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嘉光電墨廠拚2026量產!仿效特斯拉攻「機器人+自駕車」:如何擄獲全球47家車廠?
聯嘉光電墨廠拚2026量產!仿效特斯拉攻「機器人+自駕車」:如何擄獲全球47家車廠?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頻頻加高關稅,對於近日才於墨西哥建立新廠的聯嘉光電,形同海嘯第一排。

2月11日,聯嘉光電董事長黃國欣與總經理黃昉鈺夫婦仍出席聯嘉墨西哥廠的動土典禮。

這座位於墨西哥中西部工業區的新廠房,第一期投資約2萬平方公尺,早在整地之前,已經接到數張多年期訂單,預計3~5年內建置第二期廠房,5~7年內成為公司最大生產基地, 黃昉鈺表示,墨西哥廠明年開始量產之後,「預計在2028年達到100億營收,成為整個集團營收跟獲利最高的地方。」

作為LED車燈模組及元件大廠,聯嘉光電供應全球超過47家汽車廠零組件,美國市場平均每10.3輛新車中,就有1輛車使用聯嘉的LED光源產品。

2017年在美國密西根州設廠之後,聯嘉為了服務貢獻超過70%營收的北美客戶,才再建新廠。

聯嘉_2
聯嘉光電的墨西哥新廠甫動土,未來預計成為整個集團最大生產基地。
圖/ 聯嘉光電提供

跟著馬斯克走!站穩車用LED市場,再當「硬體系統將軍」

對於聯嘉而言,墨西哥廠鄰近主要客戶,包含德國海拉(Hella)、加拿大麥格納(Magna)和法國法雷奧(Valeo)等一階供應商(Tier 1),最直接的好處便是省下了人事、碳排、倉儲等費用,單就運費和包材至少就減少6%成本。

考慮到川普上任之後,屢次宣告將對墨西哥施加25%關稅,黃國欣認為,聯嘉能直接在墨西哥境內交貨給客戶,白宮新的關稅政策即使實施,短期內並不會受到影響。

不過,DIGITIMES資深分析師林芬卉表示,過去在《美墨加協定》(USMCA)的關稅減免保護傘下,汽車產業從零組件、系統模組,一直到整車組裝都會多次往返國境,這樣的跨境生產模式未來會面臨重複課徵關稅,實際幅度可能超過25%,「下游業者的生產跨境很多次的話,負擔不了關稅成本,可能就會往上游供應鏈砍成本,或是轉嫁在消費者身上。」

即使如此,聯嘉為市場通盤規劃,要說最懂美國汽車業的台灣公司,大概也是其中翹楚,其中還有一個關鍵客戶是美國最大電動車公司特斯拉(Tesla)。

「Tesla是我們客人,我們就要跟緊Elon Musk(馬斯克)的腳步走!」發話將世界首富立為標竿,黃國欣有他的底氣,因為特斯拉Model 3、Model Y和Cybertruck車款的車燈LED,都由聯嘉供應。

第1支箭:從汽車零組件向機器人代工

既然已經擠身馬斯克的陣列中,黃國欣自然想握緊槓桿發力。

除了已經為特斯拉的電動車代工零組件,他還想打進馬斯克的兩項野心領域——機器人和全自動駕駛,以先行者優勢當起「硬體系統的將軍」,號召各路供應商加入這塊最大規模之一的AI餅圖,「很多台灣的IC公司也想要進入美國汽車業,機器人更是啊,所以將來慢慢整合這些零組件公司,進到我們系統裡面。」

領軍的第1支箭,聯嘉從把特斯拉的汽車工藝做好,目光投向不遠處的AI機器人代工。

「特斯拉對於零組件的要求是節能減碳、性價比要高,它很重視視覺,所以我們有一些因應的專利。」聯嘉總經理黃昉鈺說明,特斯拉Model 3車款的燈體厚度僅有3公分,又特別注重車燈視覺效果和美觀,加上燈殼顏色深,需要特殊導光技術,即使是汽車光源領導廠商,都不見得能滿足特斯拉的創新需求。

