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網紅」是什麼?為何被fire還要昭告天下?一文解析大裁員時代的生存之道
「失業網紅」是什麼?為何被fire還要昭告天下?一文解析大裁員時代的生存之道

遇到裁員時,你會怎麼做?和親朋好友訴苦大喝一晚、默默開始投履歷,又或者出去旅行休息一段時間?

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將被解僱的消息發上網,錄下與人資溝通的過程、甚至做起裁員生效倒數計時,像這樣的「失業網紅」近年正快速增加,成為社群平台上的新興現象。

在過去,失業總被認為是件需要隱瞞、有些丟臉的事。各種影視娛樂也不乏劇中角色遇到裁員,選擇瞞住家人、假裝仍在正常上班的場景。失業往往與「能力不足」、「無法勝任工作」等標籤連結在一起,使得人們習慣對此三緘其口。

「以前你會因為被解僱而遭到指指點點,即使人們知道這可能不公平。」哈佛商學院教授珊德菈.蘇切爾(Sandra Sucher)表示,「邏輯大概是這樣『被解僱代表你有問題。』」

一支「公開被裁」影片暴紅,連CEO都留言致意

但現在,許多人選擇在網路、社群平台上公開自己被解僱、裁員的消息,錄製影片闡述自己的心境、也作為其他人遇到相同情況時的應對參考。

網路公司Cloudflare前員工布列塔妮.皮奇(Brittany Pietsch)就是這股新文化中的經典案例,今年初她將自己被解僱的影片上傳到TikTok,立刻獲得廣大迴響,隔天便有上百萬次觀看。

時至今日,該影片有著超過7.5萬次按讚、4,000則留言回覆。皮奇的影片甚至促使Cloudflare執行長馬修.普林斯(Matthew Prince)公開回應,表示很遺憾公司的作法有所欠缺,將吸取教訓從中改進。

被裁員,可能不是自己有問題

失業網紅的出現,一部分和過去幾年劇烈的職場環境變化有關。疫情期間,科技人才獲得前所未有的重用,各家科技公司祭出高薪招兵買馬,科技業享有優渥薪資、極高福利,甚至可以遠端上班。

但隨著經濟下滑,多間科技公司大刀裁員,許多人因為不可抗力的因素失去工作,甚至可能是被遠端通知。《彭博社》指出,從2022年至今科技界有超過50萬人被解僱,失業比以往變得更平常、容易面對。因為現在失業不再與能力不足劃上等號,更可能代表的是管理層決策失誤。

波士頓大學凱斯特羅姆商學院高級講師摩西.科恩(Moshe Cohen)也提到,被解僱──尤其是遠端解僱──是非常讓人挫折的經歷,常讓會讓員工感到震驚及無助,「當人們感覺被剝奪自信時,會做些什麼來挽回信心?一種辦法就是公開他們身上所發生的事。」

公開失業,不只是宣洩情緒

再加上,這類充滿真誠情緒表達、能夠引發觀眾共鳴的內容,在社群平台上通常能夠獲得大量曝光與分享──也能夠帶來獲利。佐伊.普理查德(Zoe Pritchard)在兩年前失去顧問工作後,便轉職當全職Youtuber,她發布自己失業影片的那個月,就收穫了1萬名粉絲以及5,000美元的廣告收入,這比她原先的實拿薪水還來得多。

過去3年裡,被三度裁員的喬凡娜.文托拉(Giovanna Ventola)也在今年發布了她的失業影片,透過分享應對失業的看法,她成功收穫了2.6萬名粉絲,現在開始尋找變現的管道。

另外,即使不追求當個網紅變現,部份工作者也透過公開失業的機會,作為向外界表明自己待價而沽的管道。《彭博社》指出,有的LinkedIn使用者會透過寫下情文並茂的告別貼文,表達自己現在沒有工作歡迎洽詢,還會在彼此的貼文裡回應來增強演算法,甚至一齊編纂聯絡資料,供企業人資使用。

談論前公司仍要謹言慎行

雖然被裁員難掩不滿,發出失業影片、公開失業消息或許完全合理,但激動下不加思索的各種言論及回應,有可能對自己未來的職涯帶來不利影響。

人力資源公司ABS Staffing Solutions創辦人艾莉兒.舒爾(Ariel Schur)就呼籲,人們在公開失業時可以著力在一些較溫和的內容,例如怎麼重新設定職業目標、怎麼繼續前進等等,明白分享自己的心境可能不是好作法,「如果我們看到求職者分享這些,他可能就不會是我們的優先人選。」

「我理解這種需求,但這對我來說是種危險訊號。」人才公司Continuum執行長諾蘭.丘吉(Nolan Church)則認為,失業者不應該公然聲稱自己被解僱,人們往往是有偏見的,會認為被裁員是存在能力不足等因素,他建議求職者應該好好包裝自己,例如說自己想休息一陣子好好充電、或者想投資自己,都勝過公開自己被裁員。

前Google人資、職涯發展導師法拉.夏吉(Farah Sharghi)認為,這種公開失業的內容,是社群媒體時代和職場動盪下的自然結果。「在TikTok等平台上公開分享被裁員經歷,顯示出人們邁向更高透明度,以及分享個人故事的需求。」她指出,「談談被裁員是一回事,和人們一起體驗它發生在自己身上又是另一回事。」

延伸閱讀:【觀點】他山之石可以生猿:美日遊戲業界如何觀察《黑神話》?

