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繼續當坐在金山上的乞丐⋯」投資3千萬AI新創,公視華視為何引發質疑?
「不能繼續當坐在金山上的乞丐⋯」投資3千萬AI新創,公視華視為何引發質疑?

AI、網路等新興科技浪潮帶來挑戰,公視與華視共同投資3000萬元的一家新創公司,三大領域業務包含數據分析、社群行銷及AI應用,預計在第3年可轉虧為盈,但有多名在野黨立委質疑華視持續虧損,竟還要投資「新創公司」。

對此,身兼公視與華視董事長的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親上火線,接受《今周刊》專訪,回應各界問題,包括經營團隊推動新創公司的起心動念、如何看待華視面對的財務與經營、新創公司業務方向為何與如何達成預期目標,以及如何回應各界看法,本文以摘要問答方式呈現。

問:推動新創公司的起心動念?

答: 公廣集團推動新創公司並非即興之舉,而是基於2年前我競選董事長時就制定的藍圖,擔任董事長後,我立即推動創新創業、資產活化及數位轉型三大策略小組,經過2年努力發現,公廣集團數位轉型進展未達期待,華視即便內容傑出仍無法止損,此時自然得尋求突破經營瓶頸、解決經營痛點。

本屆董事會已有多項成果,如推動修法取消政府捐贈上限、推出兒少平台「小公視(PTX XS)」、創設英語頻道「TaiwanPlus」 並主辦2023世界公視大展(INPUT)等,國內外影響力大幅提升,但作為負責任的經營者,不能對華視虧損及數位轉型瓶頸視若無睹,更不能忽視AI時代挑戰,唯有積極創新才能帶來改變。

問:華視面臨何種經營問題?開源節流遇到何種挑戰?

答: 華視面臨的經營問題,是整體電視產業共同的挑戰。電視產業的傳統廣告收入大幅下滑,從10年前246億元下滑至去年178億元,反觀網路廣告則從162億元陡升至610億元,升幅達277%。

儘管華視等電視台可運用自身優勢,做保健食品等「業外」投資為生財之道,但政治廣告甚至於新聞置入性行銷等儘管「收入可觀」,但都是以專業倫理自我要求的華視所不能從事的業務,種種限制下,必須走「正路」的華視收入來源自然更受限。

華視固定支出逐年增長,短期貸款已達41億元,加上升息壓力,使利息去年較前年增加2600多萬元,其餘水電、人事等也都逐年增加,董事會及經管團隊豈能夠坐視不顧,繼續當「坐在金山上的乞丐」?

此外,華視有20多年未調薪,為吸引人才並改善勞工權益,董事會決議今年7月起全面調薪,每年會增約1700多萬元支出,但董事會一致認為,透過數位創新與新營收模式是未來發展關鍵,盼社會各界理解其必要性與投入合理性。

**問:華視即使強化內容仍無法解決虧損問題? **

答: 經過這2年強化內容製作與管理制度後後,華視廣告收入大幅增長,從過去約2億到3億餘元,到今年可望突破5.5億元,然華視加入公廣集團以來,年均虧損達2.5億至3億元,傳統營運模式已難以持續。

因此,「華視正是因為虧損,所以要找出路」,近幾年即使成本累增,仍可透過適當的經營策略,讓虧損都降到平均值以下,但顯見繼續走傳桶營運模式,將是死路一條。

華視正是因為虧損,所以要找出路,更何況「向數位𨍭」已是不可逆趨勢,電視產業的數位轉型或AI轉型是「本業」、是「正業」,不是「業外」。

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_公視提供2.jpg
圖/ 公視提供

問:公廣集團新創公司業務方向?能達預期目標?

答: 公廣集團計劃成立的新創公司,聚焦數據分析、社群行銷及AI應用三大領域,這些都是公廣集團自身數位轉型所需能力,也盼藉此新創公司協助並協力開發集團外的業務。且公廣集團擁有製作優質內容能力及完整資料庫,但需透過有效處理轉化為有用資訊,以發展成AI應用模型來服務媒體產業。

新創公司聚焦AI應用,目標並非自力發展先進AI技術,而是積極尋找及導入公廣集團可用AI技術,結合公廣集團優勢,打造適合台灣傳播領域的AI解決方案,也藉此達到公共服務及增加營收兩大目標。

舉例來說,這些AI應用可用在新聞資料核實、影像臉部辨識、摘要生成及客製化多平台內容等,增強內容效率與價值,同時透過整理與利用現有中文資料庫,確保技術符合台灣的本地需求與語境,促成技術應用落地與推廣。

新創公司初始資本額為3000萬元,由公視與華視共同投資,分別占股49%與51%,坦白說這投資額並不大,比一部戲劇投資還不如,但就實際業務需求及財務預估來說,應已夠作為新公司起始資金。

沒有任何一家新創敢保證穩賺不賠,或保證創新業務不須承擔風險,但經內部盤點市場需求後,我們有相當程度信心能找到立足點,並規劃在前2年的有限虧損況下,有機會再第三年轉虧為盈。

問:為何不在公廣集團內建置新單位?如何消弭外界安插酬庸人士質疑?

答: 以目前公廣集團體質而言,追求創新的傳播科技人才,不易在現行組織內存活及發展,這2年公廣集團也期望招聘資訊科技人才,但不是因薪資與現行制度不合,就是對個人組織內發展有疑慮。

此外,電視產業都會設立一至多個子公司或關係企業,以靈活應付不同業務需求,且公視與華視都設有關係法人監理辦法,不可能不按規定處理公司業務或人事,所謂安插酬庸人士說法,「請看我到公廣集團服務後的人事任用」,「事實就是最好的檢驗」,請一起來監督我們的人事。

問:面對各界質疑與爭議,會如何回應?

答: 「公視法」規定「公共電視係獨立經營,不受干涉」,但國民全體都是我們「利益關係人」,經費來自納稅人,營運方式自然須接受社會與國會檢視,我們會在平衡透明與自主間盡力溝通、解釋,減少誤解。公共媒體核心價值不在規避爭議,而是面對挑戰並尋求解決之道,也為數位轉型與營收開拓努力。

到公廣集團服務前,我就知道必定會面對不少誤解、爭議或質疑,我會誠意面對、誠心處理。不過我也深知「進廚房就不能怕廚房熟」,這兩年我得罪的人可多了!這2年來惡意流言無所不在,但因我無所求,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只求「凡事盡其所能、盡其在我」。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