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求生--打造人、物、金錢的魅力競爭時代
日本式求生--打造人、物、金錢的魅力競爭時代
2000.08.01 | 科技

日本經濟的停滯,固然跟泡沫經濟的破滅密不可分。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世界上的市場經濟,已發生了重大的質變,可是在這變化當中,日本卻完全失去調適的能力。
大概在十年前,也就是東西冷戰的末期,地球上生活在自由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體系中的人,大約有27億;但冷戰架構崩潰,前蘇聯、東歐、中國,甚至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陸續進入市場經濟之中,稍一計算,這個世界上,市場經濟人口,竟超過55億人。僅僅十年,市場規模變成兩倍,這樣的經驗,的確是前所未有的。
這個世界市場中的人們,莫不活力蓬勃地掌握機會投入這場競爭之中。市場規模既然增加兩倍,你的競爭對手的數目也會增加兩倍。而日本說什麼都不可能在這場大競爭中置身於事外。
日本所要面對的問題是:在這場全球規模的競爭中,日本到底吸引世界人們注意的力量是什麼?我自認為,魅力之所在,就是資本、人才的匯集。能產生這種魅力的場所,自然能夠在情報交流當中,進一步得到發展經濟的機會。現在的經濟社會,是建立在吸引世界的人、物、錢的魅力競爭上。舉例而言,根據日本國際觀光振興會的統計,比較亞洲五個主要都市舉辦國際會議的次數,會發現日本的首都東京,只有排名第一的新加坡的三分之一,排名第二的香港的二分之一,更在四、五年前被漢城超越,現在的東京,在亞洲五個主要城市中,只領先曼谷。
日本的電話與旅館費用價格高昂,機場交通離都會太遠,通曉英文的人也不多;這樣的國家,怎麼會是你舉辦國際會議的主要選擇呢?因為市場開放得太遲緩,造成高成本、低水準的服務,再者,教育上也未重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終究出現了這樣的結果。新的市場經濟中,創造有魅力的經濟社會,跟創造21世紀日本經濟這兩個課題,事實上已是一體的兩面。

**資訊科技開創新機

**
美國是一個由完備的社會基礎架構(infrastructure)、徹底實行市場競爭所組成的國家。19世紀橫越美洲大陸的太平洋鐵路(Trans-Pacific),促進了西部的開拓與建設,拓荒者式的開發模式與經濟發展,是促進美國社會競爭體質的一種特色。20世紀汽車社會的到來,跨州的高速公路網(interstate highway)引爆了另一波經濟的發展。現在的美國,又提出了以網際網路高速公路(Internet highway),作為21世紀的經濟基礎架構,而且對於通信與情報網路的確立,有著強烈決心。
社會基礎建設的效用在於:第一,基礎建設會喚起直接的整體需求,活化經濟發展,不過效果未必在短期內呈現出來;第二,建設完善的社會基礎架構,提高了民間部門的生產力,結果造成整體生產力的提高,強化了經濟的供給面。但是21世紀的資訊社會基礎架構,與過去有所不同,因為投資的主體,已從公共的部門轉移到民間的部門,網際網路高速公路並不是只靠政府力量建設就可以達成,這種資訊社會基礎架構的建設,將是以民間為投資的主體,政府的作為,只是為了誘發民間投資,能夠刺激並保證企業家投資意願。
美國經濟現在勢如破竹地成長,其中有35%,是直接由資訊科技的影響所帶來,如果考慮間接效果,那麼影響力應該會更大。同時,今後的數年,大概將有50%以上的勞動人口,進入資訊產業。

