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品食物中毒|103人因諾羅就醫,王品啟動3大關懷方案!食物中毒有哪些症狀?
王品食物中毒|103人因諾羅就醫,王品啟動3大關懷方案!食物中毒有哪些症狀?

近日食安風波不斷,繼信義區的餐廳「寶林茶室」後,王品集團旗下的初瓦、嚮辣和牛麻辣鍋等兩家餐廳也發生疑似食中毒的狀況。

根據台北市衛生局10日公布的最新數字, 「初瓦台北西門店」跟「嚮辣和牛麻辣鍋西門店」兩家餐廳中,,截至113年4月10日10點分別接獲醫院通報49人(新增17人)及54人(新增4人)陸續發生嘔吐、腹瀉症狀並至醫院就醫,一共103人,多數民眾就醫後即返家休養。

為確保民眾健康,自4月9日起,若於4月2日至5日間曾至「初瓦台北西門店」跟「嚮辣和牛麻辣鍋西門店」用餐,有腸胃不適等症狀,可至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及中興院區設立特別門診看診,「食安特別門診」時間為4月9日-4月15日(看診時間為上下午各1診,六日未開診),民眾可於網路依院區進行掛號。

王品公布關懷方案如下:

-4/2-4/6宣布停業前的顧客,餐費憑消費證明,全額退款。
-4/2-4/11的醫療費用,可以憑醫療收據辦理給付。
-消費者慰問金,將依個別狀況處理。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目前初步檢驗患者檢體,可能是諾羅病毒引起的群聚事件。

王品集團也在11日再度發布聲明指出,無論感染源究竟為何,讓同仁及相信王品集團的顧客受傷害,「我們感到愧疚和自責,沒有任何的理由推諉責任。」

王品也指出,已啟動關懷專案,主動打電話給4月2日-4月6日用餐顧客(訂位者留下的聯絡電話)。包括:

1.4/2-4/6宣布停業前的顧客,餐費憑消費證明,全額退款。
2.4/2-4/11的醫療費用,可以憑醫療收據辦理給付。
3.消費者慰問金,將依個別狀況處理。

王品也指出,將放寬認定在4月11日以前的醫療費都會給付。王品表示,因相關作業需要時間,預計4月18日開始在初瓦和嚮辣捷運西門店退款,全部以現金給付,減少消費者困擾。同時退款作業沒有設定期限,消費者有充分的時間辦理。至於海外顧客,目前聯繫上兩組香港旅客,討論退款方式。如果還有其他國家的消費者,王品也會盡一切努力繼續聯絡。

王品表示,集團希望以誠信的態度,具體的行動,展現王品一貫當責的經營理念,也期待大家再度到王品集團體驗改善後的成果,並歡迎衛生單位、媒體和消費者持續監督王品的進步。

初瓦、嚮辣皆有顧客通報食物中毒,已達103人

目前初瓦、嚮辣兩家餐廳皆發出聲明指出,原因可能是該大樓水塔的水質有異,都已經暫停營業。

臺北市衛生局已於4月6日晚間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1條立即命2家業者暫停作業、停止供應餐點,後續業者需提出改善措施且經衛生局審查、複查合格才可復業。

該局也在接獲通報當日,派員至餐廳進行衛生稽查,以及疑似食品中毒調查與環境檢體採樣。現場稽查情形說明如下:

一、「初瓦台北西門店」作業環境區域髒污(如廚餘區、抽油煙機、油炸機、烤台、洗滌區、地面有菜渣)、食材未標示分裝日期及部分食材未提供來源憑證等缺失。

二、「嚮辣和牛麻辣鍋西門店」查獲分裝食材未標示分裝日期、部分食材未提供來源憑證及廚餘區檯面髒污等缺失。

臺北市衛生局亦分別已採集病患肛門拭子及員工手部檢體、環境檢體、餐廳飲用水等檢體,要判定是否為一起食品中毒案件,須待醫院採集之人體檢體及臺北市衛生局採集之檢體結果出爐(時間約2週),進行綜合研判,如屬食品中毒案件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規定, 可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

兩家餐廳皆停業,初步懷疑「水質問題」

對此,初瓦、嚮辣兩間餐廳皆在4月6日宣布停業,直到查明原因。餐廳指出,將進行餐廳全面清消,並要求所在大樓清洗水塔,「對於本次事件,集團致上最誠摯歉意」。

以下為餐廳完整聲明:

