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純電車、油電車、氫能車市場匹變!純電車的黃金時代將沒落?油電車迎來復興?
【觀點】純電車、油電車、氫能車市場匹變!純電車的黃金時代將沒落?油電車迎來復興?

2022年全球電動車銷量達到約1070萬輛,佔全球新車銷量的14%。其中,中國占據了全球市場的60%以上,這背後的動力來自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充電基礎設施的快速建設以及本土車企如比亞迪(BYD)和上汽集團等品牌的崛起。

這一現象已讓歐洲、美國等傳統汽車強國產生競爭壓力,國際間對中國在電動車市場的主導地位表現出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焦慮。

然而,這一全球性的市場變化不僅僅是經濟和技術層面的現象,它背後還隱藏著複雜的地緣政治因素。隨著中國不斷擴展其電動車版圖,特別是在歐洲和美國的進軍,區域競爭逐漸加劇。

2023年,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啟動了反補貼和反壟斷調查,指責中國車企憑藉國家補貼以不公平低價進入歐洲市場,對本地汽車業構成威脅。類似地,美國也考慮對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徵收高達100%的關稅,這一舉措可能會徹底改變中國品牌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的競爭格局。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對純電動車技術的依賴是否會發生變化值得深入討論。隨著地緣政治的影響加深,電動車技術的發展可能會進入多元化的路徑。

比亞迪BYD汽車王朝系列 元Plus 海外版ATTO3 2023 油電混合車
中國電動車快速崛起的動力來自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充電基礎設施的快速建設。
圖/ 比亞迪BYD汽車日本官網

中國純電車崛起,將使歐美政策轉向?

歐美國家和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是否會考慮轉向其他技術解決方案,如油電混合動力車(HEV)和氫燃料電池車電動車(FCEV),成為抵消中國在純EV領域競爭優勢的可能選擇?

過去幾年,全球汽車市場的技術選擇看似越來越單一,純電動車成為了主流的技術路徑。然而,隨著地緣政治的變數增加以及區域經濟利益的博弈,這一趨勢可能並非不可逆轉。近來一些跡象顯示,油電混合動力車和氫能車這些曾被視為過渡技術的選項,正在重新獲得市場關注。

這其中的原因不僅在於技術本身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可能逐漸認識到,僅僅依賴電動車未必能在短期內解決碳排問題。

儘管電動車在行駛過程中實現了「零尾氣排放」,但其對電力需求的巨大依賴可能會加重國家電網的負擔。這對於仍然以石化燃料為主要發電來源的國家來說,形成了一個矛盾: 即使推動電動車的普及,若電力來源依然依賴燃煤或天然氣,整體的碳排放仍然無法有效降低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全球電力需求每年以2%的速度增長,隨著電動車的快速發展,這一增長趨勢預計會進一步加速,這給供應鏈和基礎設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電池生產國,佔據了超過70%的市場份額,這讓歐美國家在新能源車的供應鏈上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大幅上升。

面對這樣的戰略風險,許多國家不得不考慮多元化的解決方案,以確保自身的能源和經濟安全。

因此,油電混合車和氫能車這些技術解決方案重新成為政策制定者考量的選項,因為它們不僅能夠減少碳排放,還能在現有基礎設施有限的情況下實施,減少對電網的壓力。

未來幾年,全球交通革命的走向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政策、地緣政治和市場需求的綜合作用。隨著歐美國家在新能源車市場中的競爭加劇,各國政府將不得不重新評估其長期的減碳策略,進而影響到純電動車、油電混合車和氫能車之間的市場競爭態勢。

做為過渡方案的油電混合動力車將迎來復興?

油電混合動力車的出現,最初是做為一種過渡技術,用以填補從傳統燃油車到純電動車之間的空白。在過去幾年,混合動力車曾經因為純電車的快速普及而逐漸淡出市場焦點。

然而,2022年全球銷售了約310萬輛油電混合車,其中豐田的Prius成為了標杆產品,總銷量超過600萬輛,顯示混合動力車依然有市場需求。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尚不成熟的市場,如東南亞和部分歐洲國家,油電混合技術的可靠性和靈活性提供了一種現實的過渡方案。

油電混和車
油電混合動力車的出現,最初是做為一種過渡技術,用以填補從傳統燃油車到純電動車之間的空白。圖為現代汽車油電混合車。
圖/ hyundai

但從技術角度來看,油電混合車並不是長期的解決方案。首先, 油電混合車必須同時配備內燃機引擎和電動馬達,這代表車輛需要同時運作兩個系統。不僅在設計上增加了複雜性,這也意味著維護成本更高,並且車輛的整體重量增加,從而降低了能效

與其花費大量資源在這種雙重技術系統上,還不如全力投入單一的技術突破,例如提升傳統燃油引擎的節能效率,或是專注於研發更高效能的電池技術。

此外,油電混合車的定位更加像是權宜之計。長遠來看,汽車工業仍會在兩條路線上分化:一條是針對高效能的燃油引擎,另一條則是持續開發純電動車。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油電混合車在大規模普及上的難度頗高,因為其生產成本較高,且維護複雜,而未來汽車市場最終將更偏向於單一技術的純化。

氫能車能彎道超車取代純電車嗎?

除了油電混合車,氫能車(FCEV)也常被視為解決碳排放問題的未來技術之一。

氫能車的優勢在於其續航能力強、加氫時間短,且氫燃料的產生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實現零碳排放。然而,氫能車的發展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尤其是在基礎設施方面。

與電動車相比,加氫站的建設成本高昂且技術複雜,這讓許多國家在推動氫能車的普及時遇到重大瓶頸。

從技術層面來看,氫能車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氫氣生產、儲存和運輸的高成本。這使得氫能車的整體市場化速度相對緩慢。

儘管日本豐田等企業在氫能技術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並推出了如豐田Mirai這樣的氫能車型,但大規模的商業化推廣仍然面臨挑戰。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報告,2022年全球氫能車的銷量僅為約1萬輛,這與電動車的銷售量形成了巨大反差。

氫能車的普及程度高度依賴於各國政府在基礎設施上的投入以及市場政策的支持。相比於電動車的充電站建設,加氫站的建設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大的資本投入,這使得氫能車的商業模式在短期內難以與電動車競爭。

現代氫能巴士Elec City
氫能車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氫氣生產、儲存和運輸的高成本。
圖/ 現代

國際政治攪局,新能源汽車發展充滿不確定性

回到國際政治的層面,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競爭已經不僅僅是企業之間的博弈,而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美中兩國的技術競爭不僅涉及企業補貼、關稅政策,還牽涉到更大的全球權力競爭。

在這種背景下,歐美國家對油電混合車和氫能車的短期支持,更多是為了保持技術多元化,以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但就目前趨勢來看,純電動車仍然是全球實現淨零碳排的主流技術路徑。

這種短期的技術多元化戰略會給全球交通產業帶來一定的變化。首先,在全球市場中,電動車的發展將逐步與地緣政治掛鉤,國家之間的技術合作與競爭會加劇,全球市場將面臨更多的政策不確定性。

其次,跨國企業必須應對不同市場間的技術標準和政策環境,這對供應鏈的靈活性和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總體而言,全球交通產業的未來將受到國際政治和技術競爭的深刻影響。雖然電動車仍然是實現淨零碳排的核心技術,但在全球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其他技術如油電混合車和氫能車可能會在短期內成為策略性選擇。

最終,全球交通市場的發展將取決於各國如何平衡技術創新、國家安全與環境目標之間的矛盾,以致在這場全球交通技術革命中,政治和經濟因素將不斷重塑未來的市場格局。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責任編輯:溫偉軒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