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茂雄能否重振東元?
黃茂雄能否重振東元?
2001.07.01 | 人物

邁入45週年的東元集團顯得異常忙碌,平日喜歡打小白球、含飴弄孫的東元集團董事長黃茂雄,最近一年來,一個月打不到一次高爾夫,連飛到香港探望小孫子的時間都被壓縮了,因為東元集團正經歷多年來最劇烈的轉型。
首先是今年2月間,連續4年嚴重虧損的東元資訊,大舉裁員八成,並且關閉台灣的映像管(CRT)工廠,將生產線移師大陸。一個月後,東元和聲寶宣布合併,宣布前,知道的人不超過10個。接著,東元電機因配合合併瘦身,減薪10%。而才剛進行減薪沒多久,6月中,東元又進一步宣布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優退動作,裁員幅度一成以上,高達四、五百人。
面對經濟不景氣,東元本業獲利逐年衰退,轉投資亦看不到亮麗的成績單,股價直直落,黃茂雄大刀闊斧,展現改造決心,他說:「東元從今年開始,要徹底改造。只要把業績做好,把包袱丟掉,東元一定會好起來。」他還說,東元過去整頓比較少,現在不景氣,要加快轉型、重整資源,把資源投入有潛力的地方。「今年底以前,一定要完成轉型。」黃茂雄最大的心願,就是帶領東元轉型為高科技業,改掛電子股。

**向外擴張從未停歇

**
自從黃茂雄接任東元集團董事長以來,東元集團向外擴張的動作從未稍歇,不斷加速的結果是,東元海、內外關係企業高達60家,其中1/5的公司,由黃茂雄親自督陣。
今年以來,就算不景氣,黃茂雄更密集轉投資高科技事業,包括網際佳電、東元激光科技、IC健保卡團隊,並且和國內最大集團之一的霖園集團合作成立3G(第三代行動電話)團隊,競標3G執照,總計砸下上百億元。
初次拜訪黃茂雄的人,多半會被他絡繹不絕的「訪客」給嚇到,有來自日本的合作夥伴,更多是集團子公司的幹部。由於轉投資太多,黃茂雄擁有十幾家子、孫公司董事長頭銜,每天行程排得滿滿的,常常是一個會議接著一個開,忙得不可開交,連他的秘書要跟他講上話,都挺不容易的。訪問那天,黃茂雄還笑說:「我把時間都給了別人。」
事實上,黃茂雄主導東元集團10多年來,大力推動公司多角化經營,大手筆的撒網,轉投資事業投入超過300多億元。行動通訊、固網、網路、軟體、半導體、台灣高鐵、光電、生物科技、餐飲等領域,黃茂雄幾乎無役不與。這些轉投資多半都是因著黃茂雄的人脈關係而來,「如果不是黃茂雄的話,東元根本不可能有這些投資機會,」網際佳電總經理紀清煌說。
早期經濟部釋出聯電官股,聯電董事長曹興誠急忙找人承接,不過當時少有人看好聯電,所以有意願者少。曹興誠於是請來好友黃茂雄和聲寶董事長陳盛沺幫忙認股,當時一股只有一元。後來東元幾乎是處分多少,就有多少挹注。去年,東元處分聯電3萬多張股票,挹注全年稅前盈餘21億元,每股獲利1.15元。後來和太電集團、富邦集團、大陸工程等共同投資高鐵、固網,也是因著黃茂雄的人脈關係。今天的東元能跳脫傳統產業的格局,黃茂雄居功厥偉。
不過,回顧近5年來,東元除了本業獲利逐年衰退之外,轉投資的新事業亦少有出色之作。而黃茂雄的格外忙碌似乎也沒有感動投信法人,對於黃茂雄心中的「新東元」,他們大半抱持觀望態度。「近5年來,東元轉投資的成績不亮眼,多少打了個折扣,」建弘投信研究員林明生說。紀清煌亦有些感慨地說:「遺憾的是,這些轉投資還看不到成效。」

