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的停滯,固然跟泡沫經濟的破滅密不可分。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世界上的市場經濟,已發生了重大的質變,可是在這變化當中,日本卻完全失去調適的能力。
大概在十年前,也就是東西冷戰的末期,地球上生活在自由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體系中的人,大約有27億;但冷戰架構崩潰,前蘇聯、東歐、中國,甚至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陸續進入市場經濟之中,稍一計算,這個世界上,市場經濟人口,竟超過55億人。僅僅十年,市場規模變成兩倍,這樣的經驗,的確是前所未有的。
這個世界市場中的人們,莫不活力蓬勃地掌握機會投入這場競爭之中。市場規模既然增加兩倍,你的競爭對手的數目也會增加兩倍。而日本說什麼都不可能在這場大競爭中置身於事外。
日本所要面對的問題是:在這場全球規模的競爭中,日本到底吸引世界人們注意的力量是什麼?我自認為,魅力之所在,就是資本、人才的匯集。能產生這種魅力的場所,自然能夠在情報交流當中,進一步得到發展經濟的機會。現在的經濟社會,是建立在吸引世界的人、物、錢的魅力競爭上。舉例而言,根據日本國際觀光振興會的統計,比較亞洲五個主要都市舉辦國際會議的次數,會發現日本的首都東京,只有排名第一的新加坡的三分之一,排名第二的香港的二分之一,更在四、五年前被漢城超越,現在的東京,在亞洲五個主要城市中,只領先曼谷。
日本的電話與旅館費用價格高昂,機場交通離都會太遠,通曉英文的人也不多;這樣的國家,怎麼會是你舉辦國際會議的主要選擇呢?因為市場開放得太遲緩,造成高成本、低水準的服務,再者,教育上也未重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終究出現了這樣的結果。新的市場經濟中,創造有魅力的經濟社會,跟創造21世紀日本經濟這兩個課題,事實上已是一體的兩面。
**資訊科技開創新機
**
美國是一個由完備的社會基礎架構(infrastructure)、徹底實行市場競爭所組成的國家。19世紀橫越美洲大陸的太平洋鐵路(Trans-Pacific),促進了西部的開拓與建設,拓荒者式的開發模式與經濟發展,是促進美國社會競爭體質的一種特色。20世紀汽車社會的到來,跨州的高速公路網(interstate highway)引爆了另一波經濟的發展。現在的美國,又提出了以網際網路高速公路(Internet highway),作為21世紀的經濟基礎架構,而且對於通信與情報網路的確立,有著強烈決心。
社會基礎建設的效用在於:第一,基礎建設會喚起直接的整體需求,活化經濟發展,不過效果未必在短期內呈現出來;第二,建設完善的社會基礎架構,提高了民間部門的生產力,結果造成整體生產力的提高,強化了經濟的供給面。但是21世紀的資訊社會基礎架構,與過去有所不同,因為投資的主體,已從公共的部門轉移到民間的部門,網際網路高速公路並不是只靠政府力量建設就可以達成,這種資訊社會基礎架構的建設,將是以民間為投資的主體,政府的作為,只是為了誘發民間投資,能夠刺激並保證企業家投資意願。
美國經濟現在勢如破竹地成長,其中有35%,是直接由資訊科技的影響所帶來,如果考慮間接效果,那麼影響力應該會更大。同時,今後的數年,大概將有50%以上的勞動人口,進入資訊產業。
**速度取勝的時代
**
在全球化的新經濟探索中,迎向21世紀的新經濟,會呈現什麼樣的風貌?當然,21世紀有一百年之久,不太可能一眼看遍這一百年可能的變化。不過為了要在21世紀初,就能建造起真正富足的時代,不得不好好想一想,我們現在到底需要做什麼?
