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說出3部台灣漫畫嗎?台灣讀者對漫畫並不陌生,從日漫到韓漫──不論是《灌籃高手》或《我獨自升級》──都能講出一兩部喜愛的作品,但卻對本土漫畫相當陌生,也讓「漫畫編輯」一職在台灣有著濃厚的神祕感,這群人究竟在做什麼?
「對漫畫家來說,創作是孤獨的,編輯除了是首位讀者,也是漫畫家和世界溝通的橋梁。」橘子集團旗下漫畫小說平台MOJOIN資深漫畫編輯侯名晏說。對漫畫懷抱信念的她,出社會後便投入漫畫產業近8年,從前期製作到後續行銷皆有涉獵,也經歷了漫畫產業從紙本轉移到線上的進展。
漫畫編輯聽起來非常夢幻,不只能搶先看到熱騰騰的手稿,甚至參與製作。侯名晏表示,台灣編輯執掌類似日本,從作品最初期的大綱就要和漫畫家討論,一起擬定故事核心,思考內容該如何吸引讀者。
如果漫畫家遇到創作挑戰也要提供靈感,共同打磨作品,「其實第一手的漫畫跟最後出版的內容幾乎不同。」像有原本是復仇取向的作品,討論後卻變搞笑風格,侯名晏打趣地說。
談到為何投入漫畫產業,侯名晏眼神中透露一絲興奮,她分享,編輯會遇到不同個性的漫畫家和多元的題材,像是曾經手的作品《肥羊重生後》,主題是打擊詐騙集團。
為了讓作品貼近事實,她不但蒐集大量新聞和作家討論,甚至參加刑事警察局講座,「除了幫忙看作品,也要挑出不合邏輯或涉及性別歧視等容易造成誤會的內容。」
不流行拖稿了?作家「周更」拚出圈
如此密切合作,編輯與漫畫家有著深厚的信賴關係。通常1名編輯要顧10到15名漫畫家,每部作品好比一項專案,須釐清每一話更新時間、交稿死線等,「有些漫畫家不擅長規畫時間,這時編輯就很重要。」侯名晏說,過去紙本漫畫時期較常遇到拖稿,但現在網路漫畫以周更為目標,連載壓力更大,且新一代漫畫家對數位平台運作熟悉,鮮少拖稿,「他們知道,如果不固定更新會流失讀者。」
侯名晏也分享,日、韓漫畫產業相對成熟,擁有完善的助手及工作室制度,商業漫畫作者很少單打獨鬥,因此可以維持較高產量。
不過,在周更乃至日更的高強度運轉下,傷病的漫畫家也變多,所以近來出現必須重視作者身心健康的聲音,「如何在制度與工具的協助下減輕作者負擔,同時增加完稿的效率,也是我自己相當在意的事情。」
對於和漫畫家溝通,侯名晏表示,有些老師對作品有很多想法,這時她會放手讓他們發揮。她在擔任常勝老師《閻鐵花》的連載編輯時,「老師常讓作品中出現同一位老人(通常是路人之姿),在不同作品中都能發現這名角色的身影,非常有趣。」
侯名晏說,編輯和漫畫家算是互助互惠的關係,「數位化後,漫畫家才習慣打團體戰,而非單打獨鬥。」過去漫畫家只要負責創作,不用與讀者太多互動,然而網路時代,漫畫家會看到讀者們的留言,也得配合網漫平台舉辦簽售會、發展個人品牌,編輯就要協助他們對焦市場脈動和讀者關係維護。
她透露,有時漫畫家看到負評會心情受傷,這時編輯就要幫漫畫家過濾出有建設性的資訊,「其實編輯非常考驗邏輯,要注意漫畫的故事線是否連貫,要尊重創作者也要配合讀者口味。」像是讀者留言稱討厭中分髮型,有些作者就會焦慮是否該修改,這時編輯就要跳出來說別理會,但若是讀者對作品未來走向的期待,就會納入參考。
至於未來的職涯想望,侯名晏盼能朝著如韓國「漫畫製作人」的方向前進,其實目前的工作內容已相當接近,包括作品企畫、決定類型、找作者及助手、完善故事大綱和管理製作時程等。侯名晏說,漫畫編輯是一個需要高度熱情和不斷學習的行業,如果對漫畫充滿熱愛,樂於與人交流、分析內容,「那麼這會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領域。」
侯名晏
平時喜歡看漫畫、爬山、攝影,偏好挑戰人性與觸動人心的作品,如浦澤直樹的《MONSTER》
責任編輯: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