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之後就是標準」!Klook執行長專訪:9年募資近300億,用在哪?下一步去哪上市?
「快之後就是標準」!Klook執行長專訪:9年募資近300億,用在哪?下一步去哪上市?

旅遊體驗電商Klook成立9年,公開的募資輪次就有8輪,幾乎是以一年一輪的速度前進。

這一次卻有些不一樣。Klook在2023年12月宣布完成2.1億美元(約為新台幣66億元)的募資,累計募資金額達到9.315億美元(約為新台幣279.45億元),是台灣旅遊業龍頭雄獅市值的2倍之多(以2023年12月29日的收盤價計算)。

Klook募資年表

不同之處在於這輪募資宣告意味濃厚,投資人清單橫跨泛亞太地區,彰顯Klook未來可以聯動的資源,且拿錢不只為了活下去,還要活得體面。這輪募資Klook罕見地公開營運數據,包含年訂單總額達到30億美元,並在今年實現盈利。在沒有公佈轉盈多少的狀況下,轉盈更像是一種向市場喊聲的訊號。

Klook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林照圍也透露,上一輪2億美元的資金,現在才開始動用,代表沒有短期的資金需求,「但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需要錢,特別是經過疫情那段時間,讓我們知道永遠要為雨天做好準備。」

不只越過生死線,Klook要突破「規模臨界」

誰不想為最壞的時候做好準備,但更多時候是身不由己。新創受到總體經濟的影響,還沒有順利擺脫寒冬,投資人手上的支票不只變小張,還握得緊實無比。

「所以他們(投資人)只會去追求最優質的標的,」林照圍說,他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在各地飛來飛去,密切地與潛在投資人溝通,「Klook在其中脫穎而出,我想我們是泛亞太地區,在Grab、GoTo、酷澎之後,同時具備未來性、大規模、高成長的公司。」

其中「規模」,是林照圍在訪問中出現最多次的詞彙。規模,也是平台型企業的關鍵。

舉例來說,Klook商業模式中最常被提起的問題,就是販售大量的標準化產品(如交通票券),這類產品毛利並不高,「但你要思考到票券加總的規模有多大,Klook票券產品很多,可以符合各種旅遊需求。」產品完整,就能找到更多的消費者,帶來第二層次的「消費者規模」。

「就是因為我們消費者的規模夠大,所以可以談到很多獨家的產品,像是東京哈利波特影城、香港迪士尼的獨家販售。」林照圍說。

供應與需求的規模同步成長,才有機會讓成長飛輪轉動起來。但這樣不夠,還需要所有市場的同步貢獻。

「單一市場要能盈利,至少要做到10億美元,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規模,甚至要更多才能往下一步走。如果市場做多卻不深,這很可怕,因為連當地的成本都沒辦法抵銷。」林照圍說。Klook還是把焦點放在泛亞太地區,本次的投資人包含南韓、印尼、日本、泰國、菲律賓等,讓Klook擁有更多的合作資源。

也因為疫情的反彈,讓泛亞太旅遊市場擁有很高的爆發性。根據《彭博》的報導,2023年全球最繁忙的國際航班,前10名就有7條在亞洲,包含第一名的吉隆坡——新加坡航線、第三名的香港——台北、第四名的首爾仁川——大阪關西,以及第五名的首爾仁川——東京成田,《彭博》寫道:「新加坡與吉隆坡之間的航班只有60分鐘,是今年世界上最繁忙的國際航線,凸顯了疫情後亞洲旅遊市場的反彈。」

規模達到轉盈的臨界點、瞄準的市場也有成長性,再獲得2.1億美元的Klook要往哪裡去?

銀彈往哪打?3大方向:供應鏈、需求與AI

林照圍點出3個方向:供應鏈、需求與AI。其中AI是「務實」的AI,「絕對不是做模型,這種百億元級別的事情,最終只有3~5家科技巨頭在做。」

Klook會把AI應用在盈利提升,像是在銷售前後跟消費者有更好的互動、更好的推薦、更好的轉換率,以及成本的節省,舉例來說Klook的產品需要一次性部署10~20種語言,就是可以用AI主導、人類輔助的方式運作。

「供應」與「需求」則是強化目前的規模。

Klook Pass
舉例來說,東京Klook Pass內含29種可選擇商品,包含交通券、門票等。
圖/ Klook

Klook手握2.3萬個供應商、提供53+萬種旅遊商品,持續找尋、優化、管理旅遊元件的供應商是不變的目標,同時也利用這些產品推出Klook Pass這種讓客單價與毛利提高的組合。

此外,大型IP的活動,也是Klook引入流量、加強販售的關注領域,包含2023年在新加坡的泰勒絲演唱會、在香港的梅西足球表演賽,甚至是2024年泰國的潑水節與奧運都是。圍繞著大型活動銷售,可以帶來大量的客群與周邊的旅遊消費。

需求則可以了解成流量,Klook開啟的大型聯盟行銷「Kreator計畫」,已是1.3萬個創作者的社群,貢獻了10+萬則旅遊相關貼文,「公司自己招募再多人,都不如去做好系統跟社群,讓千千萬萬的創作者來替你推廣。」林照圍說。

推估估值可能接近20億美元、明年有望美國上市?

