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將扮演全球經濟火車頭
歐洲將扮演全球經濟火車頭
2001.03.01 | 科技

去年10月,總部設在巴黎的多國籍廣告巨人,帕布西斯集團(Publicis Groupe)的強勢領導者默利斯.勒維(Maurice Levy)開始注意到,美國傳來的消息中,露出不尋常訊息。一開始,是新建成屋的比率出乎意外地少,接著是新經濟裡的中堅份子,如蘋果電腦和英特爾等,首度發出獲利警訊,這些獲利警訊如同彈道飛彈般重擊了股市中飆漲至天際的股價。
到了現在,每個月至少去美國一趟的勒維,已經親眼看到經濟衰退各種現象。去年,美國客戶佔了帕布西斯集團總營業額80億美元中的40%左右,而勒維發現,這些美國客戶正以一種他多年未見的果決態度大刪廣告預算。「美國人一直有個特色,就是下決定快,但是會堅持下去,」勒維在他位於香榭麗舍大道旁、裝潢超摩登的辦公室裡說:「但是我多少感覺到,現在他們下決定時,不只是堅持而已,幾乎算是粗暴。」
歐洲各地的主管、投資人和執政者,以畏懼兼憂慮的心情(當然也帶有一絲幸災樂禍的意味),睜大了眼睛看著美國上演經濟遲緩的戲碼,一邊盤算著這對他們而言有什麼意義?這5年來,美國的經濟一直令全球眼紅,這場始料未及的經濟成長,促使股市、商用房地產和美元匯率都飆漲到歷史新高。歐洲的公司,從法國媒體巨擘維芬迪(Vivendi)和德意志電信(Deutsche Telekom)到貝塔斯曼(Bertelsmann)和法商食品集團Danone,無不競相在蒸蒸日上的美國加碼又加碼。新經濟已然成形,而且渾身都印著「美國」的字樣。況且這2年來,歐元一蹶不振,美國人的志得意滿,似乎也是理所當然。

**改變對美國看法

**
但歐洲大陸對美國的看法,卻在一夕之間改變了。既然美國慢了下來,那麼歐洲看起來就更強。自從1991年以來,這是歐洲第一次有機會超越美國。油價滑落、大舉減稅和創造大量工作,提振了消費者的信心和消費能力。支持歐元的人樂於看見美國吃到苦頭,他們說,此事暴露出美國經濟系統的矛盾性,美國是蒸蒸日上沒錯,然而這個榮景,是靠著消費者的信用過度膨漲、公共開支吝嗇無比及剝削勞力的外國工廠所生產之商品而建立起來的。
另外一群歐洲主管與決策者,對於美國的看法就顯得鎮定沈著。他們心裡很清楚,在美國繁榮興盛、熱烈渴求歐洲進口貨時候,歐洲一定是比較容易爬起來的。況且現在歐洲的企業,每年都從生意做不完的美國分公司拿到千百萬美元利潤,如果美國經濟衰退,這筆利潤勢必縮水。「往後美國那邊收過來的營業額一定會減少,」丹尼耶.布東(Daniel Bouton)表示,他是法國第二大的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這些實事求是的人,並不會因為美國陷入困境而興高采烈,反而把明年看做是歐洲經濟進展關鍵年。歐陸公司和政府必須證明,就算他們在美國的貿易夥伴對歐洲貨沒有強烈需求,而且他們在美國的分支機構不再有日進斗金的利潤,他們照樣能穩定地成長。

**歐洲經濟更上層樓

**
更重要的,歐洲人面對著的,是一個心理上考驗。這5年來,美國的優異表現,迫使歐洲公私機構為了強化競爭力而捐棄了陳舊作法。歐洲已回應美國的挑戰,雖稱不上完全成功,但的確比以往加倍努力。現在,若美國衰退,歐洲則回升反彈,那些要求歐洲停止改革,不要再為了改進生產力與投資效能而實行強硬手段的呼聲,將會越來越大。「歐洲的相對強勢,可能會使布魯塞爾的人開心地大開慶典,但這是有後遺症的,」總部設在倫敦的資本經濟公司(Capital Economics)總經理,羅傑.布托(Roger Tootle)表示:「政府要是以此作為迴避改革的藉口,那就非常不幸了。」
這種走回頭路的事情,會令人甚為失望,畢竟在這個世代中,歐洲從沒這麼強過。新增工作機會的比例之高,是10年來僅見。經濟表現終於轉好,而且情況很明顯,那就是歐洲經濟再怎麼減緩,也不會像美國那麼嚴重。經濟學家大多預測下半年歐洲的經濟會更上一層樓,因為減稅幅度達國內生產毛額0.8%左右,而且可預期的能源價格波動,會讓消費者荷包多出5000美元。再說,近來股市崩跌也沒嚇到歐洲人,因為歐洲人持有的股份比美國人少。在美國,用來購買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與共同基金的支出,達每年每戶可支配收入之160%,在歐洲,這個比例是50%。

