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磨128種力度變化!風扇小台廠打造7千元爆款電競鍵盤!久昌科技如何開創新藍海?
細磨128種力度變化!風扇小台廠打造7千元爆款電競鍵盤!久昌科技如何開創新藍海?

你能想像鍵盤上的一顆鍵,在下壓不到一公分的空間裡,竟能感受到128種力度變化嗎?

比如電競玩家輕按鍵盤,遊戲中的角色開始向前走,再下壓一點,他小跑了起來,按到底,角色就會全力衝刺。

一顆鍵之所以能玩出多種花樣,關鍵在底下的磁感應元件,久昌科技就是這領域專家。

風扇小台廠改攻鍵盤,發現新藍海

久昌2011年以研發霍爾IC起家, **霍爾IC是一種非接觸式、能偵測磁場變化的半導體元件,可用在開關、消費性電風扇和筆電上,利用磁場變化,達到調整轉向、轉速、螢幕開關等效果。
**
原本專注在消費型電風扇應用的久昌,5年前發現新藍海,將霍爾IC裝在電競鍵盤、搖桿上,吸引荷蘭、中國鍵盤品牌以及知名遊戲機廠上門,2023年營收較前一年成長近5成,毛利率更增加14.4個百分點,至近4成,預計今年第四季申請上櫃。這家小台廠究竟如何變身?

「你看,這就是我們做的鍵盤,每個鍵底下都有一顆IC。」久昌董事長葉錦祥介紹著自家產品,如數家珍。

他曾在同樣是開發霍爾IC元件的公司工作,因為看好這產業的發展,決定自己創業,而改採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製程後,讓久昌的霍爾IC具備省電、低成本等優勢。

霍爾IC鍵盤,開創新藍海

久昌最大股東益鼎創投的投資二部總經理鄭培毓形容,葉錦祥是「老醫師開新診所」,益鼎投資時,久昌才成立兩年、只有8名員工,辦公室則在一棟小公寓中,但產品卻已賣到賺錢,讓他看好這家小公司的前景。

不過,消費性電風扇畢竟是低階產品,難免遇到來自中國對手的競爭,IC價格直接腰斬,加上公司要成長不能只靠單一產品,讓葉錦祥決定尋找新應用,2019年意外發現鍵盤這塊潛力市場。

傳統機械式鍵盤得按到底、觸碰到機械開關,才會有反應,缺點是用久會產生機械零件老化、磨損問題;高階一點的光軸鍵盤,利用光學感測技術偵測按鍵的按下和放開狀態,也會因LED老化而產生光衰,導致按鍵失效或靈敏度降低,產品壽命通常只比機械式鍵盤長幾個月,而搭配霍爾IC的磁感應鍵盤,則能解決這些問題。

「用霍爾IC的好處是,按下去不會接觸到下面的重要元件,可以做防塵、防水層,使用壽命就能延長。」葉錦祥解釋,磁感應鍵盤分成開關型與線性型兩種,前者使用起來與傳統鍵盤相似,但產品壽命較長;後者則能做到每顆按鍵都會根據下壓力道產生不同反應,用在電競鍵盤上,可提升遊戲體驗。

下苦工獲回報!定價7000元鍵盤賣到缺貨

然而,鍵盤搭配磁性元件,最困難的就是維持一致性,也就是每個鍵下壓力道若相同,須產生同樣反應,如果輕壓A鍵就能輸入,B鍵卻要按到底才會作用,此時就得重新調整,後來荷蘭知名電競鍵盤品牌找上門,更是考驗的開始。

「市面上沒有技術可參考,不是很順利。」葉錦祥說,該客戶想做的線性型鍵盤,一致性更難控制,一個鍵盤要用60到80顆IC,更高階的甚至有104顆,代表這上百顆IC與按鍵互相搭配產生出的效果,不能有毫釐之差。

「測試時你發現一百個地方要調整,當你覺得調好了出貨給客戶,結果客戶檢查發現有一點落差,就算消費者使用不會有感覺,還是要調整。」久昌經過兩年的修改,才讓客戶滿意,進入量產。

