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擬開放2.5萬噸免徵額度!碳費怎麼計算?如何抵換?草案一次看懂
碳費擬開放2.5萬噸免徵額度!碳費怎麼計算?如何抵換?草案一次看懂

2024年起,台灣將進入排碳有價時代!立法院自5月起著手《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草案審查,除納入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外,也將分階段由大到小徵收碳費,預計2024年起實施。環境部於2023年12月29日公布「碳費收費辦法草案」(下稱收費辦法),在昨 (3) 日舉辦「碳費徵收子法推動進度交流座談會」,更新碳費應繳費額的計算公式。在計算碳費應繳金額時,可以先扣除2.5萬公噸當量,再乘以收費費率,換言之,排碳大戶可以有2.5萬公噸的免費配額。

另外,對於碳費開徵對象、申報繳納時程、減量額度扣減碳費都有相關規定,《數位時代》整理碳費徵收相關疑問,提供讀者參考:

文章目錄(點擊可直接前往該段落):

  1. 碳費是什麼?為什麼要徵收碳費?
  2. 哪些企業要被開徵碳費?
  3. 何時要申報碳費?繳納時程怎麼算?
  4. 碳費怎麼計算?
  5. 碳費可以扣減嗎?減量額度怎麼申請?
  6. 如果沒繳碳費會怎樣?追補繳規定是什麼?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碳費是什麼?為什麼要徵收碳費?

淨零碳排(Net zero emission)是世界趨勢,各國利用碳權(Carbon credit)、碳稅(Carbon tax)、碳交易(Cap and trade)等手段達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標。

台灣訂定2050年淨零排放,立法院於2023年1月10日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下稱氣候法),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並正式啟動碳費徵收機制。

碳定價機制可分為碳稅、碳費、碳交易,不同之處在於:

碳費:
企業製造多少碳排放,繳交相對費用給環境部。 根據氣候法規定,預計2024年開始,碳費收費對象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就會被納入計價,並於2025年開始繳納碳費。

碳稅:
企業製造多少碳排放,繳交稅金給各國財政部。目前台灣並未徵收碳稅。

碳交易:
企業評估減碳成本與市場碳價後,向其他企業買賣碳權。為搭配國內碳費徵收機制,有關企業碳權交易媒合的「臺灣碳權交易所」已於2023年8月揭牌,未來將負責國內外的碳權交易買賣及碳諮詢業務。

碳費收費辦法草案出爐!哪些企業要被開徵碳費?

根據碳費收費辦法草案,首批碳費徵收對象為年排碳量超過2.5萬公噸業者,包含電力業、鋼鐵業、煉油業、水泥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石化業等。

根據環境部最新公告2022年碳盤查登錄資料,約有512家完成盤查,最可能是首波被課徵碳費對象。 不過,實際情況仍要以2024年排碳量為課徵基準。

以加總直接、間接排碳,並將同公司、不同廠合併計算,2022年度前十大排碳大戶依序為台電、台塑化、中鋼、台積電、麥寮汽電、中龍鋼鐵、台化、台塑、和平電廠及台灣中油。

碳排放、污染
根據碳費收費辦法草案,首批碳費徵收對象為年排碳量超過2.5萬公噸業者,包含電力業、鋼鐵業、煉油業、水泥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石化業等。
圖/ pixabay

何時要申報碳費?繳納時程怎麼算?

按2024年全廠溫室氣體排放量,須於2025年4月底前完成盤查登錄,再依收費辦法規定於 5月底前採網路申報方式申報碳費 ,並至指定金融機構繳納費用。

延伸閱讀:碳權交易5大必懂問題:種樹能換碳權嗎?可以轉賣嗎?綠碳、黃碳、藍碳是什麼?

碳費怎麼計算?

碳費應繳費額=排放量(噸)-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X 收費費率。不過一噸碳要收多少錢,主管機關尚未公布收費費率。

環境部昨 (3) 日舉辦「碳費徵收子法推動進度交流座談會」,更新碳費應繳費額的計算公式,新增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免費配額,換言之,這些被課徵碳費的排碳大戶可享有2.5萬公噸免費配額。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受訪表示,「目前還要溝通討論中,預計今年第一季確認碳費計算方式與費率。」

之所以提出2.5萬公噸免費配額,是以「公平」為出發點,代表無論是被課徵碳費的排碳大戶與尚未被課徵碳費的企業,都能享有一定的免費配額,因此環境部在碳費應繳費額的公式上才有所更動。

碳費可以扣減嗎?減量額度怎麼申請?

至於購買國內外碳權可否抵減部分碳費?草案提到, 企業可透過取得減量額度來扣減碳費 ,但扣減比率與上限尚未定案。

國內的減量額度包含:
1. 自願減量專案減量額度
2. 抵換專案減量額度
3. 先期專案減量額度(僅限扣除2024及2025年排放量)

至於國外減量額度,企業可購買「國際碳權」來抵減部分碳費,以收費排放量的5%為上限,相關國外減量範疇會另訂。

若企業想爭取更優惠的碳費費率,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提到,企業執行自主減量計畫達「指定目標」者,可享優惠費率,優惠費率將由費率審議會討論,並將參考各產業公會的建議。

台灣碳權交易所
搭配國內碳費徵收機制,有關企業碳權交易媒合的「臺灣碳權交易所」已於2023年8月揭牌,未來將負責國內外的碳權交易買賣及碳諮詢業務。
圖/ 陳映璇攝影

如果沒繳碳費會怎樣?追補繳規定是什麼?

