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歐洲刑警組織(Europol)2022年一份關於深偽(Deepfake,用深度學習技術生成虛假的影像、影片或聲音)的報告提到:「2026年90%的網路內容都將由AI產生」。雖然該單位在2024年最新的報告中認為不夠精確,拿掉了這段文字。但不可否認的,AI內容在未來將大量湧向網路世界。身為內容產業的創作者和消費者,分別該怎麼面對這樣的世界?
網路(Internet)的特性就是連結(connect),但在生成式AI的時代,重心將會變成生成(generate)。內容產業本質上的問題,就是傳統接觸消費者的方式受到極大的挑戰。過去,內容被消費者的「點擊」影響搜尋結果和排名,這就是一種連結,把內容跟消費者連在一起。現在不一樣了,消費者只要問AI,AI就會直接生成答案告訴你。
這代表內容產業商業模式的轉變。「搜尋」讓廣告機制可以運作,如果搜尋的行為降低或不再成立,內容產業接觸不到消費者、喪失了廣告,意味著失去了創作內容的動機。
而內容產業為了活下去,就會變成一座一座的孤島。大家要想辦法主動地找尋島民、徵求島民、圈住島民,為島民創造價值並從中獲利。這其中還有一個要點,從社群(community)長久發展下來的經驗來看,不同世代的人永遠沒辦法圈在一起,內容產業要圈誰、要怎麼分群,成了最需要思考的事情。
AI改變了內容產業接觸消費者的方式,另一方面,AI也帶來了更激烈的競爭,所有事情的及格線從60分拉到了80分。
雖然人人都能使用AI工具,這一次有明確的優勢方。回顧每一個科技典範轉移的時代,贏家都是年輕人、小孩子,生成式AI的時代,反而是愈資深、愈專業的人(不只是內容產業工作者)是最大的受惠者,因為他們知道怎麼問問題、知道怎麼「逼迫」AI。
創作者〉別讓慣性拒AI於門外
電腦1.0的時代,是你腦中有個想法,用電腦做出來; 電腦2.0的時代,是用AI工具讓你做得更好。
同樣的,對內容產業來說也一樣,愈資深、愈專業的創作者,知道要問什麼問題,才能產生讓消費者最喜歡的內容。這或許還需要一些了解消費者的同理心,才能協助你問出最好的問題,把內容島嶼弄得更宜居,並做出差異化,進而建立權威性。
在前一個時代已經建立起權威性的人,AI可以讓你變更強。不過,有點矛盾的是,雖然說資深的人應該是AI最強的使用者,但他們總有個慣性,覺得自己做得比AI快、做得比AI好。 所以SOHO族(泛指個人工作者)很有可能在這一波變動中崛起,因為他們沒有集團的資源和支援,被迫使用AI,反倒被推到了最前沿。
消費者〉思辨判讀力空前重要
當然對內容產業的消費者來說,也會面臨全新的問題。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AI降低生產內容的難度,網路世界將大量充滿AI內容。這會有一個狀況是,用AI創作武俠小說完全沒有問題,大家都知道這是虛構的。用AI來杜撰某個地區的戰爭,甚至配上AI生成的圖片,那就是真假難分的假新聞。
或許未來政府會立法規定標示內容的「AI成分」,就像是果汁品牌需要寫明真正的果汁含量一樣。不過,這終究只是過渡期,因為當所有人都在用AI輔助創作,標示也沒有那麼必要,最後仍要靠消費者的意識來判斷內容的價值。
這將會是史上最重要,考驗消費者「思辨能力」的時刻。如果缺乏足夠的多元思考,永遠只是娛樂性地享受內容,很容易被AI內容置入或帶風向。
思辨能力的培養當然跟教育有關,過往台灣的教育都在迎合考試、找尋標準答案。而教育的改革並不容易,需要一整個世代,甚至多個世代和長久的時間驗證。
但是與此同時,AI的進展不會停下腳步,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像古人所說的「不疑處有疑」,永遠保持懷疑和追求真理的心。
責任編輯:蘇柔瑋
延伸閱讀:軟銀攜手OpenAI!掏250億美元成立「SB OpenAI Japan」:一文解析孫正義10年AI大計
DeepSeek如何取得輝達晶片?美國出手追查白手套,新加坡回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