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晶片戰爭將持續到何時?
職掌ASML長達10年的前執行長溫彼得(Peter Wennink),才剛於今年4月任期結束時退休。
對於這項牽動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議題,溫彼得坦言,美中晶片戰是「意識形態」之爭,並非基於事實。他也指出,這樣的爭端將繼續下去,且料「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
遭美方抹紅?溫彼得:我的朋友是客戶、供應商、員工及股東
據《路透社》報導,溫彼得7月6日接受荷蘭《BNR新聞廣播電台》訪問時指出,關於美中晶片戰議題中的許多討論,根本不是基於事實(facts)或數據,而是基於意識形態(ideology)。
溫彼得也說:「你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我們是一家企業、必須在此事跟股東權益之間取得平衡,若一切都以意識形態來主導,那我我會有意見。」溫彼得也強調,ASML在中國經營30年,在當地有客戶也有職員,因此也背負義務。
溫彼得說,他一方面盡力遊說美方別讓晶片出口管制變得過嚴,同時在ASML智慧財產權未受尊重之際,向中國政府抱怨。他強調,「也許華盛頓當局認為我是中方友人。但事實並非如此。我的朋友是客戶、供應商、員工及股東。」
溫彼得也預測,美中晶片戰攸關地緣政治利益,恐怕還會延續好幾十年。
台積電為最大客戶,中國市場營收佔比近5成
過去一年多來,中美晶片戰仍是現在進行式。美方不斷祭出各種高階晶片及設備的出口禁令和限制,目前ASML半導體設備已有多項產品禁止出口到中國。
ASML主要客戶包括台積電、三星及英特爾,而前兩大客戶佔2023年營收逾5成。但據ASML今年Q1財報,台灣與韓國市場的機台營收占比,分別由前季的13%、25%下降至6%、19%;而中國市場的機台營收占比卻從39%上升至49%。
先前還有外媒報導,如果中國武力犯台,ASML與台積電,有辦法遠端關閉極紫外線光刻機(EUV),強制讓最先進機台停止運作。
中國若武力犯台,ASML有解方?
根據《彭博社》日前報導,若中國入侵台灣,ASML和台積電有能力遠端關閉全球最先進的晶片製造設備EUV(Extreme Ultraviolet),這將有效地防止關鍵技術落入中國手中。
報導稱,美國政府私下向荷蘭和台灣官員表達了對此情況的擔憂,並尋求保證,確保在中國侵略台灣時這些設備不會被利用。
幫時ASML和台積電的代表對此未作出回應,而荷蘭政府也進行了模擬演練,以更好地評估風險ASML的EUV機器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晶片製造設備,能夠印出最小的微晶片晶體管,應用於AI及軍事技術中。
這些機器需要定期維護和更新,而ASML可遠端控制其運作,必要時可以「殺死開關」。
EUV技術是什麼?
EUV技術,即極紫外光刻技術,是目前最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之一。EUV光刻機利用高頻光波來打印微米級別的晶片晶體管,這使得晶片能夠擁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尺寸。EUV技術被廣泛應用於高效能運算(HPC)、AI、智慧手機和先進的軍事設備中。
EUV的大小約等同於一台公車,價格非常昂貴,每台機器的售價超過2億歐元(2.17億美元),且需要定期維護和更新。台積電是ASML最大的客戶,擁有最多的EUV光刻機,這使得台積電能夠在半導體製造技術上保持領先地位。
ASML的獨特地位
ASML是全球唯一的EUV光刻機製造商,擁有獨家的技術和市場地位。ASML的技術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政府的保護,以防止受管制對象國家之手。荷蘭政府禁止ASML向中國出售EUV光刻機,這是應美國的要求,以防止中國在全球晶片戰爭中獲得競爭優勢。
ASML的前三大客戶是台積電(TSMC)、三星(Samsung)和英特爾(Intel) ,這些公司都是全球半導體製造的巨頭。不過中國仍是ASML最大的市場,美國甚至要求ASML取消一些原定交付給中國客戶的訂單。ASML預計,最新的出口控制措施將影響今年約15%的銷售額。
儘管如此,中國仍在努力推進技術自給自足,並在政府支持下,華為已經使用較舊的DUV(深紫外光)微影機及在美國強力制裁前所採購的生產設備,生產出了一款能夠與蘋iPhone競爭的手機。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戰略價值
台灣是全球最先進晶片的主要生產地,生產了世界上約90%的先進晶片,這使得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中國對台灣發動攻擊,這將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造成嚴重影響,導致供應短缺和經濟混亂。
此外,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Mark Liu)也曾表示,任何對台灣的軍事入侵都會使台積電的工廠無法運作,這一警告顯示了局勢的嚴重性,並強調了對全球技術基礎設施和經濟的深遠影響。
EUV技術的先進性和應用範圍使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佔據了不可或缺的位置。ASML的獨特地位不僅體現在其技術領先性上,更因其在地緣政治中的重要角色,使其成為美國和荷蘭政府在對華政策中的重要棋子。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特別是台積電,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價值無可替代。如果台海發生衝突,這將對全球經濟和技術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這也是各國政府極力防範的原因之一。
資料來源:Bloomberg、Reuters、Innovation Origins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