初瓦台北捷運西門店(嚮辣台北捷運西門店)已經在4/6停業,直到查明原因。我們進行餐廳全面清消,並要求所在大樓清洗水塔。對於本次事件,集團致上最誠摯歉意。

1. 大樓表示水質不穩定,決定暫停供水。
2. 恢復供水之後,我們接獲門店反映水質有異,將水管內的水流放超過20分鐘,並在第一時間執行門店全店清潔、消毒程序。
3. 由於同棟大樓住戶在飲水後,也出現類似症狀,衛生局與集團食安部門初步懷疑,是大樓公共水管發生問題。
4. 我們二度進行餐廳環境清消,並要求大樓清洗水塔及公共管線,同時採集大樓水塔檢體送驗,希望盡快查明原因。
5. 我們也遵循衛生局的建議,儘速完成環境改善措施。
消費者的食安是我們最重要的承諾,集團將配合政府衛生單位,盡力做到最好。

不過,亦有網友質疑,王品率先點出污染源「可能」為大樓水塔和水管,是在推卸責任。

王品致歉:沒有任何理由推諉責任

王品集團也向消費者發出致歉信。信中提到,「清明連假期間,嚮辣和初瓦捷運西門店的消費者及員工出現上吐下瀉的病徵,衛生單位到店檢查,發布環境改善通知單;王品集團對這一切表達最誠摯的歉意」。

對於網友的質疑,王品指出,「早前我們曾經提出可能的汙染源,這個推論至今還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支持,我們將深刻反省錯誤,因為,無論汙染源究竟是什麼,都讓我們的同仁,及相信王品集團的消費者受到傷害,我們感到歉疚和自責,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推諉責任。」

信中再指出,這次事件,顯示王品集團在衛生管理仍有不足,應該要戒慎恐懼、實事求是地確保消費者用餐環境的安全,來回應社會對我們的信任,「感謝衛生單位、媒體和消費者指出我們工作上的缺失,王品集團將承擔應有責任」。

王品致歉信
圖/ 王品提供

八方北投公館店也被稽查,照常營業中

不只王品,媒體報導指出,台北市衛生局接獲通報,有民眾到北投區公館路的八方雲集購買玉米濃湯和鍋貼後,食用後出現嘔吐和腹瀉,就醫後通報疑似食物中毒。

台北市衛生局接獲通報後,在4月8日下午前往稽查,發現冷凍庫的風扇、層架不清潔,已開立限期改善,並採集檢驗3件餐廳環境檢體。

八方雲集則發布聲明證實有衛生局查核一事,不過該局僅說明為「疑似食物中毒」,並未針對個案身體不適之原因及當日用餐之情形進行詢問及討論。

八方雲集在聲明中指出,第一時間也協助衛生當局釐清餐點製作過程及相關的採檢作業,目前尚未得到確切結果,盼能盡快釐清真正原因。

八方雲集表示,遵循衛生局提出的硬體改善事項,該門店已立即進行改善。同時,衛生局完成稽查後表示此為疑似案件,該店仍可正常營運。

食物中毒怎麼判定?用餐完有症狀就算嗎?

食品中毒定義「2人或2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稱為1件食品中毒案件。若為肉毒桿菌毒素引起或急性食品中毒(如化學物質或天然毒素中毒等),倘患者僅一人,亦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

食物中毒有那些常見症狀?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資訊,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

食物中毒一定會致命嗎?會有多嚴重?

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品等因素,均會影響中毒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週到10天。

食物中毒為何會發生?常見的病因是什麼?

1 細菌:常見的致病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

2 病毒:如諾羅病毒等。

3 天然毒:包括植物性毒素、麻痺性貝毒、河豚毒、組織胺、黴菌毒素等。

4 化學物質:農藥、重金屬、非合法使用之化合物等。

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原因有食品加熱處理不足、食品未妥善保存、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生食與熟食交叉污染、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良、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及水源被污染等。

一般而言,適當的加熱過程可以殺死活的細菌,也可以除去某些細菌產生的毒素,例如肉毒桿菌的毒素即可在100℃加熱10分鐘後失去活性。但是,有許多細菌產生的毒素可以耐熱,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毒素在高溫烹煮過後仍然不會被破壞。

食品中毒怎麼避免?

首先是必須遵守食品處理之原則,包括新鮮、清潔、區分生熟食、避免交叉污染、澈底煮熟、注意保存溫度及使用乾淨的水與食材等。

外出飲食時應避免冷食、生食、不吃來路不明的食品,亦應避免路邊攤飲食,謹慎選擇衛生優良餐廳用餐。

同時,需確保與食物接觸的人或物都是清潔乾淨的,要使用不同砧板及刀具,分別處理生食與熟食,食用前要將食品充分加熱並在2小時內吃完,食物應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飲水則要煮沸,不喝生水。

民眾如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應於第一時間通報,並集中至醫院就醫,以利醫師判別是否為疑似食品中毒案件通報衛生單位調查,並協助採樣。

延伸閱讀:【觀點】寶林中毒事件中,遠百A13扮演什麼角色?也該負責還是掃到颱風尾?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