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vs.企業改造
知識管理vs.企業改造
2000.08.01 | 人物

企業改造」(Business Reengineering)的風潮在1991至1996年之間在世界各地蓬勃興起,這個現象和時下熱門的「知識管理」有一點類似的味道:趕快做,不做就會失去競爭力,晚做就來不及了。真的如此嗎?
回想當年企業改造推動者,將組織效率不良歸罪於組織的「功能部門」(functional units)太多而造成溝通不良,使資訊在部門之間傳遞的過程浪費掉最多寶貴的時間,降低了服務顧客的品質,因此主張不同功能的員工應打破部門的界限,結合成一個「流程導向」的工作團隊,共同處理目標一致的不同工作。例如行銷、設計、研發、財務人員可以組合成一個團隊,為「新產品開發流程」而努力。藉著電腦科技的威力,資訊便可以在流程中「水平」而非「垂直」地無障礙遊走,並大幅提昇組織的效率。
在企業改造風行的五年當中(1991至1996),許多企業打著「改造」、「再生」、「資訊化」及「引進資訊科技」等等之名而大行裁員之實,掀起一股裁員風,一時員工人心惶惶,莫名以對。也有許多企業假「組織扁平化」之義,把許多「中階主管」趕下台,甚至遣離企業。這樣的過程當然引起了員工的怨懟和社會的關切,而企業在利用「資訊化」改變流程之後,競爭力似乎是暫時地提昇了,成本下降、流程變快、股價上漲等好處一時湧現,但是兩、三年後,許多企業開始為「員工因企業減肥而士氣不振」的問題頭痛,而顧客也不再會因為企業改造,提昇對公司服務的滿意程度。

**企業改造的問題

**
於是有一些真知灼見的管理大師們開始批判企業改造運動,韓迪(Handy)表示:「把組織炸開重組,不一定會產生一個美好、有承諾的新組織。如果執行不當,會讓許多員工力不從心,無法配合發揮功效。」哈默(Hamel)和普哈拉(Prahalad)在「競爭大未來」(Compete for the Future,1994)一書中表示:「企業改造著重於改良企業今日之作業流程,而無視於創造明日企業之需。若公司只專注於結構重整或是流程再造,而無法創造掌握『未來』的新市場,很快就會發現自己正變成一個利潤日益枯竭,屬於昨日的過去式。」在大師們一陣猛批之後,企業改造的風潮似乎是「偃兵息鼓」,暫時平靜了。
究竟企業改造的問題出在哪裡?事過境遷之後檢視各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很不幸地,成功對失敗的比例大約是30﹪對70﹪),發現基本上再造工程與馬錶式控管的泰勒主義有一個神似的地方:如果員工是一個沒有靈魂和感覺的自動零件,將可創造出最完美的流程。被重組或裁員掉的員工深覺憤怒,氣恨公司粉碎了一個無形的道德合約——「我們努力為公司賣命,公司除非在不得已的時候不會開除我們」。而中階經理人原先是企業文化的重要來源及企業價值的主要保存者,組織在失去他們之後,要維持基層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就更加困難了。
而諷刺的是,企業改造的風潮是平息了,近年來企業e化的風潮再度凶猛地泛濫,都不再聽聞員工怨懟的聲音,為什麼呢?其原因正是如哈默和普哈拉所說的:來自未來市場的壓力。
原來網際網路的技術成熟之後,顧客上網的效率逼使組織不得不加速e化,以免被淘汰。由於網際網路如此普及,大家都用它,未來的市場也是它,員工能輕易的體會這個趨勢,因為它不只存在於企業內部,它已經「無所不在」。員工沒有像企業改造時那麼的反彈,因為員工不是被迫接受公司的「資訊化」決策,而是「參與」了這個e化決策的過程。

**知識管理開創新局

**
我們檢討企業改造的歷史是為了避免在推動「知識管理」的過程中再犯同樣的錯誤。其中最重要的兩個觀念就是第一:知識分享是人性社會化的本質,因此知識管理應當只是一個過程,而非目的。當知識分享已經變成組織文化或社會常態的時候,組織就不需要再強調知識管理了,因為它已成為員工的工作習慣。第二:知識工作就像學習一樣,要經由團隊才能發揮新的效果,知識管理終須回歸組織文化的層面,在人際關係的基礎下,由合作產生知識的價值。
企圖藉著機械式的管理制度貶抑社群功能的管理方式,必遭失敗的下場。
如同企業改造已快成歷史名詞,企業e化卻正方興未艾,我希望大家不再談「知識管理」的日子趕快到來,那代表一個分享知識價值的美麗新時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