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為何看上PC home與城邦?
李嘉誠為何看上PC home與城邦?
2001.06.01 | 科技

香港的五月天,沈悶溼熱,短短為期3天的財富論壇(Global Fortune Forum)剛結束,法輪功信徒示威以及新經濟議題的各式議論喧鬧,早已隨炎日蒸發。直到5月15日這天早上,香港民眾翻開報紙,各大報財經版頭條突然出現一年多前大家熟悉的TOM.COM,要入股台灣的PC home與城邦出版集團。
TOM.COM去年3月在香港創業板上市,曾經讓150萬香港股民瘋狂追逐,為求一股,大批民眾不惜徹夜在香港中環恆生銀行前排隊領取申請書,甚至驚動香港特首董建華出面,呼籲群眾保持冷靜。

**香港首富難逃網路風暴

**
一年前,.com風暴還未吹起,全球包括台灣、香港各地成立的網路公司多如過江之鯽,TOM.COM的魅力當然不只是因為.com,真正吸引香港人的,是因為主要投資者是香港首富李嘉誠。
李嘉誠的背書,使TOM. COM成為當年.com中的當紅巨星。李嘉誠從賣塑膠花到成為地產及碼頭貨運大君的傳奇,在香港人眼中,無疑是生意眼光獨到的第一商人,李嘉誠掌控的長江與和黃兩家控股公司入股,等於就是TOM. COM的未來獲利保證書;尤其還有李嘉誠次子李澤楷麾下電訊盈動投資5%股權,更是讓TOM.COM的大股東名單錦上添花。
TOM.COM的創辦人,同時也是前任執行長張承勷一年前曾對TOM.COM的未來,立下成為華人世界的美國線上加時代華納(AOL Time Warner)的誓願。宏願雖大,但跟多數入口網站相同,TOM.COM的A計畫,是建立包括新聞、財經、娛樂、遊戲、旅遊等8個媒體內容入口網站,至於營收,則是靠網路廣告。
大同小異的網路事業劇本,憑著李嘉誠「超人」和李澤楷「小超人」的名號,在網路熱潮時能賣,但網路風暴一來,同樣不靈光。
TOM.COM去年3月1日掛牌時,當天股價從1.78元港幣一路飆到接近10元,收盤在7.75元港幣,其後一個月內更創下15元的高峰。
好景不常,去年4月開始,.com風暴開始席捲全球股市,TOM.COM的股價如同溜滑梯般。
去年9月之前,TOM. COM的股價還維持5元港幣以上,最近這一個月則在2元左右徘徊。

**一連串的拯救計畫

**
眼見TOM.COM就快砸了李家的招牌,去年7月開始,TOM.COM開始進行一連串的拯救計畫。
首先是7月中,執行長一職改由原本擔任TOM.COM投資業務的王兟接任,而原本有媒體事業經驗的張承勷則回到和記黃埔。王兟曾經在高盛(Goldman Sachs)服務過7年,負責高盛在中國的高科技投資業務。
接著8月,TOM.COM跟所有網路公司一樣,在找到開源的金雞母之前,得先進行裁員。一個月內,王兟將公司人力減少了130人,其中大部份都是香港的網站內容生產人員。這項動作暗示,TOM.COM的經營焦點將是在中國大陸,而且內容的取得,不見得靠自己生產。
37歲的王兟,雖然不像前任執行長張承勷熟悉媒體運作,但談到併購、投資等運作,絕對是一等一的高手。2000年7月開始,TOM.COM不但成立投資控股公司以對外進行企業收購,而且進行增資,重新募集4.78億元港幣。接下來3個月內,TOM.COM更買下中國熱門的運動訊息入口網站鯊威體壇(Shawei.com),以及經營體育活動籌辦和行銷的羊城公司70%股權;而擁有超過1100萬名登記會員,號稱中國最大的免費電子郵件網站163.net也是100%成為TOM.COM囊中物。