至於在估值方面,林照圍沒有透露太多,僅提到絕對是獨角獸之上的數字。

不過,有個對比可以觀察。德國柏林的旅遊新創GetYourGuide在今年6月獲得1.94億美元的募資,累計募資金額為11億美元,據傳最新一輪的募資估值為20億美元。

雖然GetYourGuide主要的產品也是體驗,但跟Klook還是有所不同,更注重連結旅客與當地的導遊與活動。估值也端看各家公司提出的財務預測與模型,以及投資人是否買單。但可以推估2018年就被稱為獨角獸的Klook,估值可能在10~20億美元,偏向20億美元多一些。

市場也傳聞Klook正在準備上市流程,林照圍沒有說死上市地點,只提到公司已經做好準備,就等一個適合的時機點。考量到Klook出身於香港、業務瞄準泛亞太,可能的上市地點不外乎香港與美國。但香港遭遇到成交量問題短期難解,從平均每日可以有近1,700億港元成交量,到多日成交量不足1,000億港元,美國仍是Klook比較有望選擇的上市地點。

從新創之姿,到累計近10億美元的募資並走向上市,曾經林照圍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Klook最重要的特質是速度,現在他有了不同的想法。「此時此刻,『標準』會擺在更前面,Klook要給消費者統一性的品質。」這不代表Klook不重視速度,只是走得快,就要站在第一線擔起制定規則的角色。

不過,旅遊體驗預訂還是很新的產業,競爭對手也還很多,不管是GetYourGuide、TripAdvisor旗下的Viator或是韓國的Yanolja。因此,不像提供的旅遊預訂有個終點,Klook只能不斷往下一個階段邁進。

責任編輯: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ESD防護IC到微系統工程:晶焱科技以BCD製程跨足霍爾電流感測領域,布局車用與AI伺服器電源市場
從ESD防護IC到微系統工程:晶焱科技以BCD製程跨足霍爾電流感測領域,布局車用與AI伺服器電源市場

走進晶焱科技,很難不注意到企業牆上掛著的一段話:「積體電路與微電子系統的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防護設計,不只是高深的學問,更是一門追求極致工藝的精品藝術。」這句出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柯明道的話語,也正好體現了晶焱科技過去二十年來在技術領域持續深耕、追求極致的最佳寫照。

作為國內的IC設計公司,晶焱科技長年專注於電子產品中那顆不起眼、卻肩負系統安全重任的防護IC。「看似沒什麼存在感,但如果沒有它,輕則訊號中斷,重則整個系統癱瘓。」晶焱科技總經理姜信欽博士笑著說,也因此所有用過筆電、手機、電視或AI伺服器的消費者,或許都曾經間接受惠於晶焱科技的這門技術。

從守護到進攻,晶焱科技瞄準霍爾電流感測

晶焱科技總經理姜信欽博士強調,從靜電防護到電流感測,團隊深耕超過20年,致力於在保護與訊號品質間取得
晶焱科技總經理姜信欽博士強調,從靜電防護到電流感測,團隊深耕超過20年,致力於在保護與訊號品質間取得最佳平衡。
圖/ 數位時代

姜信欽回憶,晶焱科技自1998年投入ESD研究,直到2005年才正式進入市場,花了七年蹲點。如今,團隊已累積超過400種產品規格,滿足不同電子產品的需求。而這背後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防護」與「不干擾訊號」間取得平衡。姜信欽說,過高的箝制電壓可能會在某些情況下無法完全防護,過低的話則可能會過早啟動防護機制,影響正常運行。「難的是要像避雷針一樣,瞬間導走危險電流,卻不影響正常訊號的傳輸。」

雖然在ESD防護市場打下基礎,但姜信欽也坦言,單靠防護IC未必能支撐企業規模與競爭力。「留在舒適圈不是我們的選項。我們想找出下一條能跟臺灣半導體共同成長的路。」而這條路,就是高精密霍爾電流感測器(Hall Current Sensor)。

晶焱科技設計開發部資深經理楊鴻銘博士說明,透過磁場感測可精準掌握電流變化,尤其適用於電動車與AI伺服
晶焱科技設計開發部資深經理楊鴻銘博士說明,透過磁場感測可精準掌握電流變化,尤其適用於電動車與AI伺服器電源電流監測。
圖/ 數位時代

