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個人品牌還重要嗎?
在如今和未來,AI可以替人類執行各種事情,這使得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為什麼呢? 個人品牌可以彰顯人類的獨特性和創造力,這些是AI無法複製的特質 ,有助於在科技技術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建立真正的聯繫和信任,能協助我們確保人際互動的持續和不可替代性。
AI的興起,帶來了比以前更加劇烈的資訊過載和激烈競爭,需要提供讓市場可以辨識看見的獨特點。國際期刊Heliyon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研究顯示, 企業家個人品牌對投資者的決策過程具有重要影響 。
Forbes 在2021年的研究指出,高達77%的消費者會因為品牌名稱而購買商品,而82%的投資者則優先考慮品牌認知度。這是AI無法取代的,人們對於『品牌』的識別做為價值的判斷。
科技的迅速發展帶來了許多技術突破,人工智慧能夠替代人類執行各種複雜、繁瑣且規律的工作,這種發展在很大程度地改變了許多行業和領域的運作方式,人們因而更主動或被動地思考自己在這個數位化時代中的定位和價值。
「為何需要選擇我,而不是他人,或AI工具/機器人?」
企業家同樣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透過自己獨特的識別和形象,讓市場看見其營運的公司或銷售的服務、產品,吸引潛在客戶,也吸引人才來效力,不失為一個比較突出又成本效益好的方法。
例如,當今最知名的企業家個人品牌當數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大家也容易想起他經營的特斯拉(Tesla)、SpaceX,收購推特(Twitter)。又例如美國最富有非裔女性歐普拉,成名雖早但還是持續不斷地經營自己,讓自己的名字成為公司、節目和慈善形象的代表。
人工智慧的進步帶來了兩個主要方面的影響,進一步強調了建立個人品牌的重要性:
1.探索自我,覺察渴望
AI可以執行許多重複性和複雜的工作,使得工作流程更加高效,但同時 釋放了人們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專注於思考自己是誰? 想要什麼?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也就找到了自己獨特價值。
2.真人互動和人際交往
儘管AI可以執行許多工作,在可見的未來世界中,人機互動變得越來越流暢自然,但 它暫時無法取代情感上的交流 ,我們的情感連結能力、同理心和人際溝通是被需要的,人是需要有歸屬感的。
因此,這時代是一個檢視自己價值的好時機。發展個人品牌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它幫助我們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裡脫穎而出,強調個人特點、專業形象和獨特價值。
我的客戶們幾乎都是擁有一間公司以上的領導者,多數領導者來討論個人品牌議題時,通常覺得自己某些特長或名稱已經廣為人知,但想要更進一步時,不是很確定能怎麼做。
每當有人來尋求相關諮詢時,運用四個步驟協助他們釐清怎麼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
要建立個人品牌?4步驟釐清自我
步驟一:描繪最終目標,明確地寫下建立個人品牌的目的是什麼
從開始就要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可能是建立更廣闊的業務網絡或流量、更高的知名度、為事業助益等等。
明確的目標有助於在過程中遇到搖擺不定或很多事情都想做時,有個如燈塔般的提醒確認航道。《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書中就提醒:目標明確,才能領導自己與他人前進。
步驟二:找出個人品牌的定位
以終為始,根據目標來看看現在的我們,起點該怎麼切入,確定品牌的方向和核心價值。先放大(zoom in)眺望你想要去的終點地圖,確認自己目前所在的位置;接著再縮小(zoom out)檢視希望自己怎麼被看待,哪個領域裡我們能夠成為龍頭老大。
行銷經典書籍《定位》提醒品牌是需要在對方心裡佔有一席之地,做好定位會有助於確定在市場上建立自己的獨特價值和形象,吸引目標受眾並與他們建立聯繫。
步驟三:盤點現有的資源
包含了學經歷、專業背景、內容創作能力、人脈關係、財務預算等。這個過程有助於確定可用於品牌建設的優勢和機會,同時也可以確定有哪些連結需要運用、哪些方面可能比較弱項。
瞭解現有多少資源可用,也能協助我們務實的先執行可行性的部分,明瞭接下來要有哪些類型的資源,才能放大我們的能量。
步驟四:根據手邊現有資源,制定行動計畫,並且盡快執行
在眾多的選項中做出取捨,確定哪些方面是優先事項,並建立時間表將其視覺化。這將有助於系統地實現個人品牌目標,並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評估和調整。
現在我們總迫不及待地盡可能地透過各種社交媒體,盡可能地曝光,希望能快一點接觸到目標受眾,分散的焦點會帶來分散的效果,專注才會帶來力量。
在這不斷演變的商業環境中,企業家的個人品牌不僅是一種選擇,也是一項在商場上的策略。
從上述的四步驟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個人品牌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告訴他人你的獨特價值,讓市場注意力放到你身上和你在經營的事業。而這個過程也是探索與瞭解自己現在的狀態,及未來的潛力。
當你拿掉稱謂後,是什麼?讓你的名字就是名片。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溫偉軒、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