方面做得很好,「他們被各國政府視為『好人』,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機會。」史密斯還計畫更進一步大量地遊說專家,「我們的目標是在新法律通過前,先建立我們監管能力。」
雖然有時微軟也會維持不住這樣的形象,例如今年4月底5月初英國CMA阻擋微軟收購動視暴雪時,史密斯難得說出重話,聲稱對此決定非常失望,並認為這樣的結果對英國很不利,「我不得不說,這可能是英國40年來最黑暗的一天。」
積極與政府建立關係、搶先建立優良印象的與公部門打交道方針,讓他們得以在科技巨頭收購受到越來越放大檢視時,仍能完成這科技界史上最大的收購案。雖然政府不一定會對微軟的示好完全買單,「但他們會願意聽你說話,你有機會說服他們,這才是最重要的。」一位前微軟高管指出。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