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來了,然後呢?
歷任的聯合國秘書長,在不同場合致詞時,相信都不約而同地指出,當前全球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貧困、飢餓、健康不平等、教育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等。
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著全球數十億人的生活品質,也對地球的未來構成了威脅。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聯合國在2015年提出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旨在到了2030年可以實現一個更加公平,且可持續的繁榮世界。
很遺憾的,在許多調查報告和科學預測中,我們仍遠遠落後此一目標一大截,例如巴黎氣候協議期盼各國能貫徹減排政策,讓本世紀末全球增溫不要超過2度,甚至不超過1.5度C,而這個數字在接連的COP27和COP28大會上,已被證實幾乎不可能做到,暖化帶來的災難已難以避免,我們只能盡減緩傷害。
雖說AI並非全新的技術,但在這幾年逐漸有令人期待的「務實」應用,不光只是下贏西洋棋與圍棋,而是真正進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我們有理由相信AI也能在永續發展目標上,扮演積極輔助的角色。
UN體系裡不同的機構多年來都有相關研究,指出人工智慧在消除貧困、飢餓、提升健康福祉、提供優質教育、管理水資源、推動清潔能源、建設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應對氣候變化以及促進和平與正義方面,有著相當的潛力。
經濟及社會理事會(ECOSOC) 更是在多次會議上強調AI對SDG發展的正面影響。當然,凡事不能只看一面,根據英國「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公布相關專家們的共識 :
AI固然有助於實現79%,共134個永續發展細項目標;但也有礙於35%,共59個細項目標的實現(而有些目標在導入AI後,同時有助亦也有害),甚至是伴隨高運算需求的高耗能,若這些能源又多半來自傳統燃料,那對氣候影響勢必造成更重的負擔。
不過總體來說,AI對於SDG但利大於弊的趨勢仍很明顯,值得我們投入更多的研發與建構可行的創新模式。
貧困與飢餓:農業輔導,確保糧食安全
我們從幾個例子先來看看AI在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貢獻,在消除貧困與飢餓等方面(SDG1,2),AI可以通過分析衛星影像和社會經濟數據,幫助識別和定位偏遠與貧困地區,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與政策制定。
例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印度使用AI技術來檢測農作物疾病 ,確保及時的防治措施,同時優化種植和灌溉系統,提供精確的耕種指導協助,幫助農民作出更明智的決策提高農作物產量,進而減少浪費。
醫療領域:打造早期醫療,預防勝於治療!
在健康領域(SDG3),AI在疾病診斷和個性化治療方面已經用於多個輔助診斷的領域。例如,AI算法可以分析醫學影像,早期發現癌症等疾病,而穿戴式AI設備則可以即時監測各種生命體徵,提前預測健康問題。
AI將醫療行為從過往的「產生疾病->接受治療」提前為「預測疾病->預防治療」的模式,大幅降低成本,也能有助於提升病患的福祉,避免身體發生重大變故後,才開始緊急搶救。
再者,正由於AI可以被用來分析各項身體數據,檢測並追蹤諸多慢性疾病的狀態,配合適當的硬體設備,AI可以幫忙管理像是癌症,糖尿病和進行慢性疾病的遠端照護,這對於居住在偏遠地區,以及醫療資源沒那麼豐富的發展中國家,無疑是個福祉。
教育領域:一場翻轉偏鄉的教育革命
至於教育(SDG4)更是AI能大展身手的場域,虛擬智慧導師和沈浸式學習正掀起一場教育革命,並改善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成效,而這一切都有AI的導入,讓機器學習根據學生的個人需求進行調整,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適當的挑戰和支持。
此外,AI工具還可以在偏遠地區提供高品質的教育資源,有機會縮小教育的城鄉差距。
例如,AI驅動的學習平台已經在多個國家被用來支持教育普及。最好的案例便是這兩年「生成式AI」大量應用於教育生態,幫助老師縮短備課的流程與時間,也能更好的根據課堂的學生回饋,進行差異化的學習進度追蹤與評估 。
這都是過去需要靠大量人力且時間密集的投入,現在有了AI的輔助,讓老師能有更多時間更專注於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人文關懷。
城市治理:「智慧城市」不再是願景
最後想談談環境與城市治理的層面,AI同樣可以(且已經)做出的貢獻。像是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幫助識別供水系統中的洩漏點,優化維護計劃。
通過分析來自感應設備即時回饋的數據,AI可以即時檢測異常情況,減少浪費和洩漏,確保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
這樣的模式同樣可運用於空汙防治,在烏干達,受到GoogleAI計畫資助的Engineer Bainomugisha和馬凱雷雷大學團隊,針對坎培拉城市街道的嚴重空汙問題,結合大眾交通工具與AI數據分析,可望協助烏干達的數百萬民眾享有更優質的生活和空氣品質。
類似的想法同樣適合放大到「智慧城市」的治理,在城市規劃與運作中,AI技術可以優化交通管理,垃圾收集和能源使用效率(例如調和尖峰,離峰時段用電)。
通過分析交通模式並連線到基層的交通號誌,AI的管理可以減少塞車和減緩特定區域的交通廢氣排放,而AI驅動的垃圾管理解決方案則提高了回收率,減少了填埋場或焚化的需求。
多個城市開始使用AI技術來改進城市基礎設施的運營和管理,並取得明顯的效益,從越來越多的「城市自主碳揭露」報告中,可以觀察到不同城市對於氣候減量承諾,溫室氣體排放量及減量目標,以及氣候行動等,都有AI的影子。
總結來說,AI在促進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方面具有很好的潛力,通過負責任和公平地利用AI帶來的便利,我們可以更有自信的應對全球挑戰,創造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未來。
AI不僅是技術的創新,在適當的框架之下,更是實現全球永續發展的強大工具。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國際合作和政策支持,以確保AI技術能夠真正發揮影響力,實現聯合國所提出的美好願景。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責任編輯:溫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