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TCCF INNOVATIONS 背後:文策院如何以文化科技為題,讓展覽成為洞悉產業的現場
2023 TCCF INNOVATIONS 背後:文策院如何以文化科技為題,讓展覽成為洞悉產業的現場

距離 ChatGPT 與 Midjourney 初次發布不過一年,卻已像是上個時代的發明。兩者的出現讓全世界從驚異、惶恐,進而引發諸多產業變革,甚至將其納入工作流程,也僅是這一年中的事。生成式 AI 的影響只是例子之一,文化孕育科技,科技形塑文化,兩者從來不是獨立的產物。今年邁入第四年的 TCCF INNOVATIONS 延續過往以文化科技為主的命題,卻呈現了與先前截然不同的展出型態——直指文化科技核心,直面其產業價值。有觀者看完展甚至表示「我第一次真的了解文化科技是什麼」。文策院文化科技處處長李懷瑾,與聯合策劃團隊叁式總監曾煒傑分別由其視角,分享今年的企圖與實踐。

2023 TCCF INNOVATIONS 展覽現場  圖/文策院提供.jpg
2023 TCCF INNOVATIONS 展覽現場
圖/ 文策院

從作品為透鏡看見應用的可能,和後面一整個產業

今年的展覽分為三個展區:「體驗展區」、「產業展區」與「活動展區」,每個展區如其名,肩負不同的展出核心。體驗展區共有五件來自五個國家的大型體驗作品,包含 VR、MR、投影等——像是義大利團隊與研究機構合作,結合 AI 將人類夢境具象化,或是法國團隊以描述美國種族隔離時代的小說為文本,改編為 MR 劇場,讓觀者感受歷史事件的重量——每件作品都是因為文化與科技的跨域和相互引用,而長出獨特之處。

2023 TCCF INNOVATIONS 體驗展區,義大利藝術團隊 fuse_ 以 AI 作為工具
2023 TCCF INNOVATIONS 體驗展區,義大利藝術團隊 fuse* 以 AI 作為工具,詮釋人類夢境之作品《Onirica()》
圖/ 文策院
2023 TCCF INNOVATIONS 體驗展區,《FRAMERATE:大地脈動 — 來自臺灣的
2023 TCCF INNOVATIONS 體驗展區,《FRAMERATE:大地脈動 — 來自臺灣的回聲》由來自英國的 ScanLAB Projects 攜手臺灣團隊,以 3D 縮時捕捉技術,封存臺灣地景
圖/ 文策院

產業展區的重點則為透過作品解構,展示在不同面向、以不同形式應用科技的文化產品。作品成為洞見產業的開始,既是顯微鏡也是望遠鏡:一個售出 13 萬張票的演唱會,如何讓 NFT 成為歌手給予粉絲超越金錢意義的餽贈,現場以張惠妹的 ASMeiR NFT 為例告訴你;在全世界的影視技術持續演進之時,台灣在這個浪潮之下也沒有缺席,甫獲金馬四項大獎的電影《老狐狸》採用虛擬攝影棚的拍攝技術,寫實還原 1980 年代的台北,也是本次的解構作品之一。

老狐狸.jpg
電影《老狐狸》劇照
圖/ 文策院
2023 TCCF INNOVATIONS 產業展區,dosomething studio 展出張惠
2023 TCCF INNOVATIONS 產業展區,dosomething studio 展出張惠妹 ASMeiR NFT
圖/ 文策院
2023 TCCF INNOVATIONS 產業展區,透過詳細的圖文解說,解構作品與其後的文化科技產
2023 TCCF INNOVATIONS 產業展區,透過詳細的圖文解說,解構作品與其後的文化科技產業價值
圖/ 文策院

而作為一個面向專業的商業展會,活動展區則邀集了包含威尼斯影展沈浸式單元、林茲電子藝術節等全球頂尖的產業人士講述趨勢。
清晰的展覽不是偶然,其後是明確的策略。早在開展的半年前,文策院文化科技處與聯合策劃團隊叁式,就已開始細密的著手。

和產業對話以前,先創造內部對話

在今年籌劃之初,文策院與叁式就決定以不同以往的形式,讓展覽成為文化創意工作者探究科技價值的現場。一個想對產業訴說的展覽,首先不能不做的是凝聚內部的共識——文化科技為何?展覽目的是什麼?團隊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作為前期工作方法;用工作坊的形式讓文策院各方關係人參與,透過發散與收斂的重複歷程,逐步落下展會目標與關鍵議題。此外,要回應產業不能僅是閉門造車,團隊參考歐盟的定義,加上文策院扶植領域,將文化創意產業分為 10 個主要領域,每個領域均有 2 至 3 位的產業工作者,組成本次展覽的顧問團,針對展覽方向、選品等提出建議。而為了深入了解各個領域的產業現況、科技對於該產業的意義,文策院與叁式也針對顧問團發起 13 場訪談。