**歐元挑戰全球最大經濟體

**
所以,歐洲人冀望於今、明兩年,將歐元區發展成全球最強大的經濟體。歐洲今年的成長率預估為2.5%至3%,這大概會成為自1991年以來,歐洲首度超越美國的年度。「歐元區的經濟穩得很,」盧森堡的總理兼財政部長,尚克勞.竣克爾(Jean-Claude Juncker)說:「我一點兒都不擔心我們會被美國的經濟遲緩拖垮。」
歐洲人也不覺得美國人高科技獨步全球。現在歐洲的行動通訊技術居世界之冠,擺出一副要主宰無線網際網路(Wireless Internet)的架勢。許多電信公司也都篤定認為無線的網際網路會徹底地讓網路改頭換面。歐洲的汽車廠在汽車的產製與銷售方面,比美國的汽車廠更有效率,此外,空中巴士(Airbus Industrie)的飛機訂單,也比波音多得多。
在金融方面,現在歐洲人也比美國人更有規模、技巧、與勢力。在1999年初買下美國信孚銀行(Bankers Trust)的德意志銀行,以及去年買下華爾街大型券商潘韋伯公司(Paine Webber)的瑞士銀行(UBS),都是全球運籌的大集團;現在這兩家公司都很有機會晉身為頂級的投資銀行,與華爾街的大公司平起平坐。
2、3年以前,華爾街根本不把這兩家銀行看在眼裡。目前在輔導全球購併交易方面,UBS是第六大的銀行,而德意志銀行則是以歐元發行證券的首席證券承銷商(underwriter) 。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 Group)早已擁有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證券(CSFB),去年更買下了帝傑證券公司(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現在瑞士信貸銀行已經是美國的主要業者之一。
歐洲的力量,還不止於金融方面而已。總部設於倫敦,專門追蹤分析師報告的IBES International,預估2001年歐元區的企業獲利會暴增11.3%,而這比美國地區5%左右的表現要好上許多,歐洲的投資人在此激勵之下,可能會把自1999年初以來,在美國將近投資5000億美元的一部份回流到歐洲。
同時,歐洲各國政府終於設法改善基本環境。在歐元的架構下,歐洲國家再也不能靠著壓低匯率、或是操縱貨幣政策來與別人競爭,而是要減少稅負或社會福利,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將大幅減稅,即是最好證明。1998年時,德國對於企業保留盈餘(retained corporate earnings)所課的名目稅率是56%,今年德國即將把這個稅率調整為38.6%(比美國的40.8%還要低)。而瑞典和英國,都因有意加入歐元體系後而經濟起飛,這實不令人意外。

**歐盟加速經濟改革

**
歐盟即將向南與向東大舉拓展這個事實,更助長了歐洲一片欣欣向榮的感覺。想在2005年時加入歐盟的國家多達7個,其中包括有著4000萬消費者的波蘭。這些國家跟核心的歐洲結合之後,經濟狀況將會迅速起飛,就像1990年代西班牙加入歐盟時一樣。
加入歐盟的確會啟動一股良性循環,如果能持久,經濟成長引來更多投資,更多投資又將助長經濟成長,所以政治人物和選民,就會更大膽地採納歐陸急需的改革行動。經濟學家說,今年歐洲的進口金額大概會比去年高75%;日本財務大臣宮澤喜一希望,歐洲興盛的景氣,能多少彌補因為美國低迷不振而受創的亞洲出口業者。「今年要看歐洲,」1月14日他在神戶舉行的亞歐經濟部長會議上說:「我們希望,歐洲會扮演世界經濟的火車頭。」
這些都是好事,但是歐洲還得先通過一項大考驗。這項考驗其中的一部份,是指政治上的選擇。歐盟15個會員國中的8個會員國(包括最大的那4個會員國),將在接下來這18月中碰上大選 。在目前這個政治循環的階段,政府通常是不願徹底進行改革,舉例而言,別期待德國的改革首相施洛德(Gerhard Schroder)會在近期內設法放寬限制嚴格的勞工法令,但是如果施洛德能把德國急需但卻不受歡迎的福利改革堅持下去,就足以保持改革的動能了。

**持續改革的考驗

**
另一個考驗的項目,是如何才能持續讓政府受到壓力,願意好好地協調經濟與金融政策。歐盟11國財政部長會議缺乏執行決心,無法設立真正的歐洲財政部,以推動全面性福利裁減,進一步放寬資本市場管制。「歐洲是個經濟巨人,但是這個經濟巨人有政治上的罩門。」位於布魯塞爾歐洲政策中心(European Policy Center)的主管,史坦利.克洛斯克(Stanley Crossick)如是說。到目前為止,各國政府都已經謹慎地逐步解除福利國家的重負,但若法國或德國決定退出改革的行列,那麼法律上歐盟是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他們的。
最後,還有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所面對的考驗。羽翼初豐的歐洲央行從未想到要可長可久:它只會傾向試著在不引起通貨膨脹情況下調高利率。「以後歐洲中央銀行會變得比美國聯邦儲備會還要鷹派,」寶源所羅門美邦公司(Schroder Salomon Smith Barney)策略分析師,麥克.桑德斯(Michael Saunders)說。歐洲中央銀行除了要懂得如何升息之外,也要懂得如何降息才行。
除此之外,歐洲還要走很多路,才能真正爬出美國的陰影。比如說,歐洲公司可得把資訊科技方面的花費加上一倍,才能讓生產力趕上美國的水準。勞工政策改革、預算緊縮、更進一步地減稅,該做的事情還多得很。歐洲已經邁開了大步,現在該做的,是穩定地前進。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