若企業未繳納碳費,一旦查核發現,期限90天內繳納。若不繳清碳費,企業將無法使用減量額度的機制。

對於環境部公布碳費收費辦法草案,關心氣候正義的NGO團體、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建議,碳費收費原則須根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在沒有優惠費率的前提,碳費起徵費率從500元開始起徵,並且在2030年時將碳定價提升至3,000元,才可提供誘因促使高碳排產業積極減碳。

針對開放國外碳權抵減碳費之舉,林彥廷認為,其效果恐直接導致碳費機制的減量成效減少5%,他建議在碳費費率達到一定水準之後,再行開放,並針對國外碳權設定嚴格標準。

延伸閱讀:首批碳權今天啟動,規則一次看!有何限制、能轉售嗎?國內碳權何時開賣?

責任編輯:林美欣

關鍵字: #碳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2025.05.09 |

身處於全球經貿激烈重組的現下,企業面臨的不只是數位轉型壓力,更是全新商業秩序的挑戰,為化危機為轉機,許多知名企業積極透過人工智慧(AI)技術優化營運效率、提升員工生產力,甚至是創造嶄新營收獲利。

電通(dentsu)作為全球領先的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面對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巨大挑戰,以主動出擊取代被動回應,運用 AWS 將雲端服務與生成式 AI 轉換為轉型關鍵引擎,從組織內部流程重構、員工生產力優化,一路延伸至客戶體驗升級,成功以效率與創新兼具的方式開創全新局勢,並在日前圓滿落幕的「創新驅動未來,AWS 生成式 AI 與現代化應用解決方案研討會」不藏私分享寶貴經驗與實務成績。

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面帶微笑的說:「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 AI 成為每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AWS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電通自行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成功縮減80%團隊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50%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彈性調整。」
圖/ 數位時代

以生成式AI化營運瓶頸為成長動能,讓業務服務如虎添翼

在以人為核心的行銷產業,創意與專業是最關鍵的核心,但當人力資源與技能成為業務擴展的限制,以 AI 等數位科技放大「人」的價值變得十分重要,而這也是台灣電通會於 2022 年建立 AI 團隊、推出一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協助團隊同仁更好協助品牌客戶了解市場、認識顧客、接觸顧客以及持續優化的原因。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對電通來說,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能將同仁從繁瑣的事務中釋放出來、大幅節省專案準備時程,更重要的是,重新定義了人機協作流程與思考框架,讓生產力激增、營運效率倍增。「為確保服務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我們不僅將數據服務搬遷到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Amazon EC2) 平台,更透過 AWS 的 AI 模型加速電通生成式 AI 工具的研發腳步。」

例如,電通智能中心整合電通獨有的消費者調查(Consumer Connection System;CCS)資料庫、數位足跡(dentsu Audience Center;DAC)資料庫與 AI 模型推出「Personas人物誌生成器」服務,讓團隊同仁再也不用花費大量時間比對、製作消費者輪廓,只要短短幾小時就可以升成完整的消費者報告與圖表,以及透過電通經典案例(Golden Samples)的 SWOT 分析與BMC 分析等數據資料訓練生成式 AI 的思考框架,成功縮短市場研究與專案準備時間,讓團隊同仁可以將絕大多數的時間用來跟品牌客戶互動、創意發想以及執行方案。

除透過生成式 AI 加速消費者與市場研究,電通智能中心亦推出「原生廣告文案生成器」,讓團隊同仁一鍵生成符合各媒體平台語境的產品(行銷)原生廣告文案,以及推出「LEON 廣告法小幫手」服務讓電通同仁可以問答的方式了解食品、化妝品、藥品廣告規範,同時,由系統自動識別廣告文案是否有遭裁罰的風險與提供推薦文案,如將空氣清淨機廣告文案中的「殺菌」字句建議修改為「抑菌」以降低風險等。

邵懿文表示:「透過電通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我們不僅成功縮減 80% 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 50% 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調整行銷方案與互動機制。」

AWS
電通集團與AWS團隊攜手合作。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建議:「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AI成為每 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圖/ 數位時代

從提升效率到創造營收,電通持續優化 AI 綜效

生成式 AI 不僅是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的關鍵引擎,對電通來說,也是開創新商機的起點:隨著品牌客戶對 AI 需求的提升,電通將 AI 實務經驗轉換成系列課程,協助品牌客戶與行銷人員認識、掌握與善用 AI 工具;其次,更因應客戶需求將「LEON 廣告法小幫手」這類原本為內部打造的 AI 應用對外開放,以軟體即服務(SaaS)的方式提供商業化服務,擴展電通的營收獲利模式。

邵懿文指出:「透過雲端與 AI 轉型引擎,我們正逐步從過往的 Project Manager 轉變為 Product Manager,讓大、中、小型企業可以自助式的 AI 平台工具打造與持續優化行銷傳播成效。」在轉型的過程中,電通除持續投入更多資金與資源於其中,也樂於跟 AWS 等夥伴合作,目標是將既有的生成式 AI 工具更好的整合在一起,同時,可以協助品牌客戶提供更個人化的行銷方案,極大化 AI 創新驅動未來的價值。

總的來說,在電通的商務版圖中,AI 不再只是提升效率的技術選項,而是可變現的成長引擎,透過跟 AWS 等生態夥伴的共創共好,電通將以穩健步伐從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進化為可提供新世代行銷科技的平台供應商,極大化 AI 與數位科技的價值邊界。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