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AI高速成長的列車,電源供應器大廠台達電2024年營收達新台幣4,211.47億元,創歷年新高,無論是營收、獲利和EPS全部都正成長。
台達電董事長鄭平2月27日在2024年第四季法說會上表示,AI資料中心伺服器電源的需求相當不錯,對比去年同期可望逐季成長,預期電源和資通訊基礎設施將是今年營收成長的主軸,EV(電動車)則預估持平。
台達電向來是電源廠的獲利王,攤開財報從營運數字來看,台達電2024年全年營收為4,211.47億元、年增4.97%;毛利率32.43%,高於2023年的29.21%;稅後淨利也高達352.28億元,年增5.5%,營收和獲利同步創下歷史新高,穩坐全台電源供應器的市場龍頭寶座。
AI市場需求激增,電源和零組件生意持續看漲
根據2024年報,可以看到台達電的EPS達到13.56元,歸功於最大的成長動能,來自營收占比為53%的「電源及零組件」,單季營收高達224億、年增10%,關鍵原因是受惠於當紅的AI電源。
「預期2025年台達電上半年的營收,在第一季、第二季將呈現成長,而且AI的需求仍在那邊,台達仍具電源供應與液冷系統,整個狀況看起來是好的。」台達電企業投資部副總裁劉亮甫在法說會上強調。
劉亮甫舉例說明,北美四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在2024年第二季起,每季對AI基礎設施的資本支出均超過500億美元,去年第四季甚至達到720億至730億美元,顯示AI基礎設施投資仍然在持續擴張。
同時,輝達的最新財報也印證AI市場需求依然強勁,這對台達電來說是一大利多,因為台達電提供AI伺服器最關鍵的「電源供應」與「散熱解決方案」。
鄭平進一步透露,公司散熱產品在去年對營收的貢獻不到1%,但今年1月已經達到6%至7%,並強調今年AI佔整體營收一定會超過10%水準,但因產品出貨多元分散,較難統計。
關於川普新政對鄰近的墨西哥、加拿大發動關稅戰,所有商品將加徵25%關稅是否會影響台達電?對此鄭平表示,在零組件方面,主要是台灣或是泰國生產,然後在北美進行組裝;電源方面則是泰國生產再運到美國,理論上影響不大。劉亮甫也表示,2025年的最低稅負會較高,不過泰國、新加坡關稅規則目前還沒有出來無法預測。
EV市場陷入低迷,2025年有望持平
與AI市場的強勁需求相比,電動車(EV)產業則面臨較大挑戰。
台達在電動車業務,從車內到車外都有投入。車內包含車載充電器(On Board Charger)、直流轉換器以及驅動馬達;車外則是提供電動車充電解決方案,包含充電樁、充電管理平台,並結合儲能與太陽能發電系統。
台達電作為電動車零組件供應商之一,根據財報,2024年在交通的業務表現不如預期,營收占比較去年下降1%。
對此,劉亮甫表示,汽車走向電動化是一條漫長的道路,純電車市場雖然仍在增長,但因歐洲市場疲弱,尤其是德國汽車工業遭遇嚴峻考驗,導致整體電動車產業成長幅度放緩。
他補充道,新能源車逐步取代傳統燃油車是不可逆的趨勢,但由於高成本、技術門檻與市場接受度等因素,發展時間可能比市場原先預期的更長。
雖然短期內營運壓力仍大,但長期來看,電動車市場還是具有潛力,台達電計劃持續投入研發,希望2025年在電動車市場的業績能夠持平。
台達電新事業布局:「人型機器人」還需要10年以上
在新興技術領域,台達電持續推進氫能源與機器人業務。
鄭平表示,公司目前專注於開發固態氧化物水電解製氫(SOEC)與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技術,並已與中鋼合作,計畫至2026年進入試產階段,年產能目標為10MW。
至於機器人業務,「目前市場上的人形機器人仍處於早期階段,距離普及應用至少還需10年。」鄭平認為,雖然工業機器人已趨於成熟,但通用型人形機器人尚未具備廣泛商業應用價值,未來還需克服使用安全、法規及應用情境等問題。
台達電目前並未規劃進入人形機器人市場,而是聚焦於AI與機器人的結合,等待技術與市場更成熟後再行布局。
展望台達電的未來發展,據法說會說明,在AI市場的強勁需求帶動下,台達電電源與零組件業務將成長迅速,2025年營運將正向成長,同時也得持續觀察美國大選等外部環境因素帶來的影響。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