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崩跌!單日蒸發284億美元創紀錄,發生什麼事?Nike球鞋不潮了?一文解密Nike財報
Nike崩跌!單日蒸發284億美元創紀錄,發生什麼事?Nike球鞋不潮了?一文解密Nike財報
2024.07.02 | 新零售

全球運動品牌大廠Nike於6/27日公佈2024財年業績報告,年收入為514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1%,幾乎持平,若扣掉疫情最嚴重的一年,創下Nike自2010年來最慢的年度銷售成長速度。

也由於中國銷售疲軟及全球消費趨勢改變,Nike同步下調2025全年財測,並預期2025Q1銷售額將下降 10%,遠高於分析師預估的3.2%降幅, 導致Nike股價在6/28下跌近20%,創下歷來最大單日跌幅,市值在一天之內蒸發了284.1億美元。

2024財年:成長1%近乎持平,創下14年內最低紀錄

在2024財年,Nike的總收入達到514億美元,比上一年度的512億美元增長了1%。第四季度收入為126億美元,較前一年同期下降2%。Nike的每股稅後盈餘(EPS)在Q4達到0.99美元,淨收入增45%,達到15億美元。

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Donahoe(約翰·多納霍)表示,Nike正積極應對短期挑戰,同時在未來發展的關鍵領域持續取得進展。他強調,公司在運動創新、迎合消費者需求和市場擴展方面的努力,並表示對團隊為業務創造更大影響的能力充滿信心。

調降2025年預期,成崩跌導火線

Nike Direct第四季度的收入為51億美元,較去年下降了8%,主要是由於Nike品牌數位銷售下降10%和自營門店銷售下降2%所致。批發收入在第四季度達到7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

Converse收入則在第四季度則下降了18%,達到4.8億美元,主要因為北美和西歐市場的銷售下滑。

公司首席財務官Matthew Friend(馬修·弗蘭德)指出,儘管取得了進展,第四季度的結果顯示出一些挑戰,促使公司調降了2025財年的預期。

Nike為何崩跌?一句話:不夠潮

據《彭博社》報導,Nike被Adidas等競爭對手比下去,其令人失望的前景,導致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和瑞銀集團等7家經紀商修正看法「從樂觀轉為觀望」,將Nike的評級分數下調至3.8分,創下2017年以來最低水準。

針對Nike銷售陷頹勢的原因《路透社》則指出,由於Nike新品缺乏亮點,導致買氣節節下滑。反觀,積極打造設計創新的法國品牌Hoka One One、瑞士品牌On Running、日本品牌Ascis則逐漸崛起,搶走Nike不少客源。

據市場研究公司YipitData統計,截至5月25日,On Running佔美國運動用品零售店Dick’s Sporting Goods鞋類銷售額的12%,高於1月初的8%,Hoka One One佔比也由8%上升13%。至於Nike,佔比則由39%下滑至32%。

在股價方面,Hoka One One母公司德克斯(DECK),半年內漲幅43.62%,市值達到241.6億美元;On Running母公司On Holding AG半年內漲幅近45%,市值達到122.35億美元。

至於日本亞瑟士,半年內股價高漲120.79%,市值達到1.80兆日圓。

目前市場期待,隨著2024巴黎奧運將來,Nike計畫推出Alphafly 3、Pegasus 41代等頂級跑鞋來搶攻奧運商機,有望挹注2025財年的營運動能。

延伸閱讀:快樂蜂收購韓國咖啡老三70%股權!「稱霸菲律賓的男人」再出手,迷客夏也是他買的
聯發科375萬元奪冠!上市公司非主管均薪出爐:台積電排第7,Top10榜單有誰?

資料來源:《路透社》、《彭博社》、《華爾街日報

責任編輯:李先泰

關鍵字: #Nike #運動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浪潮下的眼睛革命:信驊科技如何用一顆晶片,看見產業未來
AI浪潮下的眼睛革命:信驊科技如何用一顆晶片,看見產業未來

當前智慧製造與AI應用正加速深入產業現場,影像監控的功能已從單純的錄影與回放,進階為結合AI技術的即時感知與判斷系統,為產業升級提供核心助力。以伺服器管理晶片(BMC)站穩腳步的信驊科技,這回瞄準更具應用想像力的產品:全景影像處理晶片,並透過結合AI與邊緣運算的技術升級,推進為「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

「我們希望從『看到』進化到『理解』。」信驊營運長謝承儒說。回首三年半前,他帶著在半導體產業的深厚經歷加入信驊,接下當時仍在探索商業模式與初始階段的Cupola360全景影像晶片(以下簡稱Cupola360)。面對信驊在既有伺服器管理晶片領域的成就,想在這個明星產品之外開拓新天地,無疑是技術與營運思維的雙重挑戰。而這場轉型,不僅是產品的升級,更象徵IC設計公司在AI時代中角色的重新定義。

從「賣晶片」到「賣方案」,破格思維為產品找到新出路

過去的監控系統畫面多以分割格呈現,資訊破碎且不直覺,常讓管理者疲於辨識。信驊推出的Cupola360,試圖以更貼近人眼的視覺邏輯,重構監控系統的觀看方式。不同於傳統攝影機拼圖式的影像拼接,這顆晶片能即時整合來自多個方向的畫面,以最符合人體的視角,提供使用者一體成形、無縫切換的全景視覺體驗。