**轉投資表現不如預期

**
接任董事長至今,東元股價從1994年的最高點99.5元,一路下跌到現在不到20元,黃茂雄自己都很不甘心。去年初,黃茂雄特別邀請投資法人吃飯,席間,黃茂雄對於東元股價只有二、三十元價位,一直無法釋懷,他認為,東元近幾年積極轉型,有目共睹,股價豈止30元。這一幕讓許多投信法人印象深刻。
去年,黃茂雄積極擘畫東元千禧年藍圖,東元未來5年內還要再投資1200億元,切進光電及關鍵性零組件、軟體網路和生化科技三大領域,且將每年適機處分聯電股,成為經常性盈餘,同時,東元資訊也將轉虧為盈,而其他子、孫公司都將有不錯的獲利。
然而事與願違,「聯電股票最終賣在低點,東元資訊連續虧損4年,都難以給股東交代,」元大京華投顧研究員施汶秉說。去年東元股價在3月份漲到52.5元之後,開始一路下滑,最後跌破20元。部分轉投資事業表現未如預期,黃茂雄百感交集,而東元資訊尤其讓黃茂雄悔恨不已。
10多年前,黃茂雄倡導東元投資資訊事業,並主張將東元資訊獨力營運。之後由於東元生產電視機的關鍵零組件──映像管掌握在別人手裡,黃茂雄決定自行生產。然而東元資訊遲至1997年才開始量產,之後連續虧損至今,累計虧損超過50億元。對此,黃茂雄的心情相當沈重,他說:「很遺憾,也很慚愧,用這麼高的代價換得一個教訓。」
同樣地,1997年成立的東元訊通3C賣場最後也宣告失敗,黃茂雄說,3C賣場是很新的商業模式,當初找老一輩的人做3C,觀念太老舊了,做不起來。「我們學到的教訓,就是沒有用對人。一票人有經驗,但是一到你的環境,就變得同床異夢,」黃茂雄說。
黃茂雄從近幾年轉投資學到的寶貴一課,就是對人才的重視。最近東元投資成立東元激光,就提早了5、6年,把人送到日本去學習,「這一次的結果應該相當不一樣,」黃茂雄說。跟隨黃茂雄10多年的紀清煌有感而發地說:「東元的最大危機是沒有人才,沒有培養下一代要用的人。」

**沒有人才是最大危機

**
有感於此,近1年來,黃茂雄開始大量起用年輕的專業經理人,出任新事業負責人,共同推動集團事業的發展。黃茂雄說,東元的總經理已經降到40多歲,未來不排除拔擢30多歲的總經理。在新領域事業,他認為,必須積極引進專業經理人參與,而不是抱持東元過去的經營色彩,使東元的經營視野更為廣闊,而非老態龍鍾的老企業。
黃茂雄找來具有豐富資訊實務經驗的林勝泉,出任東元總經理,充實東元發展資訊家電的陣營。林勝泉畢業於台大電機系,原為東友科技(東元轉投資事業)總經理,具有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豐富經驗。又如東元進軍生物科技的東仁科技,則邀請加拿大生化博士洪榮凱出任總經理,先以電子病歷業務出發,再跨足醫療基因工程、生藥製造領域。不過,洪榮凱亦有感東元人才不足,只好自外延攬人才。
對人才的重視程度,除了積極拔擢,黃茂雄並在集團內展開育成計畫,培養有實力的專業經理人,他強調:「未來東元轉投資的領域還要描繪地更清楚,而且要找對人才會放手去做。」

**轉投資並非毫無章法

**
黃茂雄大規模的轉投資事業差異之大,很難讓人理解各投資案間的關聯,因而黃茂雄的投資方式常常被內部或外界投信形容為「散彈打鳥」,毫無章法。像是投資樂雅樂餐飲連鎖和摩斯漢堡,都被內部批評為不務正業的作法。不過黃茂雄認為,東元是精緻投資,而非打散彈槍,他形容東元轉投資的方式就像工業銀行,有前瞻性的產業,東元絕不缺席。他認為,投資餐飲服務業可以讓東元內部學習服務的精神,未來也可以在高鐵火車站內開店,並非毫無章法。
在新近的轉投資事業中,黃茂雄格外重視台灣宅配通和網際佳電。黃茂雄說,靠硬體賺錢的時代快要過去了,微軟勝過IBM,戴爾電腦勝過康柏電腦,都是靠服務賺錢的例子,東元轉投資的主軸也是放在服務上。台灣宅配通是家百分之百賣服務的公司,網際佳電則是東元集團第一家真正踏入電子商務的公司,這兩家轉投資都頗受外界注目。黃茂雄說:「只要利用我們的網路和宅配,將來要賣什麼都可以。」
投信法人認為東元的轉機至少要等到明年才看得到。黃茂雄則是信心滿滿地說,今年底就可完成轉型,明年一定是東元的轉機。不過,在那之前,東元本業首先就要面對大陸家電的強勢進逼。
5月底黃茂雄在參加一場「新趨勢、新視野、新管理」的研討會中,一度感慨地說,東元和聲寶合併之後,大家都在看台灣兩大家電廠合併的效益,其實今天就算所有台灣家電廠都合併,也敵不過大陸一個家電廠的一半產量。
研討會中,黃茂雄也提到,曾有一位友人對他說,當初東元如果早一點去大陸發展,今天的規模也不只如此。東元遲至近幾年才積極赴大陸投資,相較之下,燦坤和聲寶早在10年前便進軍大陸,皆已頗有斬獲。如今形勢比人強,當大陸家電進逼之際,東元想在大陸擴大規模,要比10年前困難得多。言談之中,黃茂雄對於當初做戒急用忍的模範生,放慢西進大陸的步伐,感到有些懊悔。

