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陽光普照的3月下午,台北福華文教會館內,人潮將百餘坪大的會議中心擠的透不過氣來,全場座無虛席,晚到10分鐘的來賓只能在一旁站著聆聽。
這一天,是國內企業應用軟體業者鼎新電腦的上市法人說明會。
新經濟熱潮,帶動企業e化需求,使得鼎新近3年的EPS都保持在5元以上的水準,整體市場的成長,更使得相關軟體及服務業者前途看俏。
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資料顯示,台灣軟體產業產值去年首度突破新台幣1000億元的大關,今年將達1500億元的規模,而國外調查機構艾迪西(IDC)也預估,全球網路顧問服務市場規模,將從1999年的16.2億美元,成長至2004年時的99.1億美元,每年平均成長44%。
不論是公司基本面或市場前景,有著20年老招牌的鼎新,的確有吸引證券業者及一般投資大眾注意的題材。
**20年耕耘有成
**
「耕耘了20年的企業市場,終於進入成長階段,」鼎新電腦董事長孫藹彬說。
4月9日鼎新以106元掛牌後,公開發行2209張,除了以0.82%的中簽率,創下歷年來公開申購中簽率最低紀錄,更在上下震盪不已的4月份股市中,保持蜜月行情,股價持續上揚。
「當台灣企業還不知道什麼是軟體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在做軟體,」鼎新總裁古豐永回憶起早期的艱苦歲月,「我們是跟台灣企業一起成長走向世界。」
古豐永表示,因為這層淵源,比起國外廠商,鼎新更貼近台灣中小企業需求。他指出,中小企業導入資訊系統在意的,不外乎成本及企業內部資源分配所衍生的派系問題,而在成本上,國外廠商動輒數千萬,鼎新只要幾百萬就能搞定一個案子,很多時候,他們還必須居中做調人。
翻開鼎新的客戶名單,從拉麵店的食材管理,大到如華碩這類國際級公司的全球運籌,都能看到鼎新的產品。中小企業的每筆金額也許不高,卻掌握金字塔底端的大量。長久以來深入各行業的能力,也讓鼎新摸出各產業know-how,並逐步發展不同市場區隔的產品線,從最基本協助會計、物料管理的「超級特助」,到與代理荷蘭知名ERP品牌BAAN,五個等級的產品,使得多種客戶都可以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案。
**從游擊隊變正規軍
**
「20年對我們而言,不知是好還是壞,」孫藹彬表示,20年的經驗累積,的確可以讓顧問團隊接觸新客戶時,縮短學習時間,但20年的歷史也使得經營必須更組織化,「必須從游擊隊變成正規軍。」在孫藹彬的構想裡,鼎新的組織應該如正規軍打仗般,有伙房、有補給人員、有醫療人員,責任分組且各司其職。
發展知識管理系統是鼎新近期的重頭戲。
創立初期,鼎新就開始累積每一個客戶的書面資料,這些書面資料在1999下半年,按個別產業與個別客戶進行區分,逐步進行數位化工作,成為鼎新的資料庫,並依此衍生出各類上線工作手冊,讓服務人員可以更有效率地幫助客戶導入系統,解決各類使用問題。
古豐永表示,如果成效不錯,鼎新這套知識管理系統,將可以在1年後將商品化,進一步拓展現有產品線,逐步發展SCM、CRM與KM軟體,以完整的產品線,爭取鼎新在企業應用軟體市場的成長空間。
**客戶在哪,鼎新就在哪
**
群益證券分析師石隆智認為,「對越來越多企業而言,ERP是必備而非選配產品,」擁有完整產品線、本土化顧問服務團隊以及20年豐富經驗的三重優勢下,過去就是市佔率第一的鼎新,更站穩國內本土廠商的龍頭地位。
不過隨著台灣企業西進中國腳步漸快,中國概念發燒,強調「客戶在哪兒,服務就要到那兒;市場在哪兒,我們也要到那兒」的鼎新也積極佈局中國,透過第三地開曼群島,投資20萬美元於上海成立子公司鼎華。
「我們要儘快取得區域優勢,」孫藹彬指出,光是1999年,大陸地區就有800萬家中小型企業,鼎新看到的不僅僅是台商在大陸的市場,更著眼大中國區產業即將起飛的資訊化需求,特別是中國進入WTO後,市場潛力驚人。在策略上,鼎新持續以「中央廚房」概念,尋求中國當地廠商合作的機會,推廣成熟的產品,以取得市場位置。
當軟體服務業成為市場主流,類似鼎新的公司也將陸續掛牌上市,一如當年硬體製造業中的主機板和周邊零組件,而形成一整片產業。台灣本土的軟體工業能不能走出一條新路,投資人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