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看過機器人跳舞嗎?
或著說,你有想過人形機器人,會像那部1999年上映、被第四台重播無數次的電影《變人》(Bicentennial Man)、像「安德魯」(由已故的羅賓·威廉斯飾演)那樣為人類的起居服務?
這種看似遙不可及的科幻情節,此刻正在逐步實現。甚至可以說,在我們這一代的有生之年,就有機會可以見證量產的「安德魯」登堂入室,而它的售價,可能僅僅與家用車一般。
人類與機器人共舞的未來,真的不遠了嗎?
不只工廠,醫療場域也有缺工危機
就在被稱為人形機器人元年的2025年,包括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都陸續指出「人形機器人」是未來不可逆的趨勢。
不只是口號,就在截稿前夕,馬斯克13日才在X上傳一段Tesla旗下Optimus機器人的跳舞影片,這讓機器人走入生活領域的想像,又更清晰了一些。
如果說,人形機器人的終極目標之一,是 「可以勝任所有必須由人類才能完成的勞動工作」 ,那麼,除了現階段談到到各種商務應用,例如物流、製造、零售、餐飲⋯⋯,對於少子化的台灣來說,亟須人手的長照領域,遇到的卻是更迫切的勞動力難題。
也因此,在醫療領域,同樣掀起了一波機器人浪潮。
近期,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發一款能夠「協助照護者將病患從病床、或輪椅上抱起」的照護機器人AIREC(AI-driven Robot for Embrace and Care)。
目前AIREC仍在實驗階段,預計2030年能夠正式投入照護和醫療服務,售價最低為1,000萬日元(約新台幣200萬元)。
雖然價值不菲,但若以日本照護人員年薪約333.5萬日圓估計,在機器人可以獨立作業的前提下,掐指一算,買一台AIREC幾乎三年就可以回本,並且能省去人類員工所需的額外福利或風險,而且工作效率還更高。
根據市調機構日商環球訊息有限公司2025年1月服務機器人市場佔有率分析報告指出,整體服務機器人市場包含個人(家庭、娛樂)、商務用(國防、安全、醫療等),2025年的市場規模為719.1億美元,預計到了2030年將達到1754.6億美元,2025-2030年的複合年成長率為19.53%。
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指出,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2024年9月統計,全球健康醫療機器人的安裝量,從2022年的4.540台到2023年的6,179台,成長了36%。
IFR也在2024年將健康醫療型機器人視為和工業與服務型機器人並列的第三類,反映出國際間對於這類健康醫療機器人的關注度大幅提高。
既然鄰居日本已有開發中的實例,國際也有醫療市場的發展共識,那台灣呢?醫療機器人在台灣,究竟發展如何?
台灣智慧醫療機器人的五大類型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副司長周崇斌曾表示,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療結構及健康照護迎來巨大的挑戰,因此用智慧醫療科技,為重要的關鍵解方。
周崇斌指出,2023年臺灣生醫產業營業額已突破7,500億元,顯示出台灣生醫產業的規模及競爭優勢持續擴大。
目前,醫院中除了大家熟知的手術輔助型機器人,也包含物資配送或廢棄物清運的機器人、協助醫護人員快速整理病歷的AI語音機器人等。
總之,適用於醫療領域中的機器人,可大致分成以下5類:
一、手術型
如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台灣有鈦準生技(神經外科手術導航機器人)、炳碩生醫(骨科手術機器人)等。
二、物流配送
如微星、緯創、長庚醫學等智慧配送機器人。
三、復健助行
如緯創醫學、福寶科技的外骨骼機器人、上銀科技下肢復健機器人、臺灣輔康復健運動系統等。
四、醫療人員協做
鴻海AI護理機器人Nurabot。
五、照護與陪伴
沛博科技Pepper服務機器人、女媧創造Kebbi Air S智能機器人、華碩Zenbo機器人等。
機器人在醫院內的導入情形?
盧冠芸指出,手術機器人的醫療場景和商業應用非常明確,對於醫療機構而言,由於有明確的健保或保險給付,甚至民眾願意自費,手術機器人被視為利潤中心而非成本中心,因此醫院願意採購。
儘管手術機器人的台數在全球範圍內相較於工業機器人不高,但它所創造出的營收是最高的,單價可達千萬甚至億元等級,在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專利限制年限到期的情況下,全球廠商也紛紛投入手術機器人的研發和製造,台灣就有新創公司如鈦準、炳碩等。
而在醫院內部的物流和運送機器人,則是將工廠中自動物流機器人放入醫院的場域當中應用,對於業者來說,自主移動機器人(AMR)技術已經成熟,目前也有部分醫院使用,例如運送手術器械、床單被單等汙染物物資清運,台灣業者如博鈞科技,除了與台灣醫院合作,也外銷至新加坡、泰國的醫院。
不過,醫院相較於工廠環境明顯複雜許多,除了人來人往、環境相對狹窄、病床移動等,充滿許多障礙,因此目前導入的情況並不普遍。盧冠芸指出,醫院會擔心機器人若避障功能不好,可能撞到脆弱的病患導致傷亡或醫療糾紛,因此若有會接觸到病患或者非必要移動的機器人,醫院較傾向於避免移動,或者透過醫護人員自行操作。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李永健表示, 對於醫院來說,機器人的目的是想節省護理人員在做重複性高、需搬重的工作,如搬床、送藥品等。 雖然目前有許多廠商所製造的自主移動機器人(AMR)能夠達到送藥、巡查病房的功能,「但這些工作是原本護理師就已經很習慣,如何跟機器人一起搭配工作,需要時間磨合。」
另外,微星科技客製化產品事業本部業務部協理黃亞密指出,醫院導入AMR進行物資運送、搬運等,很難實質性計算到收益,對於院方來說,並非必要的資本支出,不過在未來一段時間,當勞動力越來越短缺之後,「人類與機器人的協作肯定是未來的趨勢。」
延伸閱讀:蘋果推桌上型機器人,傳鴻準拿下合作門票!蘋果為何不惜燒錢搶攻「智慧家庭」?
曾經的掃地機器人王怎麼了?iRobot陷存亡危機:「股價暴跌35%」,董事會考慮出售公司
資料來源:《健康遠見》、MSI、華碩