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圖解】總統政見發表會今晚登場!三位候選人「科技、能源、新創」政見有哪些?

2024總統大選倒數中,首場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今晚登場,針對科技、能源、新創產業,三位候選人提出哪些政見?

2024總統大選倒數,自12中開始將陸續舉辦政見發表會以及辯論會,而首場政見發表會將於今(20)日晚間7點登場,之後也會在12月26、28日舉辦政見發表會。

根據《總統副總統選舉候選人電視政見發表會實施辦法》第3條規定,電視政見發表會應舉辦四場,其中總統候選人三場、副總統候選人一場。每位候選人於每場電視政見發表會發表政見之時間為三十分鐘,分三輪發表政見,每一輪時間十分鐘。

中選會發布政見發表會日程表,首場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今晚7點登場,並由民視轉播;第2場定在26日晚上7點由中視轉播;第3場則是28日晚上7點由台視轉播;副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安排在22日晚上7點由公視轉播。

首場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登場,政見有哪些?

三位總統候選人各自提出哪些政見?在政見發表會之前,《數位時代》針對科技、能源、新創產業三大重要領域,探討總統人選政見有什麼政策和行動,讓台灣展現出世界舞台上的競爭力,以下一張圖看懂:

時序來到11月,距離2024台灣總統大選還有70天。外界正關注各個總統參選人提出的政見內容,期盼新政府在下一個4年任期,驅動這艘名為「台灣」的大船航向世界旅途。

近10年來,在人工智慧、物聯網科技的發展,多樣創新數位服務已經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各國力拚推動產業數位轉型,也見到亞洲鄰近國家投入大量新創資源並帶來轉型動能,最受矚目的韓國已累積10萬家新創,其中有21家是「新創獨角獸」(成立不到10年、估值達10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另像是日本、新加坡、印尼等也都有知名獨角獸誕生。

「產業轉型過程要換掉很多腦袋、也要雇用很多人才,難度相當高,因此,唯有產生千計、萬計數量的新創公司,才有足夠的能量讓台灣產業成功轉型升級。」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於2014年工研院記者會上如此表示。

這意味著,在這波轉型的浪潮中,台灣更需要急起直追投入新創發展。

科技實力是台灣的基本功,最關鍵的是,在運用既有半導體、資通訊等硬體製造優勢的同時,讓台灣的創新創業順利發展,進一步連結全球先進科技研發能量。台灣有什麼政策和行動,鼓勵前端技術研究及跨領域整合,驅動成長核心,展現出世界舞台上的競爭力?

荒漠變草原,新創生態系萌發2變革

要談創新創業政策,首先要聚焦的是,政府該如何讓台灣更國際化。

原因就在於,台灣在有限的市場規模上,多數新創公司不易獲得投資方的青睞、也不易開發客戶——「找不到錢」猶如是同義詞。再者,產業與學界的鴻溝,也難以培養深度技術的創新人才;移民政策的鬆綁、文化環境的友善,也連帶著外籍學生或國際人才有沒有意願來台灣就業。

AppWorks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分析,新創不得不拓展國際市場,最大的挑戰也是如何兼顧本土市場,就目前觀察國際化最成功的案例,例如KKday、91APP、Appier正向全世界展現實力,大多都是站穩台灣市場後,再開啟「出海」新篇章。

換言之,資金到位、人才到位、環境到位,是國家轉型策略的發展格局。

台灣新創生態系的轉變,有了一個關鍵變革:政府近年來加快腳步,投入新創發展。2016年9月,台灣以「亞洲.矽谷推動方案」打下基礎,其中的轉變是,國發會、經濟部、科技部(現國科會)的跨部會合作,協力新創推動。

從過去討論數位經濟,來到現今熱門的生成式AI,台灣積極導入5G、AI等數位經濟關鍵技術,新創政策勢必要跟著升級:2021年「亞洲.矽谷2.0版」的出現,將「智慧物聯加速產業進化」及「創新創業驅動產業未來」作為2大推動主軸,鼓勵AIoT(智慧物聯)解決方案向國際輸出。