所謂高精密霍爾電流感測器,是透過偵測電流所產生的磁場變化,進而反推出電流大小,達到非侵入式監測,避免干擾原本電路的運作。晶焱科技設計開發部資深經理楊鴻銘博士補充說明,傳統作法通常會將感測器直接串入電路中,但這樣往往會影響電流本身。「我們現在是利用磁場感測的方式,完全不會干擾訊號流。」他說。尤其在電動車產業快速崛起之際,這樣的方案更顯關鍵。因為電動車在瞬間加速或充電時,經常出現突波電流,若偵測不夠精準,可能就會影響整體能效與行車安全。姜信欽也表示,高精密霍爾電流感測器能在有限空間內精確掌握電流變化,正是車用領域最迫切需要的技術。

姜信欽進一步透露,其實在創立晶焱科技之初,就同步規劃了兩條技術賽道:一條是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防護IC,另一條則是類比IC。當年之所以先選擇投入防護IC領域,主要是因為較容易找到市場需求。而隨著AI伺服器、電動車與綠能應用的快速發展,市場對電流精密監測的需求急遽攀升,也讓晶焱科技看見切入霍爾電流感測器的絕佳機會。「現在所有電子產品都在往微型化發展,傳統電流感測模組體積太大,根本無法塞進未來的車用或伺服器設備裡。」姜信欽說。

鎖定AI、車用與綠能場景,晶焱科技迎向藍海市場

然而,要做出高精密霍爾電流感測器,遠比外界想像困難。除了必須解決溫度漂移問題,更要處理雜訊、封裝熱效應,以及如何讓感測器在不同電流範圍都能保持精度。「這不是單純的IC設計,更是一個微系統工程,必須同時理解電、磁、熱三種物理效應。」姜信欽坦言。過往若要自行投資,研發時程往往得拉長到五年以上,且這方面技術臺灣其實是相對缺乏的。

「計畫對我們來講就像沙漠裡看到水。」姜信欽口中的計畫,正是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本計畫)」。他表示,若沒有本計畫的支持,這顆產品恐怕還要再拖個兩年才能進入量產。

由於晶焱科技選擇採用高壓金氧半導體製程(BCD),改變傳統霍爾感測器使用雙極性製程(Bipolar)或外掛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元件的做法,並將霍爾元件、放大器與溫度補償電路全部整合在單一晶片中,這不僅大幅降低成本與體積,也顯著提升靈敏度。姜信欽表示,他們甚至在封裝內設計了特殊的導電結構,用以將磁場集中至霍爾元件上,進一步提高感測精度。「過去的霍爾感測器多是獨立模組,但我們希望將它做成一顆IC直接放進系統裡,這樣不僅能節省空間,還能實現自動零點校正與溫度漂移補償。」他說。

楊鴻銘補充指出,晶焱科技瞄準的市場涵蓋AI伺服器電源監控、電動車車載充電器(On-Board Charger, OBC),以及太陽能系統的最大功率追蹤(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以AI伺服器為例,在直流-直流(DC-DC)降壓模組從48伏轉換至12伏的過程中,需要透過霍爾感測器即時監控電流並執行相位平衡。此外,晶焱科技的產品同時具備ESD防護與高隔離耐壓設計,能滿足車規與工規等嚴格標準。

迎戰千億市場新局,晶焱科技要以新技術開創新篇章

晶焱科技背後擁有一支穩健紮實的團隊,是推動技術不斷前行的最大後盾。
晶焱科技背後擁有一支穩健紮實的團隊,是推動技術不斷前行的最大後盾。
圖/ 數位時代

「未來臺灣很多AI伺服器大廠以及車廠,都將是我們的潛在客戶。」姜信欽有信心的說。目前,晶焱科技的首款高精密霍爾電流感測IC,已進入客戶測試階段,預計最快2026年開始量產。雖然姜信欽謙虛地說市場量體規模難以預測,但根據晶焱科技內部的預估,到2032年全球高精密霍爾電流感測器市場將有望上看新臺幣1,000億元。對晶焱科技而言,這不只是開發新產品,更是把過去在ESD防護累積的工藝精神延伸到新的成長曲線。正如企業牆上那句話所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晶焱科技正用二十年的技術底蘊,敲開另一道更高的門檻。

「我們不是只想守住舊市場,而是要在下一個二十年,找到屬於臺灣IC設計的新位置。」姜信欽說。從電子產品背後默默防護訊號,到如今挑戰更高精度、更高附加價值的微系統設計,晶焱科技迫不及待要展開新的篇章。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晶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創辦人:姜信欽博士
- 核心技術:靜電放電(ESD)防護 IC
- 資本額:新臺幣9.8億元
- 員工數:約150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