2023 TCCF INNOVATIONS 工作流程  圖/文策院提供.jpg
2023 TCCF INNOVATIONS 工作流程
圖/ 文策院
2023 TCCF INNOVATIONS 作品與產業議題  圖/文策院提供.jpg
2023 TCCF INNOVATIONS 作品與產業議題
圖/ 文策院

這些成果最終收束為今年 INNOVATIONS 的三大議題:「全像式時代即將來臨」、「受眾行為持續演化」與「前瞻科技加入文化生產」,並選出 21 件對應議題、來自全世界的文化科技作品。李懷瑾說,深化產業對於文化科技的想像是 INNOVATIONS 這個單元最重要的事,「唯有將創新想像落地,才能啟動後續媒合機會與市場蓬勃發展的可能性,」李懷瑾解釋。

文策院文化科技處處長李懷瑾   圖/許育愷攝影.jpg
文策院文化科技處處長李懷瑾
圖/ 數位時代

將工作方法公共化,延續展會的內部價值

今年展出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團隊希望今年的策劃經驗能具備「公共性」與「可延續性」。曾煒傑表示,所謂公共性是希望 TCCF INNOVATIONS 所關注的議題與參與的人員都能越來越開放,讓來自不同的聲音與觀點可以被歸納在一起:而可延續性則體現在更有邏輯與架構的工作方法。這些方法像是基礎工程,能讓未來策劃展會的團隊調整與應用。

在展覽內容之外,用活動為參與者創造對話

當 2023 TCCF INNOVATIONS 的主架構成型後,如何讓不同領域的參與者,因為展會而產生實質的交流、進而對接資源,也是今年的目標之一。因此今年在活動的設計上緊扣「擴圈」的核心展開。「我們一開始就設計了產業直擊的活動,希望讓大家實際走進文化科技的工作現場,」曾煒傑說。由於某些科技的應用無法在展區內呈現,透過產業直擊的規劃,讓觀展者能親自參訪包括夢想動畫、涅所未來等知名創作團隊的工作場域,不只能第一手掌握技術應用方式,更能實際交換製作眉角與洽談合作的可能。

叁式總監曾煒傑   圖/許育愷攝影 (2).jpg
叁式總監曾煒傑
圖/ 數位時代
2023 TCCF INNOVATIONS 產業直擊活動,參訪夢想動畫虛擬攝影棚  圖/文策院提供.
2023 TCCF INNOVATIONS 產業直擊活動,參訪夢想動畫虛擬攝影棚
圖/ 文策院

此外,今年也規劃了「跨域工作坊」,提供全像式內容製程、AI 加入文化產製、跨域工作法等課程,讓參與者能透過實務操作,深刻理解與學習近未來的技能。「其中一場工作坊要大家練習換位思考,這其實就是文化科技一直在做的事」。李懷瑾表示,想要加速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就必須以不同利害關係人的立場思考,諸如科技該如何為內容加乘,而內容創作者又該如何在科技的幫助下提升參與者的體驗,都是這個領域的工作者時時面對的景況。

2023 TCCF INNOVATIONS 跨域工作坊  圖/文策院提供.jpg
2023 TCCF INNOVATIONS 跨域工作坊
圖/ 文策院
2023 TCCF INNOVATIONS Talk  圖/文策院提供 (1).jpg
2023 TCCF INNOVATIONS Talk
圖/ 文策院

不只是對外的活動,今年也首度邀請來自海內外數十位意見領袖進行圓桌會議,從國際的觀點交換台灣的文化科技所面臨的問題。李懷瑾提到,藉由國內外產業人士的對談,發現諸如人才取得不易、沉浸式場域的定位與經營問題等,許多問題並非台灣獨有,而是舉世皆然。

展會只是起點

「相信 INNOVATIONS 只是開啟跨域對話的第一步。」李懷瑾笑著說。展覽是想像的起點,對於文策院而言,下一步就是讓臺灣產業對於文化科技的應用有實際的嘗試,「期待對話能持續,而文策院也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助大家找出新的商業模式」。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