當久昌新品準備上市時,卻碰上疫情,會採購高階電競鍵盤的網咖幾乎停擺,生意也受影響,讓葉錦祥不禁嘆:「在第一時間就進去這個市場也滿辛苦的,剛開始都沒有什麼成績。」

直到去年下半年,這款一台要價約7千元新台幣的鍵盤在全球賣到缺貨,久昌終於迎來春燕。葉錦祥認為,目前全球有相關技術的廠商僅兩、三家,久昌除了價格優勢,還有自己的測試廠,比同業更能確保品質。

第三季將推出車載IC

久昌的電競鍵盤、搖桿營收占比現在已達3成,葉錦祥透露,今年第三季還會推出車載IC,用來控制車門或車窗開關,而鍵盤新一代產品也將陸續出貨,整體營收有望超越去年,預計今年第四季申請由興櫃轉上櫃。

不過磁感應鍵盤市占率仍低,一名電競PC業者指出,磁感應鍵盤整體成本高達機械鍵盤的三倍,是讓品牌廠卻步的主因,因為一般玩家不見得願意買單,而且這類鍵盤得搭配軟體,軟體寫得好才會有人用,加上磁感應鍵盤靈敏度高,使用者容易誤觸,學習曲線較長,對電競產業來說,大量導入霍爾IC仍需要時間。

延伸閱讀:新光金半年從虧損62億到大賺204億!解密魏寶生的改革藍圖,他將如何打造「跨售生態圈」?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浪潮下的眼睛革命:信驊科技如何用一顆晶片,看見產業未來
AI浪潮下的眼睛革命:信驊科技如何用一顆晶片,看見產業未來

當前智慧製造與AI應用正加速深入產業現場,影像監控的功能已從單純的錄影與回放,進階為結合AI技術的即時感知與判斷系統,為產業升級提供核心助力。以伺服器管理晶片(BMC)站穩腳步的信驊科技,這回瞄準更具應用想像力的產品:全景影像處理晶片,並透過結合AI與邊緣運算的技術升級,推進為「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

「我們希望從『看到』進化到『理解』。」信驊營運長謝承儒說。回首三年半前,他帶著在半導體產業的深厚經歷加入信驊,接下當時仍在探索商業模式與初始階段的Cupola360全景影像晶片(以下簡稱Cupola360)。面對信驊在既有伺服器管理晶片領域的成就,想在這個明星產品之外開拓新天地,無疑是技術與營運思維的雙重挑戰。而這場轉型,不僅是產品的升級,更象徵IC設計公司在AI時代中角色的重新定義。

從「賣晶片」到「賣方案」,破格思維為產品找到新出路

過去的監控系統畫面多以分割格呈現,資訊破碎且不直覺,常讓管理者疲於辨識。信驊推出的Cupola360,試圖以更貼近人眼的視覺邏輯,重構監控系統的觀看方式。不同於傳統攝影機拼圖式的影像拼接,這顆晶片能即時整合來自多個方向的畫面,以最符合人體的視角,提供使用者一體成形、無縫切換的全景視覺體驗。

「Cupola360就是扮演眼睛的關鍵角色。」謝承儒說,晶片若是單獨販售,對於終端使用者來說不僅延長了產品落地時間,也無法將Cupola360的優勢有最大程度地發揮。「你不能用過去那套賣IC的方法賣Cupola360。」想打破框架,謝承儒不僅掌握產品特性,也從自身經驗洞察產業現場在視覺巡檢上的關鍵痛點,進而找到最佳切入點。

他進一步指出,在高科技製造業、傳統工廠乃至大型設施管理中,人工巡檢普遍存在低效、不易標準化的問題。人員巡檢耗時費工,且常因操作不一致、記錄不完整而產生誤差,嚴重影響管理者對產能、設備稼動率甚至異常狀況的判斷。謝承儒舉了一個例子,倘若工程師未確實記錄與機台互動的時間,管理者可能錯估產線使用率,進而做出錯誤的投資與調度決策,這無形中都將造成企業營運的巨大成本。