**沒人看好也不輕言放棄

**
如今,黃茂雄的步伐不容放慢。他強調,合併之後的當務之急是盡快重整資源,把資源投入更有潛力的地方,「哪些廠該收,要不要集中到哪些廠生產,哪些廠又該轉換生產線,哪些轉投資應該整合,甚至在大陸成立第三品牌,速度都要再快一點,」他說。
跟隨黃茂雄多年的台灣宅配通總經理林郁正說,黃茂雄很有韌性,不怕失敗,也不容易放棄,當初一起競標IC健保卡標案的企業中,精業、宏碁、國眾、神通都是高科技公司,只有東元是傳統產業,沒有人看好,結果沒想到東元取得優先議價權。「雖然當初沒人看好,可是董事長還是沒有放棄,」林郁正說。
赴大陸投資失策和轉投資的失敗經驗,黃茂雄繳了昂貴的學費。這些學費未來將帶來哪些效益?黃茂雄又如何用這些經驗開拓新局?自有待時間揭曉。
從黃茂雄位於南港軟體園區8樓的辦公室望出去,一旁的新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煙塵漫漫掩不住來往的繁忙人車,這裡已經有7000名員工進駐,預計4年後,再增加8000名,產值高達新台幣4000億元,是新竹科學園區的1/3,東元在這裡投資了20億元,這裡是黃茂雄的新希望。在這個新希望的背後,黃茂雄迎接的是東元新世紀轉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你是否曾好奇,為何今日的手機能在艷陽下持續運作,而電動車也能從零下的極地順利駛出,精準感測周遭環境?

看似尋常的應用場景背後,其實隱藏著一顆默默進行的「溫度偏移校正」關鍵晶片。這類負責環境感知、並能進行溫度補償的「驅動晶片」,是電子元件穩定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這塊高階驅動IC的研發,長期以來卻是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使得臺灣眾多在零組件領域傲視全球的廠商,在高階應用市場中受制於人。

矽眾科技鎖定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要替臺灣補足產業鏈缺口

「我們臺灣在零組件領域,其實有很多世界第一,例如在全球市佔率領先的振盪器,但始終難以打進高階產品線,就是因為缺少能驅動這些零組件的高階晶片。」矽眾科技創辦人陳世綸開宗明義地指出產業痛點。他解釋,許多臺灣零組件廠商雖擁有卓越的製造能力,但在高階驅動晶片上卻高度仰賴美日大廠,而國際大廠往往不願開放最先進技術,臺灣廠商因此缺乏在價值鏈高附加價值鏈段的話語權,只能在低利潤的紅海市場中競爭。如何打破技術封鎖、強化自主關鍵技術,成為臺灣電子產業邁向國際高端市場的關鍵課題。

而矽眾科技的成立,正是為了補上這道斷鏈而生。作為少數專注零組件驅動晶片矽智財(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 IP)開發的企業,當AI運算與電動車市場爆發性成長,矽眾科技以可重複授權、穩定可靠的矽智財解決方案,成為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推手。陳世綸說當高階電子產品對穩定性的要求日益嚴苛,就更考驗元件必須能在高溫、低溫甚至劇烈溫度變化下維持效能。這正是「溫度補償」(Temperature Compensation)技術的關鍵價值所在。

