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圖解】2023全球資本市場「大撒幣派對」結束!新創募資呈現「校正回歸」狀態

2023年的全球投資環境處在校正回歸狀態,投資人變得格外謹慎,新創公司則面臨估值下調衝擊,對內需要嚴格控管現金流,對外則需要展現可靠的商業價值。

2023年的全球投資環境處在「校正回歸」狀態,投資人變得格外謹慎,新創公司則面臨估值下調衝擊,對內需要嚴格控管現金流,對外則需要展現可靠的商業價值,爭取在這場大型淘汰賽中活下來。

今年的「創業大調查」,《數位時代》將著重探討「募資」與「上市」這2個議題,回顧全球的融資市場表現,也蒐集台灣新創對資本環境的看法。

註:2023創業大調查是由《數位時代》設計線上問卷,廣邀台灣創業家、共同創辦人與高階主管填寫,合計有效問卷是201份(共回收207份、無效6份),調查時間為2023年9月11日至10月22日。

在此致謝所有協助填寫的創業夥伴,感謝AAMA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500 Global、Darwin達盈管顧、KPMG安侯建業、SparkLabs Taiwan、VENTURE+、Garage+、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中華開發、心元資本、比翼生醫、台灣經濟研究院研六所、台大創創中心協助發放問卷,以及問卷平台SurveyCake。

「我們不能再美化現況,科技產業正處在空前的放緩階段。(資本市場)過去經過一段時間的估值過度膨脹後,如今需要進行不可避免的『修正』。」這是美國研調機構Startup Genome創辦人暨執行長傑夫.高蒂爾(Jeff Gauthier)對2023年全球風險投資趨勢的評價。

自從美國聯準會(Fed)在去年3月啟動首次升息後,一場大撒幣的狂歡派對便宣告結束——投資者們的態度趨向保守,具體策略便是重新調整投資組合,一方面把更多比例的資金押注在低風險投資標的,例如美國公債(ETF)和主流股票市場,另一方面則減少把資金放在高風險投資上,即所謂的早期新創投資案。

「還有今年稍早發生的矽谷銀行倒閉、瑞士信貸危機等事件,以及區域戰事、國際政治緊張等因素,也都讓投資人避險情緒升溫。」心元資本創始執行合夥人鄭博仁表示,投資者們的出手不再闊綽,在這樣的條件下,造成早期新創融資非常困難。

眼前這波「校正回歸」有多震撼?高蒂爾指出,相較2007和2008年發生的金融海嘯危機,使全球A輪融資總額下滑31%;在2022、2023年這段期間,全球A輪融資總額下滑超過60%,且鉅額交易案件(此處定義單筆交易超過5,000萬美元者)數量減少8成,論影響規模幾乎翻倍。

短時間內的大幅修正讓人措手不及。許多商業模式還在打磨的新創公司,就在近期遭市場無情淘汰。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的外資情報fDi Intelligence也指出,原本在低利率期間被哄抬成「獨角獸」(指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創公司,在進行下一輪募資時,有超過5成以上的機會跌落神壇。

從研調機構CB Insights發布的《創投現況報告》(State of Venture Report)也能看見,截至2023年第3季,全球的募資交易案件量已經連續6個季度下滑,是平均5年以來的最低紀錄,僅剩下6,111筆;在募資總額方面,第3季累計646億美元,表現看似有所回升,但其實裡頭有超過一半的資金來自鉅額投資案(此處定義單筆交易超過1億美元者)。這說明今年的募資狀況尤其困難,資金集中落在少數新創公司身上。

即使是成功獲得資金的新創,也需要接受估值「被打折」的現實。由軟銀集團(SoftBank)支持的瑞典新創Klarna在今年7月完成最新一輪募資,接受估值從456億美元下修至67億美元;類似的情況還有Stripe,在今年3月完成65億美元鉅額募資,卻也在內部評估中將估值調降28%。

至於多數創業者都不願意降低估值,軟銀集團創辦人暨執行長孫正義對此表示,這將導致新創的「募資寒冬」再持續一段時間;除了軟銀,包含紅杉資本、Y Combinator等知名創投也都建議創業者們:「要做最壞的打算(plan for the worst)。」

台灣「溫差」不明顯,鉅額募資成長稍緩

鏡頭回到台灣,根據《數位時代》創業大調查結果顯示,45.2%的新創在今年與投資人在洽談募資時感到比以往困難,包含募資進度受影響、所獲資金不如預期等,或者是雙方談不到滿意的估值;31.3%的新創則認為現金流還有餘裕,因此在今年沒有募資計畫。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整理的《2023年臺灣早期投資趨勢年報》,近3年來,台灣的總募資交易金額都落在20多億美元,且平均有400多個募資交易案件。

為何台灣的募資交易規模沒有跟著全球斷崖式下跌?「比起國際融資市場在2020到2021年陷入狂熱狀態,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所謂的熱潮,溫差感也就不那麼明顯。」台經院研究六所副所長范秉航解釋道,台灣的投資環境向來比較務實,創投們更注重一家新創能在市場中實際創造出來的價值,也希望後者具備健康的現金流,並且傾向看到一定成果後再決定是否投資。

「我們當然期待在未來看見更多的新創募資案。」范秉航表示,「但不僅僅是投資者需要努力,新創公司也需要更努力一些;同時,政府也要思考如何推動新創成長,以及如何吸引更多早期新創的投資。」

回顧台灣新創在今年的募資新聞,雖然公開的募資消息陸續傳出,但與去年相比,台灣在今年的鉅額交易案件數明顯減少。截至今年10月底,只有元宇宙公司XRSPACE、串流影音平台KKCompany(科科科技)完成超過2,000萬美元的募資;其他交易主要發生在(含)A輪以前的早期項目,占總案件數的7成左右。

部分創投坦言,在今年針對新創團隊進行融資案的盡職調查時,比以往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市值銷售比(PS ratio)理所當然是評估指標之一,但會更謹慎思考團隊的實際財務狀況,並期待看見產品原型與商業模式已有初步輪廓。

「如果團隊在此時提出已實際產生的成績或有明確的變現策略與規畫、能明確表達為什麼現在非做不可(Why now)等,將更有可能吸引投資人的目光。」鄭博仁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IPO新聞倒是不少。包括泓德能源、雲豹能源、倚天酷碁、Gogolook、巨鎧精密都到臺灣創新板(TIB)掛牌上市;6月中旬,媒體集團關鍵評論網宣布與日本Mediagene集團合併,更名為TNL Mediagene,且預計在明年透過SPAC於美國上市;到了9月,鑽石生技以每股40元的承銷價從興櫃轉上市,成為台灣首家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投公司;10月時,先是直播平台17LIVE宣布重返IPO市場,並計畫年底透過SPAC方式登陸新加坡,再來是KKCompany向證交所遞件,提出股票上市申請。

責任編輯:蘇柔瑋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