**速度取勝的時代

**
在全球化的新經濟探索中,迎向21世紀的新經濟,會呈現什麼樣的風貌?當然,21世紀有一百年之久,不太可能一眼看遍這一百年可能的變化。不過為了要在21世紀初,就能建造起真正富足的時代,不得不好好想一想,我們現在到底需要做什麼?
每年元月底時,瑞士的Davos小鎮,都會舉辦5天左右的世界性經濟會議。這個世界經濟論壇,本來不過是民間所舉辦的經濟會議,現在卻成了世界政治領袖、經濟領袖和知識領袖出席的大型聚會。1999年的會議,我也出席了兩天,埃及穆巴拉克總統、印度與墨西哥兩國財政部長、比爾‧蓋茲、亨利‧季辛吉等超級VIP 陸續登場,進行了非常熱烈的討論。
論壇創始人舒瓦柏博士致詞時表示:「現在的時代,是『』(fast eat slow),以前的經濟社會,是『以大吃小』(big eat small)。」過去的時代,大者恆強,是因為體型地位很難改變,不過現在科技時代,只要能快速地適應變化,組織大小都不再是問題。這個時代所追求的是速度,所以「以快吃慢」 這樣的用語,一下子就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美國經濟的再度起飛,部分原因是高科技新創公司推動,這些公司快速研發產品,快速把產品送到市場上,快速佔有大部分市場,並造成快速業績成長。除了「以快吃慢」之外,另外一個關鍵是「贏家通吃」(winner takes all)。
簡單來說,在競爭上,只要你快人一步,就對你有利,像早期微軟推出視窗作業系統時,在市場上那樣全面迅速佔有市場。日本麥當勞的藤田田社長也曾說過一句話:「一強百弱!」這句話不但包括了「贏家通吃」,背後也隱含著「以快吃慢」 的意義。
以微軟為例,我們總認為微軟大量地推出視窗作業系統佔有市場,是一種規模經濟(scale merit)的結果,但正確地來說,它應該是一種網路的經濟,只要你的基本操作軟體(OS)是一致的,那麼你的應用軟體就可以在巨大的網路中銷售不盡。而且一旦你熟悉、習慣了微軟最基本的操作軟體,你就會繼續地使用下去。這種現象,我們也稱之為技術上的鎖住
(locked-in)效應。
那麼日本的問題是什麼呢?日本的成功經驗中,向來不重視速度;因為日本的經濟發展,總是採用一種「後發先至」的手段,大多數的情形,是等歐美將產業技術發展成熟時,再從某一個最新技術的時間點切入,藉著「不斷改善」的管理,提高生產效率與競爭能力。可是當世界已進入了一切追求速度的時代,這個方法有必要深刻反省。

**柔性力量經濟的三項建議

**
自古以來,一個社會或國家中的主體力量是什麼?大家都深感興趣。特別是在政治學或國際關係學的領域裡,關於力量的泉源,總是有幾個有趣的議題在進行討論。21世紀,經濟型態所指的柔性經濟力量是「智慧與魅力」、「不用武力去制服對手,而是用魅力去吸引對手」、「知識的力量與情報的力量,以及人與社會的力量的總稱」。
為了提昇日本的柔性經濟力量,有三種柔性力量是日本應該努力追求的,第一是知識的柔性力量;簡單地來說,就是使用英語的能力。第二是情報的柔性力量;舉例而言,像是CNN 這樣的民間新聞機構,一種可以將美國的價值觀和看法,在世界210個國家播送新聞的這種即時情報能力。第三是要擁有一群熟知資本主義運作及民主政治運作的專業人士;好比說,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會計師、律師。
21世紀日本的柔性經濟力量,應該是什麼樣子呢?世界上擁有高度柔性經濟的國家,其實都是小國,好比舉辦世界經濟論壇的瑞士。瑞士這樣的國家,就是擁有柔性經濟力量的國家,瑞士與其他國家進行國際交流,也設立很多國際合作組織,所以世界上其他的國家都會很清楚地感覺到瑞士的存在。瑞士處在歐陸各大國之間,所靠的並不是經濟與軍事力量,而是用吸引世界各國領袖的注意,來促進資訊的交流。對他們而言,這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手段。
同樣地,亞洲中的新加坡或香港,由於都使用英語,而擁有比較高的柔性魅力,很成功的成為國際金融市場要角。這兩個國家,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創造了很高的外匯收入,新加坡的觀光收入,便佔國內生產毛額的近10%。
經濟規模大、人口又多的國家,大多不需要像瑞士或新加坡這樣子,非提高自己的柔性經濟力量不可;所以像日本這般擁有龐大經濟規模的國家,要提高柔性經濟力量,先天會比較困難。不過,大國之中,擁有強勢柔性經濟力量的例外也不是沒有,美國就是一個例子;美國擁有大規模的國內經濟,又有很高的柔性經濟力量,並行不悖。就這點而言,日本要跟美國學習的地方還很多。為了提高日本智慧與魅力的柔性經濟力量,我認為,基本的對策是: 1.市場的角色與政府的角色必須作戰略上的重組。
2.積極地投入資訊科技建設,以建立資訊科技社會基礎架構。
3.高等教育必須從根本上改革。
這三點相互關聯。如果能夠確實地執行,我相信日本成為柔性經濟國家的機會將大大增加。

關鍵字: #Dell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