為此,聯嘉開發「Uniflex」專利,像是改良側向光源、採用小晶粒LED和高傳導效率材料,以及優化電耗和散熱等。

「我們如果只賣LED,沒有開發出很有經濟優勢的光源,其實就沒有價值,」有了自主研發和設計能力,黃昉鈺表示,聯嘉也進一步做起ODM(委託設計製造)生意,「不只當代工廠,其實可以幫你設計便宜又好、又省電的光源!」

「馬斯克講汽車業跟機器人是一體兩面,」黃國欣表示,就像電影《變形金剛》裡的機器人由汽車變身,「很多關鍵性最高的零件必須由車廠供應,我們已經是電動車和美國高級油車的供應鏈之一,所以我們有機會去做到它(機器人)的零組件代工。」

第2支箭:建置AI邊緣算力中心,攻自駕車基礎建設

另一方面,熟悉美國供應鏈和市場、在當地擁有廠房,讓聯嘉得以將第2支箭指向建置北美AI算力中心。

Waymo和Robotaxi帶起第一波無人計程車應用,黃國欣表示,將來自駕車若是普及發展,就會需要快速且穩定的AI傳輸。因此,聯嘉旗下子公司嘉園去年與美國最大通訊設備商朗訊(LUCENT)簽署合作備忘錄(MOU),要一起攻略美國政府建置AI基礎建設的生意。

「邊緣AI算力就類似基地臺,美國各州面積算一算,大概需要10~30個不等的邊緣算力中心。」黃國欣解釋,未來會由朗訊接洽客戶訂單,嘉園則負責籌組硬體系統,並且負責後續保養和維修。

隨然佈局仍以本業車用LED模組為核心,在聯嘉最新的藍圖上,AI機器人和自駕車皆是靶心,箭在弦上,只是不管是川普的關稅政策,或是馬斯克的AI策略都變幻莫測,黃國欣剛剛要拉弓,能不能正中紅心?還要讓箭飛一陣子。

小檔案
公司名:聯嘉光電
董事長:黃國欣
營業項目:全球前3大LED號誌燈供應商、汽車原廠車燈供應商

延伸閱讀:蝦皮什麼都賣,就是沒「糖果」!一紙電子煙禁令,如何引爆網路平台史上最嚴裁處風暴?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全球影視娛樂正處在結構翻轉的臨界點。從串流平台的競合與權力再分配,到生成式AI引爆的創作革命,再到觀眾注意力被碎片化的內容浪潮瓜分,市場規則幾乎在一年之內重寫。

在這樣的動盪中,「如何永續成長」成為所有內容產業的共同焦慮。台灣擁有豐沛的創作能量,卻在規模化與國際化的路上,始終面臨結構性瓶頸。為了回應時代考驗,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為題,將於11月24日至25日舉行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邀請超過五十位國內外產業領袖對話,從組織、內容、技術與商業模式出發,探討如何讓台灣影視娛樂在不確定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續航動能。

韌性,從衝擊中找到成長的可能

「Resilience」一詞原本源自工程學,指材料在受壓後能回彈的能力。NMEA理事長李芃君指出,當這個詞被用於產業時,它所代表的已不只是「抗壓」,而是「擁抱變化與永續成長」的能力——在巨變中快速重組關鍵資源、甚至藉由創新找到新的突破。

她觀察,全球產業變動的背後,主要受到三股力道的衝擊:地緣政治的風險、科技典範的轉移,以及氣候與疫情等帶來的自然挑戰。這些因素同樣影響著台灣文化內容產業。

以台灣一家全球背光模組大廠為例。近年隨著國際電子品牌紛紛在筆電與平板產品導入OLED顯示技術,傳統背光模組市場面臨挑戰;該企業在察覺趨勢轉向後,選擇主動調整策略,透過併購前沿技術快速推出新產品,切入車用、醫療與AR/VR顯示等新領域。李芃君指出,這樣的轉向即是韌性的展現——在技術更迭的浪潮中重新定位自己,讓企業從被動防守,轉為開創下一波成長曲線。