還有一項關鍵,政府也開始引導資金流入新創產業。行政院國發基金「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就是透過直接投資,或是媒合民間創投與天使投資人共同投資,幫助新創取得早期資金,還能獲得國家品牌的加持,讓往後的發展階段及融資更加順利。截至8月數據已投資238家新創,帶動投資超過118億元。

這些政策著重在創新人才、充足資金、友善法規、拓展市場等面向,促使台灣的硬體實力跨入新創軟體應用,從中切入優勢而強化國際競爭力,台灣新創生態系從「荒蕪沙漠」蓄力了10年,總算見到小花小草的發芽。

半導體領路全產業,下階段攻航太MIT

除了新創公司對接國際拓展市場,「科技創新」更是另一個發展重點。行政院政委暨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台灣科技已進入「重要時刻」,從研發到產業布局,如何延續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優勢,進一步利用晶片驅動台灣各行各業產業創新,是現在的發展關鍵。

台灣半導體的先進製造、封裝測試,都屬全球第一;前端IC設計則「坐二望一」僅次於美國,但差距不小,美國IC設計市占率高達63%,台灣IC設計僅占18%——這段明顯的差距,也意味著台灣產業創新的核心能力稍嫌不足。

「世界前幾大的IC設計公司都不斷在成長,台灣當然不能鬆懈,尤其IC創新應用還包含人工智慧、太空科技、金融科技、教育與醫療。」聯發科技前瞻技術平台資深處長梁伯嵩指出,儘管台灣掌握IC設計、IC製造分工的特色,但當技術難度提升,IC發展也將面臨愈來愈多的挑戰。

梁伯嵩也引述歐盟報告直言,比起美國、歐洲、中國和韓國,台灣的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相關理工人才,唯一呈現負成長,「台灣製造端已很成熟,要加倍努力的是IC設計端。」

國科會明年啟動「晶創台灣計畫」也宣示著台灣科技未來幾年的發展主軸,除了持續聚焦在國際半導體產業鏈扮演「可信賴的角色」,還要整合晶片硬體及中小企業的製造實力,吸引全球IC相關人才來台研發落地,並讓有潛力的新創團隊更多地冒出來。

另一方面,科技業的整合能力也體現在航太產業上。從構想、設計到製作都是「台灣製造」的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已於10月9日在法屬圭亞那太空中心順利升空入軌,當天晚上第一次通過與台灣地面站通聯,預期數周後開始傳輸氣象資料,1天約可提供近7萬筆。

獵風者衛星
獵風者衛星升空後,有2大關鍵任務:第一,觀測氣象資料,第二,關鍵零組件將取得「飛行履歷」。
圖/ 國家太空中心

獵風者衛星計畫主持人林辰宗表示,獵風者的意義不只在於天氣觀測、協助提升颱風強度及路徑預報能力,而是這顆自製衛星高達10項關鍵零組件為台灣製造;如果未來運行順利,這些關鍵零組件都能寫進「飛行履歷」,讓全世界看到台灣半導體和精密製造的技術。

「台灣要發展太空科技,就必須善用產業界的能力。」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認為,不只是半導體產業,像是網通、機械等領域,都有非常強的廣度和深度,這些元件及技術可以在全世界扮演關鍵角色,未來台灣掌握運載火箭,將能在衛星技術上持續進步,於太空驗證、取得飛行履歷,讓台灣成為「太空元件及技術的輸出國」。

台灣整體的科技發展該怎麼走,在未來創新上已陸續見到藍圖。《數位時代》專訪9名學者專家,解析科技、能源、新創等領域,有哪些挑戰是新政府首要待解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方——面對2024年新局,台灣新上任的領導者,準備好國家重大政策了嗎?

責任編輯:蘇柔瑋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