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將帶起新一波的地熱投資嗎?
據《路透社》報導,隨著AI資料中心對能源需求的激增,今年Meta、Google、微軟等多家國際科技公司,正積極與「地熱能源新創公司」合作,希望以地熱電力維持旗下的資料中心全天運作。
全球約有7,000座資料中心,而維持營運的總用電量已超過全球大部分國家一年的用電量。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12月13日發布的首份地熱報告指出,若地熱開發成本持續下降,2050年地熱裝置可增加至800GW(百萬瓩),滿足全球電力需求成長的15%,年發電量相當於美國與印度的電力需求總和。
「我們相信,地熱與充足的天然氣,將能滿足多元能源組合的一部分。」美國頁岩氣生產商、地熱能新創公司Fervo Energy的投資者德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首席技術官Trey Lowe表示。
科技巨頭支持地熱開發,為解決資料中心供電問題
迎接AI來臨的耗電時代,全球用電需求逐年攀升。國際能源總署報告指出,地熱有潛力為科技業的大型資料中心供電,目前也有許多大型科技公司已經簽署地熱購電協議。
Meta:投資Sage Geosystems,開發新型地壓地熱系統
舉例來說,科技大廠Meta為了尋求24小時無碳的電力,今年開始投資位在美國德州的能源新創公司Sage Geosystems,開發新型地壓地熱系統,預計第一階段在2027年投入運作,發展最大150MW的新地熱基載電力,供應資料中心運作。
Google:投資Fervo Cape,申請開發規模2GW的地熱電廠群
同時,Google投資的美國地熱公司Fervo Cape地熱專案,已經申請開發規模2GW的地熱電廠群,涵蓋20座地熱發電廠,預計2035年前完成併聯運轉。
Google也與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旗下內華達能源公司(NV Energy)攜手合作,共同發展地熱發電,預定6年內從3.5MW增加到115MW,Google將以地熱資源支撐美國內華達資料中心的供電。
地熱能源優勢有哪些?為什麼Google、Meta都想投資?
地熱發電跟火力、水力的發電原理相同,都是推動渦輪機使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發電。
地熱的好處在於可以24小時運作,不受天氣影響,使用壽命長、維護需求少,也被認為是比核能更快速產生無碳電力的方式,而且不會像風能和太陽能一樣有間歇性供電問題。 因具備全天候穩定發電的特性,適合作為AI資料中心和基載電力需求的支柱。
《路透社》指出,美國傳統地熱項目的平均能源成本(LCOE)為每兆瓦時64美元,低於天然氣的77美元和核能的182美元,使地熱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替代能源選項。
目前,德州成為美國地熱發展的中心,原因在於該地區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簡化的許可程序及穩定的監管環境。從2016年至2022年間,新增的22家地熱新創公司中,就有10家設立於德州。
地熱能源2大挑戰:成本和建設時間
不過,地熱面臨高昂的前期成本和建設所需的超長時間,仍是這項新興能源的2大主要挑戰。
地熱新創公司前期昂貴的開發成本,尤其是鑽探支出以及漫長的專案審核流程,也是造成現階段部分投資人熱情冷卻的原因之一,導致目前市場的投資規模有限。據《路透社》報導分析估算,自2020年以來,地熱能專案的總融資金額僅略高於7億美元。
儘管挑戰重重,地熱能源的前景仍被廣泛看好。國際能源總署預估,到2050年,將吸引多達2.5兆美元(約新台幣81兆元)的投資,隨著技術進步,地熱發電成本預計在2035年降至每兆瓦時50美元,與水力發電和核能相當,到時候就具備與光儲和風儲系統競爭的優勢。
資料來源:路透社、interesting engineering、IEA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