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全力攻AI,為何電動車一票大佬讚「明智的選擇」?Apple Car背後3難題解析
蘋果全力攻AI,為何電動車一票大佬讚「明智的選擇」?Apple Car背後3難題解析

蘋果的造車夢終究走到了盡頭,根據《彭博社》報導,在投入十年的努力、耗資十億美元的資金,蘋果決定放棄電動車計畫,把研究經費轉投入在AI領域。消息一出,震驚全球電動車行業。

即使蘋果汽車從未正式亮相,但一舉一動都受到外界放大檢視。為何蘋果要放棄造車?產業分析師、業界又是怎麼看?

蘋果造車計畫多久了?為什麼要喊停?

蘋果的造車大夢在2014年開始,內部代號「泰坦」(Titan),初期是想打造一輛沒有方向盤的全自動無人駕駛車,目標開發Level 5等級汽車,並招兵買馬從特斯拉、汽車大廠、科技廠挖角技術人才。

關於蘋果造車的合作夥伴傳言更是滿天飛,加拿大汽車零件製造商Magna、韓國電池商LG、中國叫車與自動駕駛軟體開發商滴滴出行、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Canoo、韓國現代汽車都曾被點名與蘋果協議造車,但最終都沒有成真。

Apple Car_Bing Image Creator生成圖像.jpg
蘋果的造車大夢在2014年開始,內部代號「泰坦」(Titan),初期是想打造一輛沒有方向盤的全自動無人駕駛車,目標開發Level 5等級汽車。
圖/ Bing Image Creator生成圖像

這些年來,Apple Car研發過程一波三折,中間換過許多負責人,由於自動駕駛開發難度太高,蘋果從Level 5下修到Level 4部分自動駕駛,最後確定在Level 2自動駕駛,推出時程也從2026年延宕到2028年推出。

無奈十年磨不出一台電動車,蘋果最終仍選擇放棄了。資誠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鄭雯隆分析,蘋果主要面對3大挑戰。

挑戰一:自動駕駛開發難度高

蘋果過去擅長定義產業的天花板,雖然不是第一個推出產品的,但從智慧型手機iPhone,到新推出的頭戴式裝置Vison Pro,都建立起業界的新高度,「而汽車產業的天花板是由法規來定義的,目前自動駕駛在全球發展速度有點落後。」鄭雯隆說。

過去僅豪華車品牌賓士、BMW在德國通過Level 3自動駕駛認證,若蘋果要推出更高階的自動駕駛功能,就需要在道路上做實測,需要時間來磨練。目前全球立法開放自動駕駛上路仍停留在Level 3,各國政府對於自動駕駛技術仍保守。

賓士E-Class
過去僅豪華車品牌賓士(如圖)、BMW在德國通過Level 3自動駕駛認證,全球在自動駕駛發展仍緩慢。
圖/ 隋昱嬋攝影

挑戰二:缺乏合作夥伴

設計與製造汽車是複雜的工作,過去全球汽車製造商與數千家的軟硬體供應商維持良好關係。據科技媒體《WIRED》報導,非營利研究組織汽車研究中心高級副總裁兼首席創新長K.Venkatesh Prasad表示,「任何希望打入汽車領域的科技公司,都需要合作夥伴。」

在2021年,現代汽車曾證實與蘋果進行Apple Car的合作談判,雙方合作不限於生產電動車,還包含車用電池開發。即便蘋果合作夥伴傳言多,但蘋果從未證實消息,鄭雯隆直言:「顯然在汽車產業的生態系,蘋果無法像在消費性電子產業的議價能力這麼大。」

挑戰三:電動車產業陷紅海競爭

此外,電動車市場價格戰越來越激烈,中國新能源車龍頭比亞迪(BYD)在2月中推出兩款油電車,價格殺到人民幣7.98萬元(約新台幣35萬元),更喊出了「電比油低」降價口號大動作搶市。