「矽眾科技的IP 就像貼心的助理,提醒元件「冷了多穿衣服、熱了脫下外套」,透過溫度補償即時調整參數,即使處於零下 40 度的嚴寒或高達 140 度的酷熱環境,訊號依然能保持精準一致。」陳世綸生動地形容 。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圖/ 數位時代

他進一步解釋,晶片內整合了類比的溫度感測器來偵測環境溫度,並將數據傳送給數位電路進行判斷與分析,數位電路再發出指令,精準校準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感測器的參數,確保其在不同溫度下都能提供正確值,避免因溫度變化導致的誤差和功能喪失,例如手機熱當或汽車失靈 。這種「類比感知+數位判斷校準」的整合能力,正是矽眾科技在高階驅動晶片領域所構築的技術壁壘。

陳世綸表示,矽眾科技之所以選擇IP這條賽道,正是看準了其在產業中的獨特價值。作為IP公司,其設計模組能適用於從0.18微米的成熟製程到小於10奈米的先進製程,客戶可根據自身產品需求快速整合,大幅縮短開發週期。這種靈活性,不僅讓矽眾能服務更廣泛的客戶群,也賦予了臺灣零組件廠商快速切入高階市場的機會。

晶創IC補助計畫奧援,矽眾科技以IP挺進高階市場布局全球

然而,IP的研發是條燒錢的漫漫長路。陳世綸坦言,由於IP的價值在於其穩定性與可重複使用性,但要達到這個門檻需反覆測試與驗證 。他透露,矽眾科技的IP中,每個驅動電路區塊都必須經過數次的設計定案(tape-out)與實體測試,而每次的成本都高達數萬至數十萬美金不等。「沒有政府的計畫支持我們根本做不到,」陳世綸感念地表示,而他口中的計畫正是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讓團隊得以持續突破與精進,追求每個電路區塊的極致穩定性與精準度。

晶創IC補助計畫的資金補助,不僅加速矽眾科技的測試進程,也成功讓這個具備溫補能力的高階驅動晶片IP跨入車用與AI市場 。陳世綸說明,此IP主要針對高階MEMS零組件,特別是應用於5G手機、低軌道衛星、AI伺服器中需要高頻率、高準確度且耐溫的振盪器 。同時,它也符合嚴苛的車用認證,確保車載系統在極端溫度下的穩定性 。此外,此IP亦可支援手機中的胎壓偵測、高度偵測等MEMS感測器,因未來的電子產品將大量使用這類元件,且需具備溫度補償能力以維持精準度 。

如今,矽眾科技已與美加、日本、歐洲及臺灣等國內外大廠展開合作。陳世綸欣喜地表示,許多客戶原本因買不到關鍵驅動晶片而受限於低階市場,現在矽眾科技的IP補上了這一塊,他們也終於能進軍高毛利產品線。目前,已有合作夥伴將矽眾的高階驅動晶片IP導入車用認證流程,未來甚至可望進一步進入低軌道衛星與醫療穿戴市場。

矽眾科技站穩利基市場,與全球MEMS企業共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
圖/ 數位時代

比起一家公司從頭到尾包辦整顆IC的傳統模式,IP公司更像是站在舞臺後方的設計者,協助每一位客戶量身打造表演服、背景道具與燈光效果,讓他們能快速踏上國際舞臺。「我們不做整套產品,但我們讓臺灣的零組件有機會躋身高階應用,不再只是代工。」陳世綸堅定地說,矽眾科技的策略,是站在面對未來5到10年需求的位置上,看見即將來臨的市場缺口,然後在它出現前就先把技術準備好 。

「我們希望矽眾科技未來是跟著全球 MEMS 企業一起共舞,」陳世綸生動的描繪出公司的願景,矽眾科技透過獨特的IP商業模式、關鍵的溫度補償技術以及晶創IC補助計畫的強力奧援,不僅成功在利基市場中站穩腳步,更為臺灣半導體產業開闢了一條高值化的新路徑。這項成果不僅是矽眾科技自身的里程碑,也證明臺灣的IC設計實力,已在全球高階半導體供應鏈中找到了新的戰略位置,從過去的「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引領臺灣零組件產業邁向更高層次的全球市場競爭力。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矽眾科技
- 創辦人:陳世綸
- 核心技術:5G通信、人工智慧、物聯網、車用電子矽智財(IP)設計服務
- 資本額:新臺幣1仟700萬元
- 員工數:6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