意識到這些痛點,謝承儒為Cupola360找到了市場的定位與價值,成為管理者的現場分身,同時亦可解決巡檢不便、人為記錄失真、跨廠區監管成本高昂的問題。為降低市場導入門檻,信驊團隊自己打造攝影機硬體與軟體平台,將360度視野、即時影像拼接與AI模組整合成一站式解決方案,讓潛在客戶能一眼看懂產品的功用,並快速理解如何落地應用。

AI加持下的現場分身,不是監控更是判斷與決策工具

Cupola360 整合 AI 模組,從影像即時判斷到工業應用。
Cupola360 整合 AI 模組,從影像即時判斷到工業應用。
圖/ 數位時代

如今,Cupola360不只能為娛樂活動現場帶來全景的體驗,更成功打進製造產業工廠端,如鴻佰科技AI伺服器燈塔工廠、臺鍍科技熱浸鍍鋅廠等,協助第一線人員提升管理效率。「但我們想讓Cupola360從看清楚邁向懂得判斷。」謝承儒說。正是這樣的推進,讓團隊必須整合AI技術,同步拉高產品開發所需的成本資源。因此信驊選擇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希望藉由計畫補助加速升級,並串連更多場域端的合作資源。

「我們是個資源相對有限的團隊,晶創IC補助計畫幫助我們打通開發節點,鏈結更多場域與合作夥伴,讓產品不只存在於實驗室,而能快速落地。」謝承儒說,即便是上市公司,面對新產品線的龐大研發投入與市場開拓,政府計畫的協助仍至關重要,尤其在建立產業生態系、提供資源整合方面,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

信驊在導入AI技術後推出的「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除維持即時全景拼接與低功耗優勢外,進一步整合AI推論能力與客製化模型載入平台。這意味著客戶可以針對不同場域,如車流偵測、人流分析、機台運作識別等,快速導入符合需求的演算法,並大幅減少對雲端資源的依賴。

謝承儒表示,信驊不是在做監控,而是在幫助產業看得更清楚並做出更精準的判斷決策。這些應用遠不止於人流統計或安全監控,更深入到營運管理的核心。例如,工廠產線上不同操作人員的互動時間、無效待機狀態,甚至是否專心工作,都能透過Cupola360搭配演算法清楚掌握。而在公共空間的場域中,它能精確計算人流密度、移動熱區;在智慧城市的街口,則可協助辨識違停車輛、交通瓶頸與車流動線,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這套解決方案具備極高的彈性與擴充性,對於強調資安保密的客戶,信驊只提供晶片與模組,讓系統整合商或客戶自行決定部署邏輯;對沒有開發能力的客戶,則能直接採用信驊設計的完整方案。謝承儒更透露,Cupola360未來將積極與混合實境(MR)技術結合,在全景影像上疊加即時數據,提供超越肉眼的感知與資訊視覺化,讓管理者能從遠端「親臨現場」,並快速掌握一切所需的資訊。

走入百工百業現場,加速產業轉型腳步

謝承儒期望,讓AI晶片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二雙眼」。
謝承儒期望,讓AI晶片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二雙眼」。
圖/ 數位時代

「我們讓邊緣運算最需要的算力留在最該發揮的地方。」謝承儒自信地說,只要有了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設備就能擁有一雙能處理各種外界訊息的眼睛。這項產品不只為信驊開啟第二成長曲線,也向業界展示來自晶片設計起家的台灣公司,也能走向平台思維與系統整合的道路,成為真正能解決痛點、創造場景價值的科技夥伴。

從晶片到平台,從靜態監看到即時判斷,從單一市場到百工百業,Cupola360不只是信驊的一次勇敢挑戰,更是AI時代下一場「重新定義看見」的產業實驗。隨著這雙「AI之眼」在各行各業加速落地,也讓人們對於一個更智慧、更高效的未來擁有更加清晰的想像。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信驊科技
- 創辦人:林鴻明
- 核心技術:伺服器遠端管理系統單晶片、電腦與視訊延伸系統單晶片、360度影像專用處理晶片
- 資本額:新台幣3億7800萬元
- 員工數:135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