每年元月底時,瑞士的Davos小鎮,都會舉辦5天左右的世界性經濟會議。這個世界經濟論壇,本來不過是民間所舉辦的經濟會議,現在卻成了世界政治領袖、經濟領袖和知識領袖出席的大型聚會。1999年的會議,我也出席了兩天,埃及穆巴拉克總統、印度與墨西哥兩國財政部長、比爾‧蓋茲、亨利‧季辛吉等超級VIP 陸續登場,進行了非常熱烈的討論。
論壇創始人舒瓦柏博士致詞時表示:「現在的時代,是『』(fast eat slow),以前的經濟社會,是『以大吃小』(big eat small)。」過去的時代,大者恆強,是因為體型地位很難改變,不過現在科技時代,只要能快速地適應變化,組織大小都不再是問題。這個時代所追求的是速度,所以「以快吃慢」 這樣的用語,一下子就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美國經濟的再度起飛,部分原因是高科技新創公司推動,這些公司快速研發產品,快速把產品送到市場上,快速佔有大部分市場,並造成快速業績成長。除了「以快吃慢」之外,另外一個關鍵是「贏家通吃」(winner takes all)。
簡單來說,在競爭上,只要你快人一步,就對你有利,像早期微軟推出視窗作業系統時,在市場上那樣全面迅速佔有市場。日本麥當勞的藤田田社長也曾說過一句話:「一強百弱!」這句話不但包括了「贏家通吃」,背後也隱含著「以快吃慢」 的意義。
以微軟為例,我們總認為微軟大量地推出視窗作業系統佔有市場,是一種規模經濟(scale merit)的結果,但正確地來說,它應該是一種網路的經濟,只要你的基本操作軟體(OS)是一致的,那麼你的應用軟體就可以在巨大的網路中銷售不盡。而且一旦你熟悉、習慣了微軟最基本的操作軟體,你就會繼續地使用下去。這種現象,我們也稱之為技術上的鎖住
(locked-in)效應。
那麼日本的問題是什麼呢?日本的成功經驗中,向來不重視速度;因為日本的經濟發展,總是採用一種「後發先至」的手段,大多數的情形,是等歐美將產業技術發展成熟時,再從某一個最新技術的時間點切入,藉著「不斷改善」的管理,提高生產效率與競爭能力。可是當世界已進入了一切追求速度的時代,這個方法有必要深刻反省。
**柔性力量經濟的三項建議
**
自古以來,一個社會或國家中的主體力量是什麼?大家都深感興趣。特別是在政治學或國際關係學的領域裡,關於力量的泉源,總是有幾個有趣的議題在進行討論。21世紀,經濟型態所指的柔性經濟力量是「智慧與魅力」、「不用武力去制服對手,而是用魅力去吸引對手」、「知識的力量與情報的力量,以及人與社會的力量的總稱」。
為了提昇日本的柔性經濟力量,有三種柔性力量是日本應該努力追求的,第一是知識的柔性力量;簡單地來說,就是使用英語的能力。第二是情報的柔性力量;舉例而言,像是CNN 這樣的民間新聞機構,一種可以將美國的價值觀和看法,在世界210個國家播送新聞的這種即時情報能力。第三是要擁有一群熟知資本主義運作及民主政治運作的專業人士;好比說,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會計師、律師。
21世紀日本的柔性經濟力量,應該是什麼樣子呢?世界上擁有高度柔性經濟的國家,其實都是小國,好比舉辦世界經濟論壇的瑞士。瑞士這樣的國家,就是擁有柔性經濟力量的國家,瑞士與其他國家進行國際交流,也設立很多國際合作組織,所以世界上其他的國家都會很清楚地感覺到瑞士的存在。瑞士處在歐陸各大國之間,所靠的並不是經濟與軍事力量,而是用吸引世界各國領袖的注意,來促進資訊的交流。對他們而言,這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手段。
同樣地,亞洲中的新加坡或香港,由於都使用英語,而擁有比較高的柔性魅力,很成功的成為國際金融市場要角。這兩個國家,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創造了很高的外匯收入,新加坡的觀光收入,便佔國內生產毛額的近10%。
經濟規模大、人口又多的國家,大多不需要像瑞士或新加坡這樣子,非提高自己的柔性經濟力量不可;所以像日本這般擁有龐大經濟規模的國家,要提高柔性經濟力量,先天會比較困難。不過,大國之中,擁有強勢柔性經濟力量的例外也不是沒有,美國就是一個例子;美國擁有大規模的國內經濟,又有很高的柔性經濟力量,並行不悖。就這點而言,日本要跟美國學習的地方還很多。為了提高日本智慧與魅力的柔性經濟力量,我認為,基本的對策是: 1.市場的角色與政府的角色必須作戰略上的重組。
2.積極地投入資訊科技建設,以建立資訊科技社會基礎架構。
3.高等教育必須從根本上改革。
這三點相互關聯。如果能夠確實地執行,我相信日本成為柔性經濟國家的機會將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