「電動車市場已從藍海變鴻海,價格的競爭問題越來越嚴重,蘋果是否還要進來淌這個渾水?」鄭雯隆認為,電動車市場發展初期吸引嚐鮮者,賣得比較好的多是豪華車款,但從今年起到2030年,平價電動車款會越來越多,因為市場競爭加劇,加快價格下降的速度。

比亞迪-copy
電動車市場價格戰越來越激烈,中國新能源車龍頭比亞迪(BYD)在2月中推出兩款油電車,價格殺到人民幣7.98萬元(約新台幣35萬元),更喊出了「電比油低」大動作搶市。
圖/ Shutterstock

蘋果電動車計畫中止,有多少員工受影響?

隨著蘋果造車計畫喊停,據《TechCrunch》報導,蘋果可能會從團隊中裁掉數百名員工,部分員工將轉移到AI部門;其餘從事自動駕駛硬體、電動車內外裝及汽車電子員工可以在內部尋找新工作,否則將被解僱。

過去蘋果造車計畫,曾有約5,000名員工參與其中。

蘋果放棄造車大計,分析師、業界怎麼看?

分析師:把資源轉到AI,是正確的選擇

蘋果放棄造車的消息一出,投資人和分析都正面看待,認為蘋果避開情勢險惡的電動車市場。彭博資訊分析師阿努拉格·拉納(Anurag Rana)、安德魯·吉拉德(Andrew Girard)指出,將資源轉向生成式AI是正確的選擇,「考慮到長期利潤潛力,AI帶進的營收相對於汽車更大。」

馬斯克:破產是汽車公司的常態

外界也認為特斯拉是最大贏家,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社群平台X發了「致敬+點菸」的表情符號,並寫道「一家汽車公司的自然狀態是死亡,」感嘆造車艱辛,破產是汽車公司的常態。

馬斯克elon must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社群平台X發布「一家汽車公司的自然狀態是死亡,」感嘆造車艱辛,破產是汽車公司的常態。
圖/ shutterstock

理想汽車李想:汽車成功的必要條件是AI,蘋果做對了

另一家中國「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在微博發文表示,「蘋果放棄造車,選擇聚焦人工智慧是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時間點也合適。」並強調汽車成功的必要條件是人工智慧,「汽車的電動化是上半場,人工智慧才是決賽。」

Gogoro彭明義:蘋果在汽車領域進可攻退可守

Gogoro產品長彭明義認為,「 蘋果雖然放棄造車,但它應該不會放棄把生態系統延伸到汽車。 」像是蘋果在2013年推出的車載系統CarPlay,可透過iPhone連結汽車螢幕,支援導航、影音媒體與儀表板等。換言之,蘋果在汽車領域進可攻退可守,接下來與車廠之間合作關係,可持續觀察。

蘋果將專注投入生成式AI,還有機會嗎?

蘋果甩開造車陰霾,接下來積極投入人工智慧領域,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在今年度股東大會上預告,蘋果計劃在今年稍晚公布更多關於生成式AI計畫,勢必將掀起科技巨頭投資生成式AI熱潮。

目前蘋果大部分收入來自硬體,一半以上營收來自iPhone,下一步將把AI應用到iPhone、iPad等設備,避免落後Google、微軟、亞馬遜等對手在AI上的投入。

延伸閱讀:微軟結盟OpenAI最大敵手Mistral!納德拉AI最後一塊拼圖到齊,看懂「大謀略家」最新布局

蘋果預計在今年6月開發者大會上宣布新的軟體產品及功能。庫克表示,蘋果將大量投資生成式AI,為用戶在生產力、解決問題方面帶來新的變革。

至於蘋果未來能否在AI賽道急起直追,鄭雯隆坦言,「需要花點力氣,很多科技巨頭都已卡位,蘋果已經比較落後了。」

延伸閱讀:裕隆獲利創5年最佳!嚴陳莉蓮揭今年重頭戲:打造一個裕隆、納智捷n7電動車

責任編輯:林美欣

關鍵字: #電動車 #蘋果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