**跨媒體變身策略奏效

**
TOM.COM股價雖然不爭氣,但李家的「超人」招牌,究竟是有不同於人的「生意經」。王兟上任後除了快速的購併動作,另一個重大經營策略變化則是不再以網路廣告作為收入唯一來源。
從去年10月起,王兟首先買下了中國第二大,客戶名單包括可口可樂、東芝及威名百貨的戶外廣告看板公司風馳明星;接著又把在上海擁有2600個腳踏車亭看板的另一家戶外廣告公司美亞文化50%股權納入TOM.COM;再來是收購原本香港明報旗下的時事刊物《亞洲週刊》一半股份。
TOM.COM針對傳統媒體的一系列涉足,亞洲荷蘭銀行(ABN Amro Asia)分析師認為:「他們顯然已經理解網路廣告的商業模式不可行,為了尋找新收入來源,他們正努力轉型成為一家(傳統)媒體企業。」
這些併購動作的執行者王兟,也很坦白表示:「目前網路外的媒體廣告利潤遠比網路廣告來得高,要成為一個成功的跨媒體企業,必須要有更多的非網路廣告營收來源。」
TOM.COM的變身策略是否管用,2001年最新一季的財報可以說明。和去年第四季的營收及虧損數字比較,營收增加了700萬元港幣,而相對虧損少了800萬元港幣,這個數字消長,包括《亞洲華爾街日報》在內的許多媒體都認為是得助於跨媒體廣告營收的策略奏效。
既然跨媒體的特效藥起作用,要將TOM.COM起死回生,就得加重藥劑。5月中,在TOM.COM過去10個月的併購動作中,金額最高,也被視為意義最為重大的入股PC home與城邦合併後新公司的計畫,在經過4個月祕密協商,終於拍板定案。根據協議,TOM.COM將投資13億元新台幣,其中7.5億元為現金,其餘用TOM.COM股票交換(以每股5.51元港幣作價),取得新公司的49%股份,並儘快將這家新公司在香港創業板上市。
PC home與城邦合併後的新公司,將成為華文出版企業的頭號旗艦。經營雜誌出版及發行的PC home和擁有18個出版社品牌的城邦,兩家公司的歷史雖然不過短短5年,但去年一整年的雜誌圖書總發行量高達1600萬冊,營收和獲利更分別達到20億元及8億元新台幣。

**與詹宏志合作
放眼華文出版市場

**
TOM.COM與PC home和城邦的合作,不但是繼《亞洲週刊》後,進一步跨足中文平面媒體,也是背後大老闆李嘉誠對中文出版市場願景的重要佈局。如同王兟在這項合作協議的香港記者會上所宣稱:「這項合作不但為TOM.COM建立一個目前中文平面媒體世界的最大出版企業,它同時也是一個開放的平台,未來我們歡迎包括其他台灣媒體的出版者加入。」
被香港人譽為「最精明生意人」的李嘉誠,正將事業發展版圖瞄準「中文出版」。李嘉誠從早年的房地產生意、港口經營(長江實業),到後來經營大哥大電信事業(和記黃埔),幾乎都是擁有先見之明的投資。至於這次向中文平面媒體伸臂,PC home及城邦的大家長詹宏志,在對全體員工的公開信中提到他個人與李嘉誠接觸互動中所發現的共同理念:「中文出版將是最有發展也最有貢獻的事業。」
李嘉誠心裡頭的算盤,中文出版市場是塊超過百億美元的大餅。在一場針對分析師的發表會中,TOM.COM執行長王兟,根據2000年台灣的出版市場規模,以及平均圖書花費佔一般人民收入的比例,對中國的出版市場潛力做出了116.7億美元的預估。目前中文出版市場規模不到7億美元。

**大陸出版市場
開放腳步仍有變數

**
中國百億美元的出版事業美景是否樂觀,沒人敢下定論,但立即可實現獲利的雜誌廣告卻是肯定。根據調查研究機構Zenithmedia的報告,中國大陸1999年的雜誌廣告刊登花費為1.1億美元,這個數字將以19.5%的複合成長率增加,到2003年時,將翻升一倍成為2.2億美元規模。
看到這些想像之外的數字,難怪香港的媒體界都一致認為詹宏志被TOM.COM佔了大便宜。因為王兟買下新公司接近一半股權的代價不過是7.5億新台幣的現金,加上溢價超過2.5倍的新股發行作價;這比起今年3月TOM.COM買《亞洲週刊》時,6000萬港幣全部以現金支付,情勢的確不同。
TOM.COM在過去一年的.com風暴中,隨著執行長從媒體人轉為銀行家接手,短時間內,從一個立志作華文美國線上時代華納的.com,成為掌握網路及其他傳統媒體的虛實整合媒體企業,更精確地說,是一個企業體的控股公司。
李嘉誠手下的TOM. COM,是否真能讓李嘉誠成為梅鐸(Rupert Murdoch)第二,恐怕還有中國大陸出版市場開放腳步快慢的變數;但對當年熬夜排隊申購TOM.COM的投資人而言,TOM.COM透過跨媒體經營和網路外廣告收入的營收快速成長,李嘉誠的超人招牌,的確讓大家再開一次眼界。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