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在深夜,打開 Spotify 的「Chill」歌單,讓輕柔的鋼琴曲或 Lo-Fi 節拍伴你入眠?或是工作時,讓「Deep Focus」歌單助你集中精神?你可能不知道,在這些歌單中,許多你以為是由獨立音樂人創作的曲目,實際上卻是出自「幽靈音樂家」之手,換句話說,這些曲目,其實是由生產公司大量製造的罐頭音樂。
根據 Harper’s Magazine 的報導,為了降低版權支出,Spotify 大量生產這些低成本的「幽靈音樂家」作品,並在使用者不知情的狀況下,悄悄地將這些音樂塞進熱門歌單。
平時愛聽 LO-FI、爵士嗎?你可能早就聽過幽靈音樂家的作品
「幽靈音樂家」究竟是什麼來頭?2017 年獨立音樂圈開始流傳 Spotify 為了減少版稅支出,將大量匿名音樂人製作的音樂放進熱門歌單中,並將這些人稱為「幽靈(ghost artists)」或「假音樂人」(fake artists),他們的作品經常在爵士、chill、或是鋼琴等情境音樂中出現。
2017 年「幽靈音樂家」僅是一則音樂圈的傳聞,Spotify 也駁斥了這種說法。然而近幾年間,隨著愈來愈多來自讀者、音樂家和唱片公司的爆料,這個問題的討論度持續升高,嚴重性也浮上檯面。
具體而言,「幽靈音樂家」的作品,不僅出現在一些非官方的歌單,更大量佔據了 Spotify 官方的情境歌單,例如「Lo-Fi House」、「Chill Instrumental Beats」等。這些歌單擁有數百萬的追蹤者,使得「幽靈音樂家」的作品得以快速累積數百萬的播放次數,擠壓到音樂人的生存空間。
這些「幽靈音樂家」的確切身分非常神秘,唱片公司經常被列為音樂素材公司,個人資料則是非常簡略,甚至連照片都是 AI 生成的,並且在 Google 上找不到他們的任何資訊。
《Dagens Nyheter》的科技編輯 Linus Larsson 舉例,Spotify 上有一名叫做 Ekfat 的「幽靈音樂家」,個人資料上是一位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冰島節拍製作人,曾加入「傳奇的 Smekkleysa Lo-Fi Rockers 團隊」,然而這一切都是虛構的。Larsson 說:「這些根本全是捏造的。這應該是最荒謬的案例了,他們真的嘗試把 Ekfat 包裝成超酷的音樂製作人。」
什麼是 PFC 計畫?如何運作?為什麼會傷害到音樂家?
Harper’s Magazine 的記者 Liz Pelly 採訪了前員工、相關從業者,並且透過 Spotify 的內部紀錄與公司 Slack 訊息得知,Spotify 內部存在一個名為 Perfect Fit Content(簡稱 PFC)的計畫。「幽靈音樂人」的崛起,即是奠基於這個計劃的推動。
在 PFC 計畫中,Spotify 與許多音樂製作公司合作,大量生產低成本的音樂,還設置了一組員工專門負責將這些歌曲塞進各個歌單中。透過這種方式,Spotify 增加低成本音樂的播放量,以降低整體版稅支出。根據一位前員工的說法,這些音樂的供應商負責提供給 Spotify「收益更好的音樂」。
PFC 計畫的成品,主要被用於像是睡眠、冥想、放鬆,或是專注等情境歌單。Spotify 管理層聲稱,這些音樂只是背景音樂,所以聽眾不會注意到差異,而且這些類型的音樂供應量不足。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許多獨立音樂人都有製作相關類型的音樂,Spotify 卻選擇以低成本的 PFC 音樂取代他們的作品。
Pelly 認為,Spotify 的 PFC 計畫不僅對獨立音樂人造成了傷害,也對整個音樂產業造成了負面影響:當這些「幽靈音樂家」的作品大量出現在熱門歌單上時,真正的音樂家就更難以被聽見。許多音樂家的作品被 PFC 音樂取代,導致收入大幅減少;更有甚者,有些音樂人為了維持生計,不得已參與 PFC 音樂的製作,但必須放棄版權,換言之,即使歌曲爆紅,他們也無法獲得應有的版稅。
一位為 PFC 公司製作爵士樂的音樂家表示,他必須根據目標歌單的風格,不斷模仿舊有的 PFC 音樂來製作新作品。他甚至表示,工作過程「麻木」、「毫無樂趣」,而且必須盡可能讓音樂「平淡無奇」,避免出現任何挑戰性或冒犯性的元素。另一位音樂家則形容,這感覺就像是在「考試」,必須不斷地答對問題。
AI 將加劇「幽靈音樂家」現象,長遠來看有哪些影響?
隨著 AI 技術的進步,產生音樂的成本將會大幅降低,使得製作「幽靈音樂」變得更加容易;目前,許多 PFC 音樂供應商已經開始計畫使用 AI 工具來生成音樂。Spotify 執行長 Daniel Ek 也曾表示,AI 生成內容的爆發「對文化非常有益」,也能讓 Spotify 提高使用率及收入。
AI 音樂的出現,勢必會加劇串流音樂平台上的「幽靈音樂家」現象,並對音樂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除了 PFC 之外,Spotify 的另一個爭議性計畫「Discovery Mode」,則讓情況更加複雜。該計畫允許音樂家以較低的版稅換取演算法的推薦,但這也讓 Spotify 更容易推廣低成本的內容,而使用者並不知情。
Pelly 認為,長此以往,音樂的價值將會被持續貶低,音樂人的地位也會持續下滑。當音樂淪為廉價、機械的背景音樂時,使用者將愈來愈難以區分品質,也愈來愈難以建立與音樂家之間的連結。
本文授權轉載自:FC未來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