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強權下的「美利堅治世」(Pax Americana)從何而來?
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美國令人畏懼的破壞力與壓倒性的國防戰力,再來才是維持世界第一的經濟實力。
美國除了有傳統製造業與農業,還有GAFA(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等影響力遍及全球的科技企業,帶動最新的數位世界發展。然而這些都不是讓美國成為強權最主要的條件,因為支持美國成為世界霸權的力量來自於金融與美元。
美元是國際金融交易的基本媒介,扮演著國際準備貨幣的角色,美國透過美元主導全球金融與經濟,掐住全世界的金融命脈。
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大強國,透過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建立讓美元成為準備貨幣的架構,利用經濟規模、金融市場、國防戰力等整體國力擴大美元的努力。
美元的力量雖然是從美國而起,卻不是只有美國的力量存在。在國際貿易或資本交易時,只要對手國偏好使用美元,本國自然就必須以美元進行交易。
由於美元具有方便交易、節省成本、穩定性高的優點,逐漸被各國廣泛使用,最後成為國際貿易的慣用貨幣。歐元、人民幣、日圓雖然也逐漸被認同是國際貨幣,不過只有美元真正具有國際準備貨幣的地位。
美元霸權從金融交易、資本交易、國際地位等面向考量,綜合來看大約占80%以上。美國當然使用美元交易,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之間,貿易與資本交易大都也用美元。
美國與歐洲聯盟(EU, EuropeanUnion;以下簡稱歐盟)利用七大工業國組織(G7)、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國家之間的貨幣互換協定(swap arrangement)密切聯繫。
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也受美國影響,與美國形成互助體系。歐盟使用歐元作為單一貨幣,但歐盟又是美國的盟友,如果連歐元也包含在內,全球金融市場顯然由美國主導。
從美元使用的範圍來看,更能感受美元的影響力。
在國際貿易上,亞太地區使用美元的比率是74%,其他地區大約是80%;歐洲使用歐元的比率約60%。
在外匯交易上,有高達90%都是以美元報價;在國際金融方面,以美元計價的貸款或存款比率約為60%。世界各國為了預防外幣的流動性危機,累積的外匯存底之中,美元或以美元計價的資產約有60%。全球GDP之中,美國約占四分之一,若以美國的購買力平價(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約15%計算,美國在金融領域的影響力更高。
美元的影響力為美國帶來很大的優勢,對美國的雙赤字(twin deficits)問題—財政赤字達到GDP的6%、貿易赤字達到GDP的3%,美元也能提供絕對的幫助。美國為了彌補財政赤字發行國債,美國國債由外國投資人買下,在全球市場上交易。
美國企業從事貿易活動時,採用本國貨幣(美元)支付,完全沒有匯率風險問題。美國的資本市場與金融市場以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為中樞,在最有利的位置中介資金流動,聯邦準備制度(Fed,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聯準會)不論宣布升息或降息,都會反映在其他國家的貨幣價值
變動,如同操縱著資金成本。
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拿美元和本國貨幣比較,評估本國貨幣的價值,這就是各國貨幣兌美元的匯率。
以韓國為例,韓元與美元比較後是多少價值,決定每天外匯市場上美元兌韓元的匯率,這個匯率成為韓國進出口業者結帳、一般民眾匯兌、金融機構之間進行外匯交易的基準。由於本國貨幣的匯率是以美元作為比較基準,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是各國貨幣與美元比較而得,全世界都無法脫離美元的影響範圍。
現在看這一切似乎是理所當然,但是如果不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布列敦森林體系,現在不見得會是如此。下面章節將探討美元體系如何在許多事件與狀況之下,逐漸在全球金融市場成為霸權。
本文授權轉載自《一本書讀懂匯率: 44個匯率關鍵概念,看懂全球經濟脈動,做對投資理財決策》,盧泳佑(노영우)、趙慶燁(조경엽)著,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