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科院發表「浙江大晶片」架構!中芯助攻,用22奈米造出1600核心
中國中科院發表「浙江大晶片」架構!中芯助攻,用22奈米造出1600核心
2024.01.08 |

《damental Research》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討論了曝光機和小晶片的侷限性,稱之為「大晶片」的架構,也介紹了一個基於16個chiplet的256核處理器系統,命名為「浙江大晶片」,並表示未來這種設計可以擴展到100個芯粒,從而達成1600核心。

根據報導,「浙江大晶片」採用22nm製造工藝,推測來自中芯國際,因為延遲非常低,整體性能不俗的同時,功耗並不高。

由16個小晶片組成, 每個小晶片中都有16 個CPU 處理器,透過晶片網路(NOC) 連接,每個tile 完全對稱互連,以實現多個chiplet之間的通訊。CPU處理器是基於RISC-V指令集設計的。此外,該處理器採用統一記憶體系統,這意味著任何tile上的任何核心都可以直接存取整個處理器的記憶體。

浙江大晶片
圖/ T客邦

以下是如何使用中介層將 16 個小晶片捆綁在一起形成具有共享記憶體的 256 核計算複合體,從而實現晶片間 (D2D) 互連:

浙江大晶片
圖/ T客邦

CAS 研究人員表示,為了連接多個小晶片,採用了晶片間 (D2D) 介面。此介面採用基於時分復用機制的通道共享技術進行設計。這種方法減少了晶片間訊號的數量,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 I/O 凸塊和內插器佈線資源的面積開銷,從而可以顯著降低基板設計的複雜性。

雖然一個大晶片計算引擎作為多晶片或晶圓級複合體可能很有趣,但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些設備互連以提供百億億級計算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9年,半導體企業Cerebras Systems就發表了世界最大晶片「WSE」(Wafer Scale Engine),一顆如同晶圓大小的AI處理器。採用台積電16nm製程製造,擁有46225平方毫米面積、1.2兆個電晶體、40萬個AI核心、18GB SRAM快取、9PB/s記憶體頻寬、100Pb/s互連頻寬,功耗也高達15千瓦。

本文授權轉載自:T客邦

責任編輯:錢玉紘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