「Cupola360就是扮演眼睛的關鍵角色。」謝承儒說,晶片若是單獨販售,對於終端使用者來說不僅延長了產品落地時間,也無法將Cupola360的優勢有最大程度地發揮。「你不能用過去那套賣IC的方法賣Cupola360。」想打破框架,謝承儒不僅掌握產品特性,也從自身經驗洞察產業現場在視覺巡檢上的關鍵痛點,進而找到最佳切入點。

他進一步指出,在高科技製造業、傳統工廠乃至大型設施管理中,人工巡檢普遍存在低效、不易標準化的問題。人員巡檢耗時費工,且常因操作不一致、記錄不完整而產生誤差,嚴重影響管理者對產能、設備稼動率甚至異常狀況的判斷。謝承儒舉了一個例子,倘若工程師未確實記錄與機台互動的時間,管理者可能錯估產線使用率,進而做出錯誤的投資與調度決策,這無形中都將造成企業營運的巨大成本。

意識到這些痛點,謝承儒為Cupola360找到了市場的定位與價值,成為管理者的現場分身,同時亦可解決巡檢不便、人為記錄失真、跨廠區監管成本高昂的問題。為降低市場導入門檻,信驊團隊自己打造攝影機硬體與軟體平台,將360度視野、即時影像拼接與AI模組整合成一站式解決方案,讓潛在客戶能一眼看懂產品的功用,並快速理解如何落地應用。

AI加持下的現場分身,不是監控更是判斷與決策工具

Cupola360 整合 AI 模組,從影像即時判斷到工業應用。
Cupola360 整合 AI 模組,從影像即時判斷到工業應用。
圖/ 數位時代

如今,Cupola360不只能為娛樂活動現場帶來全景的體驗,更成功打進製造產業工廠端,如鴻佰科技AI伺服器燈塔工廠、臺鍍科技熱浸鍍鋅廠等,協助第一線人員提升管理效率。「但我們想讓Cupola360從看清楚邁向懂得判斷。」謝承儒說。正是這樣的推進,讓團隊必須整合AI技術,同步拉高產品開發所需的成本資源。因此信驊選擇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希望藉由計畫補助加速升級,並串連更多場域端的合作資源。

「我們是個資源相對有限的團隊,晶創IC補助計畫幫助我們打通開發節點,鏈結更多場域與合作夥伴,讓產品不只存在於實驗室,而能快速落地。」謝承儒說,即便是上市公司,面對新產品線的龐大研發投入與市場開拓,政府計畫的協助仍至關重要,尤其在建立產業生態系、提供資源整合方面,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

信驊在導入AI技術後推出的「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除維持即時全景拼接與低功耗優勢外,進一步整合AI推論能力與客製化模型載入平台。這意味著客戶可以針對不同場域,如車流偵測、人流分析、機台運作識別等,快速導入符合需求的演算法,並大幅減少對雲端資源的依賴。

謝承儒表示,信驊不是在做監控,而是在幫助產業看得更清楚並做出更精準的判斷決策。這些應用遠不止於人流統計或安全監控,更深入到營運管理的核心。例如,工廠產線上不同操作人員的互動時間、無效待機狀態,甚至是否專心工作,都能透過Cupola360搭配演算法清楚掌握。而在公共空間的場域中,它能精確計算人流密度、移動熱區;在智慧城市的街口,則可協助辨識違停車輛、交通瓶頸與車流動線,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這套解決方案具備極高的彈性與擴充性,對於強調資安保密的客戶,信驊只提供晶片與模組,讓系統整合商或客戶自行決定部署邏輯;對沒有開發能力的客戶,則能直接採用信驊設計的完整方案。謝承儒更透露,Cupola360未來將積極與混合實境(MR)技術結合,在全景影像上疊加即時數據,提供超越肉眼的感知與資訊視覺化,讓管理者能從遠端「親臨現場」,並快速掌握一切所需的資訊。

走入百工百業現場,加速產業轉型腳步

謝承儒期望,讓AI晶片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二雙眼」。
謝承儒期望,讓AI晶片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二雙眼」。
圖/ 數位時代

「我們讓邊緣運算最需要的算力留在最該發揮的地方。」謝承儒自信地說,只要有了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設備就能擁有一雙能處理各種外界訊息的眼睛。這項產品不只為信驊開啟第二成長曲線,也向業界展示來自晶片設計起家的台灣公司,也能走向平台思維與系統整合的道路,成為真正能解決痛點、創造場景價值的科技夥伴。

從晶片到平台,從靜態監看到即時判斷,從單一市場到百工百業,Cupola360不只是信驊的一次勇敢挑戰,更是AI時代下一場「重新定義看見」的產業實驗。隨著這雙「AI之眼」在各行各業加速落地,也讓人們對於一個更智慧、更高效的未來擁有更加清晰的想像。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信驊科技
- 創辦人:林鴻明
- 核心技術:伺服器遠端管理系統單晶片、電腦與視訊延伸系統單晶片、360度影像專用處理晶片
- 資本額:新台幣3億7800萬元
- 員工數:135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