「這種思維放回影視娛樂也一樣。當市場被新技術和新平台顛覆,產業若仍困於單一市場、單一資金、單一合作關係,就難以應對下一次衝擊。」她強調,建立韌性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口號,必須要有具體行動,而關鍵就在「多角化」。

多角化的市場讓故事能走出台灣、觸及不同文化的觀眾;多角化的技術與人才,讓製作不再受限於傳統框架;而多角化的資金與夥伴結構,則能減少對補助與單一委製案的依賴,形成正向循環的產業體質。諸如日本《鬼滅之刃》透過IP延伸創造跨世代效應,或泰國在政府策略支持與國際平台Netflix合作,讓在地內容走向全球,都是多角化的案例。

高峰會四大主軸,挖掘韌性的潛力

「政策當然重要,但最終能否長出韌性,關鍵仍在產業本身的自覺與行動力。」李芃君表示,第七屆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台流轉型、跨界共創、影視創新、商模躍進」四大主軸為核心,期望讓韌性不再停留於口號,而能轉化為具體實踐。不只是思考「如何生存」,更要推動產業主動探索「如何成長」。

在「台流轉型」議題中,論壇將從亞洲娛樂的整體格局出發,思考台灣內容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建立辨識度與合作機制。面對串流平台競爭與區域內容崛起,產業要重新定義「台流」的價值,從單點創作走向跨國布局。

「跨界共創」則從電競、音樂、體育到AI應用,剖析影視娛樂如何走向一個多層次的體驗場域。透過多個實際案例,探討不同產業之間的協作經驗,助攻內容突破原有框架,創造新的商業能量。

「影視創新」主軸聚焦於新技術與內容形式的融合。如:短劇風潮、現象級作品及AI生成式內容等,正改變影視產業的創作邏輯。論壇將聚焦技術如何成為創意夥伴,推動人才與內容的再進化。

最後,「商模躍進」則回應內容永續與變現挑戰。當觀眾行為與平台策略不斷重組,內容不再只是作品,也是可延伸、可轉化的商業資產。論壇將引導產業思考,如何讓內容價值在不同階段持續發酵,打造可長可久的生態循環。

李芃君強調,高峰會的價值,在於讓這些不同維度的討論彼此交會;唯有當創作、技術與資本願意對話,產業的韌性才能真正落地。「我們希望產業能從危機思維轉向成長思維,在對話與合作中,激盪出新的想像與行動。」

韌性,新媒體暨影視音產業必備的DNA

自2017年成立以來,NMEA持續扮演政策倡議與產業整合的推動者。每一屆高峰會也都對應時代命題,映照產業進化軌跡。從2023年「EMPOWERING」的全面賦能、2024年「CONSOLIDATION」的整合共榮,到今年的「RESILIENCE」發揮韌性、尋求突圍,李芃君形容,這是一條從能力啟動、資源整合到體質調整的路徑,引領台灣影視娛樂邁向國際舞台。

NMEA
NMEA理監事集結產業代表,共思壯大台灣內容產業之道。
圖/ NMEA

她指出,高峰會結束後,NMEA也將以工作坊與共創計畫延續對話熱度,讓產業交流落地為實際行動。協會也積極拓展跨域合作,從企業交流、IP授權推動到媒體合作,串聯更多產業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起,高峰會同步啟動線上直播,三年累計已吸引超過20萬名觀眾參與,單屆觀看更突破8.1萬人次。李芃君認為,這不僅是數據表現,更代表台灣影視產業逐漸建立國際話語權。當產業以開放與創新的態度前行,才能在全球文化浪潮中,站上屬於台灣的舞台。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