資料來源:Bloomberg華爾街日報BBC

責任編輯:李先泰

關鍵字: #裁員 #Tiktok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MIT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高達 95% 的生成式 AI 專案無法創造實際商業價值。問題出在哪裡?不是技術不足,是多數企業僅將 AI 視為「工具」,而非「戰略」,結果往往購買了許多應用卻難以串聯,數據彼此割裂,遂形成新的「數位路障」。

台灣市場也有相同矛盾。《2025 台灣 AI+MarTech 白皮書》指出,近五年軟體工具數量暴增 264%,但企業卻普遍面臨「工具越多、整合越難」的困境。對此,漸強實驗室於 9 月 16 日正式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提出一站式平台,將行銷、銷售與客服的資料流整合,縮短企業從洞察到行動的距離,實踐「重塑商業溝通」的使命。

為什麼必須 AI-First?

2025 漸強年度產品發表會除了展示產品之外,更同步舉辦了「漸強實驗室 x 企業領袖共創圓桌:以AI 重構企業成長引擎」。活動由《數位時代》創新長 James Huang 主持,邀請 Google Cloud 大中華區企業雲端技術副總經理 KJ WU、國泰健康管理顧問資深協理郭怡賢,分享全球 AI 趨勢與導入挑戰。現場超過 50 位 C-level 高層齊聚,包括屈臣氏、kkday、雅詩蘭黛、全國電子等領導品牌,共同聚焦 AI 對企業未來的影響,展現漸強在 AI 轉型議題上的產業影響力。

在這場活動中,漸強實驗室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薛覲曾在產品發佈會表示,AI 已成為國家、產業與企業的分水嶺,如:美國人均 GDP 已達 9 萬美元,但增速放緩至 1~3%,因此政府選擇 All-in AI,以重燃生產力引擎;另一方面,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則將 AI 視為「彎道超車」的契機——AI 競爭,儼然成為國家實力再洗牌的契機。

回到企業層面,AI 不只加速工作流,也創造結構性的效率差異。薛覲表示,兩家同樣維持 20% YOY的公司,若其中一家具備 AI 能力,效率差距將被迅速放大。

漸強實驗室
圖/ 漸強實驗室

不過,更根本的挑戰是當 AI 接手重複任務後,員工時間如何被重新定義?如果 AI 僅僅讓回覆更即時、報表更漂亮,價值仍然淺薄;真正的關鍵是讓相同人力創造雙倍產出,或用一半資源達成既定目標。

因此,漸強實驗室提出「AI First、AI Driven、AI Built」的核心觀。對國家,AI 是戰略武器;對產業,是效率槓桿;對企業,則是生存門票。此刻若還選擇觀望 AI,代價恐怕是被淘汰,唯有主動擁抱 AI,才有機會獲得指數級成長。

漸強實驗室三大平台串聯,AI戰略再下一城

為了讓 AI 發揮戰略價值,漸強採取內外並進的策略。一方面重塑內部流程,包括目前約 90% 的程式碼透過 AI 協作完成,開發速度提升近五成;或透過導入 Google AgentSpace 將內部訓練效率提升 40%、業務提案時間縮短 80%。

同時,漸強也將AI經驗沉澱為產品,端出三大平台形成完整的 AI 生態。包括:

MAAC(企業專屬的行銷成長架構師),不再只是發送工具,而能在對的時間將對的內容送給對的人。如保健品牌 Vitabox 使用分眾功能,訊息點擊率提升六倍、廣告投資報酬率成長 3.7 倍;電商 Coupang 則將文案產出時間縮短 70%,團隊效率明顯提升。

CAAC(讓客服與銷售成為 Super Agents),則透過多角色 AI Agent 即時回覆,自動解決八成常見問題,以餐飲品牌為例,導入後對話處理量提升 233%,首次回覆時間縮短至原先的三分之一,成功優化客服團隊效率與工作量能。

DAAC(24 小時挖掘洞察、可自動行動的 AI 數據顧問),作為漸強實驗室的全新產品,定位為全自動 AI 數據分析平台,能將分散於行銷、客服、會員標籤的資訊整合,把以往3~5天的跨部門數據彙整加速到 3 分鐘內完成,並一鍵開啟執行建議,幫助企業立即把握機會、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漸強實驗室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為終結工具、數據
圖/ 漸強實驗室

漸強整合三大平台構成「AI All-in-one Solution」,形成一個不停轉動的生態系。從 MAAC 完整剖析全通路數據、一鍵觸發自動化行銷,到 CAAC 即時 360° 洞察顧客需求、一鍵啟動專屬對話,再到 DAAC 即時數據分析轉化為行動,一步步幫助企業決策不再依靠經驗直覺,而是由數據與 AI 驅動的最佳智慧。

AI 落地的最後一哩路

從產品戰略可見,漸強將 AI 的運作理解為一個不斷循環的系統:AI Agents 執行任務-結果沉澱為決策依據-經由大模型判斷方向-再驅動新一輪行動。唯有所有環節緊密相扣,AI 才能真正驅動價值;一旦斷裂,就會退化成孤立的單點工具。

因此在產品工具之後,漸強也提出 AI 顧問服務,將多年實戰經驗濃縮打磨,帶領品牌一步步界定痛點、快速試錯、人機分工、持續優化,協助品牌建立能長期演化的系統,讓技術在導入之後,還能持續成長。

薛覲比喻,漸強作為創新歷程就像是「蓋教堂」,目標使命始終如一,唯隨著時代演進,一次次聚焦解決某個挑戰,逐步將藍圖逐步堆疊實踐。走到 AI 時代的分水嶺,漸強不只給出解方,也盼能拋出更大的思考格局,帶動企業讓 AI 成為決策的核心,讓產品與顧問形成互補生態,陪伴企業從工具導入走向結構轉型;當多數企業仍在試水階段,那些率先建構 AI 驅動的組織,將更快抵達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